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师生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999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校继续扩招,从毛入学率的增长速度来看,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9.8%,2006年、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23%,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2700万人。[1]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理论:当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且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但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因受教育对象的急剧猛增,高校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一、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构成了学校教育丰富的内容。师生关系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全过程,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从教学主体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哪一方学校教育就不能正常开展。因此,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无论是教师厌教,还是学生厌学,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知识传递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是基于情感的土壤才会更好地传承。正如王星明教授所说:“没有了情感交流,剥去了感情沟通,就无教学效果可言,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乏味,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功能和功效。”[2]因此,教学活动应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教育中,应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进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主体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的传承过程,也是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主体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这个主体而言,面对勤奋、友好、上进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会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会因外界情绪的影响而大打折扣,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学生主体而言,老师的独特教学风格、较高的教学激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沐浴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也能够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规模迅速膨胀、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多数高校师生比结构发生急剧变化,据调查统计,目前各大高校在授课设置上,专业课由过去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增长为60人、90人,公共基础课则由过去的90人、120人的大班教学增至150人以上,甚至更多。较低的师生比例则使教师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班级人数,师生关系也存在多元化趋势,有着一定的特点,就目前的现实状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显著的特征:
(一)冷漠型的师生关系
大众化教育阶段,因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单个老师所对的学生数越来越多,教师要通过上课来了解学生,是非常困难的,老师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学生。据了解,有些教师上课就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就走人,压根儿都没有想要去了解学生。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各高校出现了纯粹的教学,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却很少关心。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上课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混学分,拿文凭,学生也不关心教师。教学在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交易,教师与学生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久而久之,师生关系逐渐淡化,有时学生与老师遇见就形同陌生人,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是最为常见的。
(二)功利型的师生关系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大熔炉,社会的各种风气都在熏陶着当今的大学生,腐败现象冲击着青年一代的心灵。常言道:朝廷有人好办事,朝廷无人莫做官。在当今的校园,这句古话在学生生活圈中也是非常流行的。为了种种目的,学生用各种方式去讨好教师,建立了看似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常常出现有违背师德的处事原则,为了某种利益与欲望,而背弃了教师这一美称。这种功利性的师生关系是以目的为基础,以手段为桥梁,没有真情的根基是不牢靠的,一旦达到目的,这种关系就自然慢慢地消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的师生关系在高校内逐渐地发展成上风。
三、高等教育大众阶段师生关系的反思
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教师在师生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心灵上的导航者,也是学生的朋友,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与困难,并及时地给予帮助。但就目前的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冷漠性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人性的良性发展
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给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心灵上的导航。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充满朝气,并孕育着梦想与希望。在这个独立生活与学习的阶段,有的学生可以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学生则可能在该阶段误入歧途,心理上产生扭曲。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一座灯塔,给学生在航行道路上树立航标,引领他们走向光明。不管是自身因素,还是外部影响,他们周围的环境与其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上、学习上学生都希望有一个长者在自己最困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开导自己。然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学校与教师只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注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处于忽视、冷漠化的状态。
(二)功利性的师生关系,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净土,加速扩大腐败现象的范围
在现实社会中,腐败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如果报道说某市的官员因贪污受贿多少个亿,判刑多少年,人们也只是茶余饭后说说而已,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思考。社会上的送礼受贿现象已经是一种礼节,已经正常、合理化了。送礼现象在高校也逐渐普遍化,现象多了,送礼就正常化了。某同学想当班干部、评优、要给辅导老师送礼;某同学成绩不好,想要及格,要给任课老师送礼等。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给老师送礼的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没有给老师送礼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经常被老师忽视。于是,想要得到老师的重视与帮助就必须去送礼拜访老师,让老师认识自己。但这样的师生关系,只能让贫困的学生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让家庭富有的学生产生腐败心理,加入腐败的队伍。功利性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出现扭曲的迹象。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师生关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在教育各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师生关系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该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呢?当然,师生关系也不仅仅是通过授课就能培养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情感,需要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一)教师层面
