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冗余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有益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冗余现象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里的“冗余”与通常意义上所表达的“多余、废话”的含义是不同的,它指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发出比正确理解最低量多得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redundancy)。信息学上的“冗余”在许多情况下是运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如介绍姓氏:“我姓张,弓长张”,这里的“弓长张”就是冗余信息,但并不就是多余信息,它是对主要信息的有效补充,是为了克服同音的干扰,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在信息论中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信息冗余度,它指的是信息传递中多余部分的比例。冗余度越大,则说明信息传递的效率越低。
语文教学的过程可视为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新的未知的信息,被学生接受后,便转化为新的已知信息,即“新的冗余信息”,也称“主观冗余信息”。学生不断把未知的信息转化为已知的信息,即不断获得主观冗余信息。所以,库贝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减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主观冗余获得的过程。”而教学的冗余度则表现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效率的高低。
二、冗余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总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也似乎不知从何学起。这种现象可以从冗余理论中找到答案。学生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一是因为学生没能从学习中获得新的、不了解的知识(信息),故不能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二是有些学生对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往往把未知信息当作已知信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实际却是似懂非懂,这可称之为“虚假的冗余”。而这种“虚假的冗余”会妨碍、干扰学生对新信息的接受。
从信息论观点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来说,每一篇课文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信息系统。现行语文教材都是采用文选制,每篇课文相对完整和独立,各自包含着多种语文知识。但课文与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即信息往往是交叉重叠的。如果不注意语文课文的这些特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可能就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旧信息。
新课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研究冗余理论,一是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学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量即信息冗余量;二是尽量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冗余度”,使每节课都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冗余信息,降低干扰信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和破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主观冗余信息;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在传递中,无论是信息的形式、载体,还是信息的内容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其结果便会发生信息损耗,所以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要适当大于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即要保持一定的教学内容的多余度,即库贝所说的“冗余度”。课堂教学只有保持适当的冗余度,才能有效地被学生正确地接受。据有关实验表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量应是学生所接受的1―1.4倍,保持这种课堂冗余度,就会使信息的输出和接受达到匹配状态,教学效率就比较高。
对课堂教学冗余信息和冗余度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探索适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方式,既避免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收,又要避免有效信息太少,以保证学生主观冗余信息量的获取。语文课堂要实现优化高效,这种“适度”是不可少的。
(一)备课要备学生,知己更要知彼
提出累计学习模式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为学习设计教学”。他十分重视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的“学习准备”,其基本理论就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每个老师都想把课上好,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在备时要认真研究学生。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为了学生发展”这个基点,要根据学生知识的冗余量和认知习惯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努力做到以学定教。
在实施教学前,许多老师是从“零起点”来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总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所以在教学时,惟恐学生不会,面面俱到,大讲特讲,什么都包办代替。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一般不大可能是白纸一张,更何况如今处在信息纷繁时代的学生。,那么,根据学生的知识量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寻找最佳课堂冗余度,让语文课增值高效
1.增加教学容量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少、慢、差、费”的状况,教学容量不够,教学效率不高。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主观冗余信息。
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华东师大一项研究指出,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这样两个70%,即70%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70%以上的信息量。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信息量是比较适宜和高效的,过大过多则学生可能接受不了,过小则可能吃不饱,效率太低。这正体现了课堂的冗余度需要适度把握。如有的教师讲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分析主人公葛朗台的形象时,把《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拿来作比较,这样处理,就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当然,片面追求大容量而带来课堂内容臃肿、学生难以接受而吃“夹生饭”的现象,也是要极力避免的。
2.寻求提示的优化
语文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即所涉及的知识很复杂。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属于语文学科的知识,但又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无法绕过去,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提示,以扫清“障碍”,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提示的优化。信息论认为,提示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提示方法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把事实描述清楚。提示的优化关键在于提示的可靠性与速度。而提示的可靠性程度取决于所要传输信息的高度说服力,提示的速度则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或者说取决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所以,课堂上的提示也必须精心设计,要追求提示的最优化,既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主观冗余信息,又要恰到好处地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一体。
3.做好信息反馈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关注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在课堂上把信息传输给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馈,但由于学生原有冗余信息和智能情况的不同,对教师传输的信息,其反馈情况或者说其接受的主观冗余信息也会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获取主观冗余信息的情况,及时地调整信息传输的容量、速度和方式方法等,把握适宜的课堂教学冗余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加积极课堂冗余语言,减少消极课堂冗余语言
根据冗余理论,任何的语言,无论是语义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50%左右的冗余度。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听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会适当地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如对重点的词或句子重复一遍或几遍;正因为有了这些必要的、适当的冗余信息,才使得要传递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接受。另一类则是消极的冗余语言,指的是对教学基本没有正面意义、不具备教育性的无意识的教师话语,诸如“这个”、“那个”、“所以”、“然后”等,这些拖沓的言不及义的消极冗余语言,除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外,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信息传递,导致学生精力不集中,降低听课的兴致。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冗余理论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自觉增加积极课堂冗余语言,减少消极课堂冗余语言,努力寻求课堂语言的最优化,使课堂语言成为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师生交际语言,以促进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课堂语言实践中,教师若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冗余信息”,那么,课堂语言就会成为最优化的充满灵性与活力的师生交际语,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流畅,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刘华锦,姚便芳.教师如何备好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1.
[2]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5―86.
杨娜,大学教师,现居山东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