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时刻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时刻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时时刻刻》以小说《达洛维夫人》为主线,通过三个女人一天的生活经历,将她们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影片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女性所共有的女性同性恋情结以及自杀倾向。通过镜头的交错,影片向我们细腻地展示了女性的特有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同性恋倾向;自杀倾向;女性形象

电影《时时刻刻》是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1998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该小说获得次年的普利策奖。小说叙事手法别出心裁,思想内涵深刻,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电影以意识流的阐述方式,通过镜头的交替,围绕伍尔芙讲述三个女人一天中的时时刻刻。伍尔芙在严重的神经衰弱影响下创作新作《达洛维夫人》,纽约女编辑克拉丽莎,绰号即“达洛维夫人”,怀孕的中年主妇劳拉・布朗是《达洛维夫人》的读者,正为生活的烦闷所缠绕。三个女人,不同的生活时代,却因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用自己的一天的生活,独特地解析着女性形象

女性同性恋情结解析

同性恋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而女性同性恋则更加深了其神秘色彩。在电影《时时刻刻》中,导演通过三位女主角的同性之吻向我们表明了这三个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性恋的倾向。为什么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接近同性,放弃异性呢?通过对她们同性恋倾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伍尔芙姐姐来访这一片段中,观众感受到了伍尔芙与姐姐亲密无间的“姐妹情”。她们在花园中闲聊,伍尔芙慵懒地依偎在姐姐的肩膀,此刻的伍尔芙仿佛找到了宁静温暖的港湾,然而这样的感觉观众从始至终也没有在她与丈夫相处的片段中感受到。姐姐很快就要离开返回城里,伍尔芙的情感刹那间爆发。那临别一吻更是让人觉得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这一举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姐妹情感的尺度。身边是朝夕相处的丈夫,对于生活的关怀无微不至,为什么她连与丈夫共进午餐这样一个对于一般夫妻很普通的事情都如此排斥?

女作家伍尔芙本人由于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对于男性存在着某种潜意识的抵触。另外母亲的早逝,姐姐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母亲来照顾伍尔芙。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世界,姐姐都是她的支柱。这种“密切”的接触使伍尔芙更加信任并亲近姐姐,逐渐发展至“同性恋”般的姐妹情节。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传统的观念排斥女性进入社会,早在维多利亚时代就已经衍生出了一套严格的伦理与道德,其中包括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严格分开。男性的活动中心在公共领域,而女性的活动范围在私人房间。在伍尔芙生活的年代,不但男性赞同这一标准,甚至很多女性也对此表示认可。相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生活范围是极其狭小的。伍尔芙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新女性处境就更加艰难。虽然她也是出自书香门第,但与兄弟们截然不同的待遇。男孩子们读名校,而女孩只能在家庭里接受有限的教育。对于一个思想活跃的女性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令她窒息的。这种体会往往是那个时代男性所不能了解和体谅的,因此她们就将自己的感受压抑下来,并选择与同性分享。

影片中的女主角劳拉看似拥有一个幸福家庭,她的生活非常美满。丈夫的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可爱乖巧,中产阶级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是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快乐。她像是一个被囚禁在牢笼里面的金丝鸟,眼里充满了无助的渴望。她渴望得到自己向往的生活,但现实却把她抛在了冰冷的家庭牢笼里,禁锢她的自由,冰冻她的思想。影片中劳拉的同性朋友看似很坚强,但是不能生育却让她生活在阴影中。当她向劳拉倾诉生活的不幸和困扰时,劳拉的眼神中流出了无限的伤感与哀怜。同为女人,她更能深刻体会作为女人的艰难。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朋友,用一种女性独有的温柔给予其宽慰,最后情不自禁地深情一吻。她对自己的大胆行为也感到很彷徨、很迷茫。她小心翼翼地问朋友介意与否,朋友的冷淡反应让她绝望。

劳拉生活的时代处于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间。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后,女性获得了他们奋斗已久的选举权和其他一些政治和法律权利。一些女权运动者则满足于现状,因而丧失了战斗目标而倍感彷徨,女性问题也日益显露。家庭妇女终日忙于家务,精神极度空虚苦闷,职业女性肩负着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境遇尴尬。他们想要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却又得不到来自于男性世界的任何支持和关注。影片中劳拉与朋友都提到了各自的配偶,他们都与那场战争有关。正如劳拉所说的,他们配得上拥有这些――配得上拥有我们,配得上拥有这一切。受战争的影响,从战场上返回的男性又回到了生活的主流地位,女性又一次被推回到了家庭牢笼中。她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靠生育和操持家务来取悦丈夫。劳拉对于制作蛋糕这类家庭琐事很显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让丈夫高兴她还要硬着头皮做下去。这也就向我们解释了影片中劳拉最终选择抛弃看似体贴的丈夫,离家出走选择新生活的原因。她不愿意压抑地生活一辈子,沦为没有灵魂的家庭机器。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克拉丽莎外表是以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影片展示着她为了给身患艾滋病的前男友准备晚宴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相对于前两位女性,克拉丽莎仿佛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自由。曾经的男友由于身患绝症被困在家中,克拉丽莎出于爱、出于责任常年坚持照顾他。男友的家是囚禁克拉丽莎精神的牢笼。她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波。影片中卡拉丽莎出入男友家中乘坐电梯的情节给人印象深刻。运用俯拍的形式,克劳丽莎仿佛是被可怕的时光机器所俘虏的猎物,或是被黑暗命运的链锁引导通向某个神秘可怕的地方。她无路可逃,无路可退,这与后来在访客面前失控,放声痛哭地发泄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可见克拉丽莎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压抑,毫无自由而言。她渴望得到异性的爱,事实上她也曾经拥有过。但那愉快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当曾经的爱情转化成了责任似的亲情后,她的情感出路又在哪里?她能向谁去倾诉自己的苦闷呢。她选择了同性,一个能给她爱的空间的情感方式。

