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定居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定居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加尔斯・(1990.07-),男,哈萨克族,新疆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阿勒杂村,法学硕士,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民族关系研究。

摘 要:历史上哈萨克族是个游牧民族,创造了其具有特色的游牧文化。游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历史时期对哈萨克族的生存、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现在对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显示出了其不适应的一面。哈萨克族的传统游牧生活模式,限制了本牧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牧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生活和生产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和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哈萨克牧民千百年来的游牧迁徙将不再是生产和生活得主要形式。因此,解决牧民因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而产生的问题可以在随着牧民定居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而大大改观。我们可以说定居是哈萨克族从贫困中,落后中解脱自己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哈萨克族; 定居; 习俗变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多种宗教共存的民族自治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改革开放,新疆各民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哈萨克族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过去哈萨克族生活环境相当恶劣,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牲畜是哈萨克族全部生产生活资料,所以国家为了改变广大牧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实施了“牧民定居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牧民定居建设,同时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牧民定居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直到2011年底,新疆已有90%的哈萨克族牧民实现了定居半定居。从传统到现代,从游牧到定居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哈萨克牧民生活巨大变化的一面,定居政策的实施给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得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但这其中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需要我们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同时向前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变是世界。笔者作为一名哈萨克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也很重视,对本民族身上发生的“定居”使我对其产生了兴趣。因受到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启示认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性转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笔者以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以下简称:解乡)为研究、调研的对象,对“定居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影响”,牧民定居之后的生活状况及变化,通过调查,访谈,走访以及阅读有关书籍作了为期四个月的调研。

一、定居前哈萨克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

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活动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自古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等, 把牧场分为春牧场、夏牧场、秋牧场、冬牧场按季节转移牧场,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0世纪50年代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牧场,别的部落不得侵占。哈萨克族四季游牧转场,这是这个民族重要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但这样长期的在草原上迁徙导致哈萨克牧民很少与外界接触联系,形成一种封闭的状态,这让哈萨克牧民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损失。

过去牧区贫富分化悬殊,少数大牧主拥数千头牲畜,而大多数贫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没有牲畜。福海县历史上是游牧地区,春、夏、秋三季,牧民门的住宅是便于搬迁的毡房;冬季,居住于修建在冬季牧场的土房或木房。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与畜牧业有密切关系,主要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其次是粮食。

二、定居对牧民生活的影响

福海县包括5乡1镇1场。解乡从人口分布的状况来看该乡占得人口比例较大,其次于福海镇,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乡。解特阿热勒乡自2005年以来,结合牧民定居搬迁,形成了京什开萨尔村,哈拉塔合尔村,林业村,买什特村,加勒帕克村,阔克铁列克村,萨尔胡木村,托夏力村,萨尔塔合台村,桑孜拜阔克铁列克村,博塔莫因村,哈拉铁斯肯村,博孜塔拉村,解特阿热勒村,阿勒玛巴克村,阔聂科买村,阿勒尕村,哈拉毕亚村等牧民定居点(这里有游牧的村落、有定居较长时间的村落、也有近些年来逐渐定居的村落),可以说解特阿热勒乡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缩影。牧民定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哈萨克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定居活动中产生着影响和变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大体上分为两种:第一,对牧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第二,对牧民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对牧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影响

1、 经济生产:哈萨克牧民定居之后有了固定的居住区和住房,这不仅给牧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使牧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古代哈萨克族中,农业是一种副业,种一些农作物。农作物一般种在冬牧场,春天翻好地,播上种子,即离开冬牧场,完全靠自然生长,所以产量很低。而定居之后牧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了,在这方面在其他定居民族身上吸收了经验。在生产方面有了耕作土地后,生产方式朝着多元化发展,定居区逐步形成了农牧商并举的生产经营方式。

2、住房:定居使牧民从散居转变为聚居,从常年不断迁移到有固定住处。哈萨克族牧民传统的居住方式是毡房,定居前,家庭成员都居住在一起,由于居住空间狭小,没有个人的独立空间,使得起居生活非常不方便。定居后,牧民都不再住毡房,都住在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兴建的牧民定居房(安居房)。定居房是前有院后有圈的模式,配备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牧民家里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如:电话、VCD、电视、手机还有的家庭有电脑等。

3、交通出行:在游牧时期,牧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仅活动空间会受到限制,而且获取外界的信息也会很困难。直到定居之后,牧民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是小汽车也开始进入了牧民的家庭。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年轻人出行大多都是选择摩托车或者小汽车。骑一匹马出门已经不再现实,到处都是居民点和围栏,自行车已经成了较为方便的替代品。环境一直发挥这决定性的作用。

4、 服饰和饮食结构:哈萨克族的传统服装是男子的衣服大多用牲畜的毛皮制成。妇女穿着长裙,头包花巾,戴耳环、戒指和项链等金银饰品。定居后,中年男子平时以中式的衣服和裤子为主,仅头戴民族式的花帽或其他款式的帽子以示与汉族的区别。中老年妇女方面,主要是也传毛衣、衬衣、长裤和牛仔裤,只不过大部分人头包花巾、身着长过脚踝的裙子。而年轻人则无论男女都愈加时尚化,平时都是现代服饰,只有在重大民族聚会或节日庆典是才会穿着传统服饰。

