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通高中VB语言教学方式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通高中VB语言教学方式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教师必须注意大纲要求。作为普通高中公共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文章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VB的课堂教学,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结合。

关键词: 普通高中 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VB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涉及信息技术课的专业知识,但VB程序设计教学不是专业编程,不是软件开发,教师必须注意大纲要求,注意应用教学向程序教学的过渡,注意程序设计的连贯性,否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VB的课堂教学。结合几年来在教学中的深切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上好VB编程课。

一、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注意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实际上,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及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普通高中学生,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VB教学中,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照本宣科,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时,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是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必要时整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时,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以相关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领悟这些概念,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精选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也是被动的。教师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使每一堂课都变成“我想学什么”和“如何去学”。要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我认为“精选教学案例”是关键。教师应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在上第一堂VB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我先制作了一个展翅飞翔的蝴蝶图案的屏幕保护程序演示给学生看,给学生讲解程序的具体设计。让学生觉得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编出一个漂亮实用程序,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从中可见VB的价值和实用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接下来讲VB程序设计的步骤就顺理成章了,容易理解。在教学案例中重新组织并合理渗透知识点,保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中学VB教学的要点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叫做“一箱两件三模式,四大概念五窗口”“控件对应代码段,事件驱动起响应”。其中“一箱”指工具箱,要求学生掌握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三种最常用的控件;“两件”指窗体、控件两类界面出现的对象;“三模式”指设计模式、运行模式、中断模式;“四大概念”指对象、属性、方法、事件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五窗口”指设计时常用的五种窗口,即设计窗、属性窗、代码窗、工程管理窗及VB主窗口。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则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在每个案例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学案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体会概念。最后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了。在介绍定时器控件时,教师可选择一个“倒计时程序”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先演示一个倒计时程序,再介绍定时器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及其运用,这样学生知道在学完该控件后,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因此,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抽象和乏味。

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我逐步认识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