虽然影片中几乎所有主角全都拥有同性恋倾向,但它不是一部关于同性恋主题的电影。影片中的女性们生活在以男性为精神主导的社会夹层中,她们在努力挣扎着冲破牢笼,她们需要力量,需要爱。而片中的同性接吻是一种相互怜悯、相互扶持的爱的慰藉。

女性自杀倾向解析

电影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死亡的味道,影片中伍尔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劳拉尝试但最终放弃了死亡,转而选择抛弃家庭;克拉丽莎的男友在她面前跳楼自杀。她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与死亡亲密接触。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在这尘世中停留?死亡对于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影片开篇就向观众展示了伍尔芙自杀的片段。镜头向观众展示的是伍尔芙匆忙地离开家,逃离似的来到河边,最后选择沉入河底自杀。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她选择与世界、与家人诀别的时候,我们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的恐慌不安,更多的却是一份从容与决绝。当她沉入冰冷的河水,一漾一漾地飘向远方。原本令人悬着的心反而平静下来,我们感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心仿佛也随着她的身体飘向了一片安宁的港湾。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当时著名的女性作家,她才华横溢但由于有精神病病史,被丈夫伦纳德带到伦敦市郊一个名叫里士满的小镇休养。但是这种平静祥和的生活方式并非她所愿,反而是那份貌似宁静的表面下所笼罩的压抑与黑暗令她窒息。伍尔芙被囚禁在那里,身边的人,丈夫、医生、女佣等等无数双眼睛监视着他的行动,仿佛他一离开房间就会有生命危险。事实上伍尔芙的房间象征着当时对女性作家们的思想上的控制。影片中每次提到伍尔芙离开房间要么要去向丈夫汇报,征得许可,要么就是要偷偷摸摸地“潜逃”。她要逃离,逃离死气沉沉的小镇,逃离医生的控制,去伦敦那个思想文化交汇中心,获得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影片中伍尔芙赶往车站想要逃回伦敦,但是她的尝试又一次被扼杀。当她对伦纳德大喊道:“我会死在这儿的!”那喊声是那么绝望,那么令人窒息,那是来自心灵深处撕心的呐喊。一个渴望精神自由的女性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看到自己的生命被无聊的平静一点一点地侵蚀掉。

影片中的伍尔芙在挣扎与摆脱中不断受伤,最后她选择了死亡,彻彻底底地远离束缚获取片刻自由。就像电影中向我们隐喻的那只受伤的鸟儿,离开了自由的天空不能飞翔,受控于顽童的小手。没有怜悯的,没有善意的疗伤,等待它的只有冰冷的死亡。演员妮可・基德曼注视着那只已经被审判的小鸟,仿佛当年的伍尔芙看到自己注定的宿命。最终她以她的死换回了她的自由。那绝不是胆怯的逃避,那是对自己精神枷锁的彻底释放。

另一位女性劳拉身怀有孕,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丈夫也很在乎她。她却尝试放弃这一切,她想用死这种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存状态。她没有工作,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孕育、养育子女和照顾丈夫成了她惟一的日程表。影片中丈夫开车上班,劳拉透过窗户送别。她温柔地注视着丈夫的身影,可就在丈夫即将消失的一瞬间,劳拉的眼神里突然失去了神采。她的表情冰冷,冷得让人打颤。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绝望,那是一种跌入谷底的无奈。当劳拉向朋友谈论关于小说中达洛维夫人时,她说达洛维夫人是个不可思议的女人,一个主妇,非常自信的主妇。她要举行一场舞会,每个人都觉得她没有问题,但是她有问题。这是劳拉对达洛维夫人的评价,也是她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结。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中,男性才是观看事物的主体,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残缺不全的。在这种压抑窒息的社会状态中,女性只能屈从于现状。女人是非主体的,她只是充当着男权文化的一种附属物。而当这种文化不公正地将女性排斥在家庭这个封闭的牢笼时,女性想要挣破束缚就像飞蛾扑火般充满危险。劳拉虽然最终放弃了自杀,但她仍然选择了逃亡。她放弃了常人眼中幸福安逸的家庭生活,她选择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时时刻刻》创造性地运用小说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把三个女人生活片段切换处理得恰到好处。三个时间段、三个生存空间看似错位却相互紧密相连,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思维!这种思维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如此的连贯,是由于它对于女性心灵世界的细腻描绘。 影片中展现的炙热的同性情感,对于现实生活的痛苦挣扎与反抗,都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女性精神生活的画面。

[参考文献]

[1] 维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太太[M].谷启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维吉尼亚・伍尔芙.时时刻刻 [M].崔人元,秦可,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玲(1978―),河北保定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