1.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据调查,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从目的的层面来看,学生来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优秀老师所具有的素养。高质量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相反,学生能掌握好的知识,其实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回报,是珍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根据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bam.H.Maslow)的层次需要理论,高质量的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展现教师的个人风采。当一个需要满足之后,就更能有积极性地持续做某事,才能调和主体间的关系。
2.教师的平等关怀
“教师关怀”是以一种开放且诚恳的方式接纳他人,许可他人与本人建立关系的非选择性关怀,即平等关怀[3]。这种“关怀”是平等的,非选择性的,师生间充满关怀的关系。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经历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大转变,由被管束到自我约束的生活,这种急剧的转变让初进大学的新生很不适应,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与老师沟通,只是没有太多的机会,由此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神秘感,也感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动与老师交往的学生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应该主动接触学生,去了解学生。否则,互不了解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纯粹的教与学的目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平等关怀的心态,教师的关怀是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动力。教师的平等关怀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无差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师生应用心去沟通,教师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建构一种温暖互动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心照不宣、互关互爱的师生关系。
3.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全面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各自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把民主、公平与公正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干部选拔、入党、评先评优、助学等敏感问题上必须公正合理、坚持原则和程序,保持程序与结果公开化,有一定的透明度,让学生信服。二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与心理发展。健康的心理是个人发展的控制表,心理的健康状况左右着人的行动与发展。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易受外界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去关心学生,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去开导他们,把那些处于困境或困境边缘的学生解救出来,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学生层面
1.在关怀中学会关心,学会感恩
在享受教师的关爱的同时,学生应学会关心、回报,懂得感恩。学生学会关怀、学会自主性发展是最让教师感到欣慰的事情。[2]在大学里,“尊师爱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最能体现的大学校园的真正美,真诚、友好的情感最能使人感受到什么是关怀,在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也最能消解冷漠和敌意。在充满关爱与良好文化的校园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善待他人,将学知识与学做人融为一体。在关怀中,学生也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激自己身边的人,尤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可敬最可爱的老师。当然,感激并不是非要用物质来表达,可以用自己的成绩,用自己真诚的言语等来表达对老师的关心与感激。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关怀,学会宽容
在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鼓励自己走出校园,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生活,在实践生活中去扩展视野,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去懂得理解、懂得责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会更好地学会关心他人、社会与自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磨砺意志。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会面对在校园内体会不到的各种困难,处理问题时渴求别人帮助与理解的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只有通过实践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善待他人,理解老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化解师生之间因小事、误解带来的隔阂与冷漠。
3.加大学习力度,用学习成果来报答教师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最能报答教师的培育。“桃李满天下”是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肯定。学生在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中学到知识,教师由此而自豪、欣慰。学生只有好好学习,不仅学习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学会各种学习能力。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的一种肯定。学生可以用学习上的各种优势,来吸引老师,让老师能记住自己。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来报答老师,来感谢老师。用学习上的有所为,来肯定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与关爱。
(三)学校层面
1.营造全校上下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呼唤教育亲情的回归
育人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因而大学就是由“爱”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这种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校在各类课程设置上,都应体现关爱教学、情感教学,各级各部门都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教学上不仅仅考虑到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师层面上,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发扬尊敬老师的优良品质,要继承古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敬而不畏,爱而不宠”的敬爱相成的师生关系,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内实现教育亲情的回归,让“尊师爱生”成为大学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2.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管是在基础教育的校园内,还是在高等教育的学府中,学生都会认为教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对学生来说,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最令人开心与兴奋的事。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建立起来的真情关系,是校园内最真诚、最纯朴、最稳固的关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学校应高度重视这种关系,并为师生建立相互交流的机制。一是要逐步提高学校师生比,缩小教师数与学生数之间的差距,尽量组织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与教师充分互动的教学小课堂。二是要实行教师学生负责制,要使教师与学生除上课外还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如教师实行一定的定期坐班时间,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沟通来了解学生等。三是要适当调整教师教育评价机制,给教师创造适宜于教学的制度条件,让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与学生交流,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学生的发展中,发挥教师在学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关系是存在于活动交往中。只要有交往,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种教与学的关系网,在教学活动中,总避免不了会出现磨擦与不和谐。只有通过交流,让活动者相互了解才能化解心中的不悦。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教育、科学、体育、娱乐等活动及各种类型的心灵互动的讲座,不仅仅是请校外名人名家来参与,更重要的是把本校的教师带动起来,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开展学习与生活交流活动,让师生走出课堂的交往模式,让老师与学生都能展现出生活中的最真自我。因此,学校要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成为一种约定,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思想、观点,创造一个让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