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萨丕尔 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萨丕尔 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争议,众多学者对其肯定以及批判。我们无从探讨它的对与错,真与假,本文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对假说进行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及内容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20世纪西方语言学界颇具有影响力的关于人类语言的理论假说。它包括两个基本观点:第一,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第二,语言相对论,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它是这一理论的初始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弱式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或者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是却影响认知和记忆方式,影响人们从事思维的难易程度。

萨丕尔继承鲍阿斯的观点,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系统,指出语言是一种过滤机制,它折射现实,从而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维强。他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中说:“语言强烈地制约着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的一切思索。人类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社会活动范围之中,而是深受那充当社会表达工具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看成是代表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同一世界。”这段话很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两个观点:一个是语言强烈地制约着人对世界的认识;另一个是世界随着语言体系的不同而不同。

此观点又被其学生沃尔夫进一步发展,沃尔夫通过在火险公司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霍皮语等美洲印第安语与英语的对比的研究,明确地提出语言系统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综合思想活动的纲领和指南,从而形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批判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强假设提出最激烈的批评是:如果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思想的塑造者,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世界观,那么各种语言之间的互相理解就不可能。语言之间可以成功互译完全可以证明假说的错误,因为甚至像霍皮语这样具有概念独特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英语来解释。还有其他反对这一假说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客观现实存在决定了语言以及其他的思维。林新华认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语言缺乏历史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社会及其文化决定语言,客观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和语言)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绝不是语言。另外一种代表性观点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应该是思维决定语言而非语言决定思维。皮亚杰运用儿童语言习得逻辑运演过程证明了思维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婴儿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辨认出母亲,并能将所看到的图片进行分类,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语言的,只是会发出一些单独的声音,但是却能够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并且能够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有思想、有思维过程的,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思维对语言起着主导作用,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先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的,认识要先于语言。因此,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认识是基于思维的,所以可以说思维先于语言。

3、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褒扬

“沃尔夫假说无疑是本世纪语言研究一个极富魅力的语言人文主义课题。它吸引了众多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从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各个角度探究语言的奥秘。文化学语言学在人类学的激励下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刻,也更为现实的探索境界。尽管对沃尔夫假说的争论还远远没有完结,但沃尔夫假说正在带给人们一种对待语言体系文化内涵的终极关切。这种关切具有跨世纪的意义。如果说19世纪是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洪堡特世纪,那么20世纪将以美洲语言人文主义为其典范――这是萨丕尔-―沃尔夫的世纪。”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从人类学角度来探索语言,追寻语言背后真实而普遍的规律。它丰富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论”的内涵。刘宁生说:“正是由于‘沃尔夫假说’的提出,在‘语言与思维’的命题中,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才开始被认识并受到重视,从而丰富了‘语言与思维’这一命题的内涵。”可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贡献还是得到了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承认。他们的假说使人们更深地感觉到语言与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这对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4.结论

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会经历严厉地批判和否定。语言相对论提出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论,其焦点是该理论的陈述是否正确。由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以及文化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甚至萨丕尔、沃尔夫自身也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假说,因为他们谁也没有给出假说的定义。

沃尔夫曾举例说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说英语中只有一个词来表示雪或下雪(snow),但爱斯基摩人却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雪,有下完了的雪、正在下的雪、半融化的雪、像冰一样的雪等等,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每天都在和雪打交道,每一种独特状态的雪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英国人、美国人或其他使用英语的人却不需要对雪作如此详细的区分。但是这个例子是站不住脚,英语中虽然没有词汇对这些雪一一描述,但这并不代表说英语的人就没有区分、辨别这些不同的雪的思维能力,只是雪对他们生活影响并不大,所以这不能算作语言决定思维的证明。并非完全正确!虽然这个例子不能证明语言决定思维的,但是它也从实证的角度说明语言确实对思维有影响。就以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非典型肺炎来说,第一例SARS获得者出现的时候,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指代它,因此人们对它并没有概念。当人们提及到SARS的时候不得不对它进行累赘的陈述(例如它具有什么症状、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等等),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但当SARS这个名词出现后,人们才对它有了概念,再提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它的一些特征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来。这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决定思维。

对任何一个理论,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毕竟只是一个假说。我们无法证明它正确与否。但我们肯定的是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语言和思维之间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译《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2] 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

[8] 王跃平,张莉莉《“语言相对论“思想发展轨迹》,徐州,徐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