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乞不需要大家另眼相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乞不需要大家另眼相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两位在地铁站内结伴行乞16年的盲人梁伯和伍婆婆,最近引来了街坊和媒体的关注。两人并非夫妇,结识于盲人工厂,十几年来形影不离,游走在广州地铁东山口站。近两三年来梁伯常常落单,只因85岁的伍婆婆身体不好,需要住院,梁伯只能一个人出来行乞。他们的故事经媒体披露后,东山口地铁站里涌来一波又一波想帮助梁伯的人潮。面对突如其来的涌动爱心,梁伯表示行乞只是一种“自力更生”。

外人可能很难理解,梁伯和伍婆婆均有子女,两人也有退休金,梁伯每月有500多块,伍婆婆则有1000块左右。目前家里还请了一位腿脚略有不便的保姆,专门照顾伍婆婆,每月工资1500元。其中伍婆婆的儿子出1000元,剩下500元由两位老人负担。应该说,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也不至于忍饥挨饿、无钱治病。说起来,两位老人去行乞,并非走投无路。

对此,梁伯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二:第一,行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二,健康的人不大懂得照顾盲人,“倒不如我和婆婆互相照顾”。

梁伯与伍婆婆虽身体上有障碍,但并不认为自己就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对他们来说,行乞本身就是一种劳动。他们拒绝了政府救济,通过行乞这种劳动增加收入并且保有为人的尊严。一句话,何谓“正常”生活,梁伯有他自己的定义。所谓正常人的怜悯、同情、哀其不幸,根本不是行乞者本人的感受。

实际上,在世界不同地方,行乞并不总是一件“丢人”的事。在许多阿拉伯国家,行乞者随处可见,且衣着干净、谈吐文雅,行乞时周围的人和店家也不驱赶,甚至为其遮风挡雨。这种独特的行乞现象背后是施舍文化的兴盛。

只要不是尾随滋扰,而是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上的行乞与施舍,我看不出有驱赶、禁乞的必要。毋宁说,有人行乞,有人行善,本就是社区生态,甚至是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的一部分――有人从施舍中收获良善和自我满足,有人通过行乞改善生活。有学者在研究中国“面子”文化时认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平等透明,人与人之间无关道德和能力评价。应该说,街坊与梁伯、伍婆婆,本在这一点上相安无事,双方做得非常好,好就好在“装作看不见”:1路车上有梁伯的专座,附近街坊给他们带吃的,理由是交流煮食心得。可眼下的“爱心大爆发”,打破了行乞与行善者之间的体面与平衡。行乞者不需要大家另眼相待,只求别人不要试图为他们的生活做主,就是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