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主要是与牲畜有关,日常以肉类与乳制品为主,比如牛羊肉、牛奶、马奶、奶酪等。这让他们在游牧时期能更有利的适应恶劣的自然与生活环境。定居之后,通过政府和媒体的教育宣传,牧民们明白了许多疾病与自身的日常饮食习惯有关。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减少他们患上各种疾病的几率,现在,牧民们的日常饮食中大大增加了蔬菜的比例。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牧民在自家院子里也开始种上了蔬菜。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牧民在饮食方面也受到了影响。

(二)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的改变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发生改变,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由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物质的东西而已”。“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哈萨克族婚嫁和生育观念的变革也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改变的。在从游牧生活变成定居之后,科学知识的普及等外部影响因素对族群生活产生了较强的影响,也冲击着哈萨克族传统的婚姻观念。政府对《婚姻法》的大力宣传,也使得哈萨克族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发生了改变,抛弃了传统的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而且作为长辈的父母也对子女的自利持尊重态度。

部落意识在下降:众所周知哈萨克族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人们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组成生产生活单位。现在哈萨克族的部落组织形式不复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农牧业生产中有来自不同部落的人们一块儿进行劳工和协作。

转变牧养途径:传统的牧养方式主要是以放养为主,利用草原的天然优势进行养畜,让牲畜自由自在的在草原上生长,通常都是在温暖的季节进行放牧,可以看到成群的牲畜在草原游荡,在寒冷的季节就把牲畜圈养,防止因为低温而造成的危害。现代的养牧方式跟传统相比,结合了先进医疗技术,比如给牲畜注射疫苗、清洁等等措施,减少疾病造成的疾病或死亡,让牲畜的品种进一步改良。同时现在的草原已经实行逐渐实现定居,很多哈萨克族牧民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开始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对牧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哈萨克族对定居的态度是肯定的,但对现代文化的授受却是有限的。对于现在的牧民来讲,多数还是以聚族的形式居住,居住点的选择还是遵循着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新的事物上接受度不高,对不熟悉的文化生活都很茫然,没有主动接受和对自己做些改变,其别是在思想认识上差异特别明显,现在都还有很多牧民觉得在草原上进行放牧比在土地上进行耕作重要,从而把很多注意力都集中在畜牧业,对农业及其他产业不重视。

(二)缺乏法律知识:牧民们的整体法律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发现有些行使机动车的人们在行驶汽车或摩托车的证件不全。有的骑摩托车的青年人行驶的时候,有关行驶摩托车的证件不全,有的连车牌照都没有而行使在马路上,比起其他县福海县交通事故发生率较多。事故的原因大多是缺乏交通法律知识或酒后驾驶等。还有,有的进城打临时工的青年人,对缔结劳动合同的意识不强,有的根本就不重视,导致他们正当的权利没有得到保护。

(三)整体经济发展偏低: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众多。如:在婚姻方面,有的家庭要求的财礼超出了男方能接受接受的范围,如果较为精明能干的或劳动力较多的农牧民家庭一旦发家致富,则把资金和财富主要用于给儿子娶媳妇。新增的农耕产业及生产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少,干旱较严重,加上村民对农业技术掌握不够,农业收成普遍较低。还有在农牧区,我们发现很多青壮年整天在家闲着或者聚在柜台边上喝酒,闲聊,悠然自得。对从事生意和其他事业,许多人不屑一顾。

四、解决对策

(一)纠正对现代文化的态度。引导牧民融入现代生活,必须与保持本牧民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应在保留其民族特色中融进现代文明方式,切忌简单模仿现代生活方式,甚至将现代文化中一些奢靡之风也带进来,反而失去了本民族优秀的东西(例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诚实,纯朴及相互济助等传统美德值得传承下去)。政府有责任予以积极的引导,把它作为定居工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完成,从而形成富有民族特色而又蕴含现代文明气息的新型社会群体。

(二)发展经济。1、加强政策性的支持。一个民族发展的好与否,往往要看它经济发展的如何,对一个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是根本任务,对民族来说也是如此,但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2、提高科学知识培养技术人才。游牧民族刚定居的时候对定居文化的很多方方面面不太熟悉,不太擅长农耕,应该以科学知识教导人们如何农耕。

(三)做好宣传工作。定居以后应正确实施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宣传法律知识。学法是也是为了更好的守法;更好的在群众中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让牧民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权利或承担相应的义务等。

五、结语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定居政策带来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它的实际作用。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处于前缘阵地。要实现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这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下,是需要花费精力,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努力。全国各族人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哈萨克族人民同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抓住现有的机遇,从而实现本民族的大力发展,为实现我们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图说新疆古今。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2] 福海县志。福海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 新疆简史。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编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4] 游牧记忆_图说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游牧文化。贺振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

[5] 哈萨克族文化史。苏北海。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6] 哈萨克族。贾合甫.米尔扎汗;纳比坚.穆哈穆德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7] 从游牧到农耕。张建军,汪俊,2009。

[8] 哈萨克族民俗生活的再思考。李国平。伊犁: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 试论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化的时代局限性。 娜拉,阿依先・肉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新疆简史。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12] 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赵嘉文,马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