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随笔二题 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随笔二题 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了悟《半生缘》

瑛,美玉也。本是剔透无瑕,却被光阴染了尘埃,被风尘蚀了魂魄。落得个半身晶莹半身凋零。张爱玲参透了人生的爱恨离愁,却看不穿爱人的冷漠背叛。写尽了人世间的人事悲欢,却说不出心中的千丝万缕。

《半生缘》算不上张爱玲最完美的作品,但却是最能反映她小说风格和个人性情的代表之作。故事的发生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在一个纺织厂工作,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因生计所迫当上了,后嫁给暴发户祝鸿才。婚后祝鸿才原形毕露,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名分,策划出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计,世钧回南京之际,祝鸿才了曼桢,生下一子。十八年过去,曼帧与世钧相遇,却再也回不到当初。

“任何事物将是什么,就会是什么。”宿命论的腔调,充溢着命中注定、情深缘浅,可遇而不可求。社会是复杂而裸的,芸芸众生,善人且有邪恶的念头,恶人亦有隐藏的良知。大千世界,没有完美无瑕的乌托邦,也不存在毫无生机的荒岛。

曼桢,一个坚强而又可怜的女子。面对贫苦不堪的家庭,她选择拖着疲惫的身驱身兼数职;面对失意的爱情,她选择平静的等待与接受;面对姐夫的残骸,她选择忍耐与放手。她无数次的选择,可是命运却只给了她一个选项――承担。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似乎是那样的强大。可谁又曾知,她不过是个文弱的姑娘。她与世钧,离幸福只差一步,可一念之间,便化成了:“我们回不去了!”的空叹。然而,张爱玲又不断地暗示我们,在两者家庭背景的巨大落差面前,他们结了婚就一定能幸福吗?答案似乎很清晰,又很残酷。一个柔美典雅的女子,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留下了孤独而又坚毅的背影。曼帧对爱情憧憬和决绝,似乎又透出张爱玲本我的影子。与胡兰成相爱时,张爱玲陶醉投入;分手时,亦是不做挣扎。这是张爱玲的爱情信条,就算内心千割百裂,也不露一丝痕迹,这似乎与曼帧有共通之处。

世钧,一个衣食无忧而又痴情的公子哥儿。他厌恨腐化不堪的家庭,独自来到上海闯荡。在这里,他遇到了倾尽一生心力所爱的女子。年少时的他,是那么的自在欢乐、无忧无虑。可谁知命运嘲弄,终难成正果。后来的他,虽看似拥有幸福的家庭,却难以爱上那个曾经厌恶至极的女人。在大多时候,他是软弱的。对于爱情,他总是猜忌而不坚定,他轻信曼璐的谎言,又猜忌豫瑾与曼桢的关系。对于事业,他充满了希望,却又被家庭的执拗打倒,而到了分家之时,面对恶狠狠的姨太太,他选择了退让。他无力抗争残酷的命运,却又干脆放弃努力,做一市井小民而已。对着曼桢的信:“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而此人是谁,无可知晓。软弱的男子,让人扼腕叹息。也许,宁愿是一场误会,张爱玲也不愿接受胡兰成迷恋的小周。对世均,张爱玲的笔墨中透露出的更多的是叹息和怜爱,而不是批判和痛恨。这纠葛的感受也透射出她对于胡兰成的复杂情感。世上的完美男儿太多,可能勇敢而光明磊落地做到一生只爱一人的太少,这也是后来世均抛下旧情与翠芝结婚的原因。有人说,他并不爱翠芝。但毕竟已居于一世,诞下子女,岂能说没有感情。所以,客观上看,世均并不是一个痴情不已、坚守原则的人。

曼璐,面对她,只能轻叹红颜薄命,世事无常。她本是红尘中人,后觅得夫婿,虽不富足,仍满足。后夫婿发家致富,却有家不归,为了套住夫心,她渐渐丧失了人性,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戏,将亲生妹妹推向了魔爪。她是可恨的,却又找不出恨的真正理由,她所做的每件事,似乎都是被逼无奈的,现实造就了她。她是可怜的,为了家庭,她不惜丧失贞洁,却因出身卑贱被人看低。她努力地争取人格上那一点点卑微的尊严,消磨掉了残余的青春年华。最终,她悲惨地死去,没有亲人在身旁。似乎这是上天对她最好的惩罚。可在浮华背后,我对她的更多的是一份同情。难以说曼璐是谁的化身,她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化身。那是的女性,年少时修养身心,为的不过是嫁个好人家,婚后又折磨身心,为的也是守住自己的名分,哪怕是有名无份。这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曼璐的惨死,似乎也吹响着“女性解放”的号角。张爱玲自身就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因此她的文字中也存在着新思想的新风。

叔惠和翠芝,一个是囊中羞涩的知识分子,一个是深闺幽幽的千金小姐。悬殊的社会地位,却因偶然的相遇将两人连在了一起。情愫暗生,真真切切。因为叔惠,翠芝毁了婚约,而后即使身为人妻,仍对叔惠存有残留的希望。而叔惠只能避让,在严酷的等级社会,抗争对双方似乎都是一种伤害,他试着与他人相爱,然后结婚,却始终难觅真爱来填补内心的落寞。在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中,两人享受着卑微的欢愉与满足。只是“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把相思寄巫山”。他们是一见钟情的代表,一见钟情,自古以来就是美好的化身,可在那个年代,所谓的一见倾心、私定终身,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小说的结尾,似乎又带给人一点希望的曙光。不过时代的风气决定了一切,不可能便是不可能,没有太多的也许。

“我们的生命不是我们自己,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世钧原本极其憎恶翠芝,却最终与翠芝共同走进了婚姻的围城;翠芝与叔惠原并不相识,却因机缘巧合暗生情愫;豫瑾与曼璐曾订了亲,却因曼璐毁约而不欢而散,二十年后,相似的时间,他又爱上曼璐的妹妹曼帧。这种时空错乱似的审美,让人应接不暇。看似是张爱玲的小戏法,实则带有“偶然便是必然”的哲学论调。

这一切,谁能预料呢?既然我们无法左右那些纷繁的命运安排,何不坦然地面对生活呢?可能这不免有些精神胜利的嫌疑。但人生短暂,一晃而过。正如小说中所写:“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青春年华,无论如何也会是最好的时光。韶华灿烂,光影流转,回忆终究会成为忘却了的忧伤。爱恨情仇,转念一想,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瞬间,与其执拗与过去的伤,不如收拾行囊,尽快踏上未来的征程,只是对自己的宽恕,也是对他人的成全。

现实有时就是这般的无情,我们不能颠覆它,更难以打倒它,但我们可以剖析它,认识它,然后,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改变虽小,有时亦能左右大局。做命运的投机者,有时的确是可悲的,但如若不这样,人生便也失去了一些兴味,少了些色彩。有了机会,便大胆出手。爱情出现,只要心甘情愿,便执着追求,不去做过多的犹豫,也不用猜忌,自己的选择,必定是无愧的。

行军床上,爱玲静静地躺着,身上盖着深灰色的被子。嘴是紧闭的,仿佛没了念想。当阳光透过百叶窗时,人生已渐行渐远,不知此事,尘舞飞扬之间,她会想到些什么?

一切终将过去,一切都会成为回忆。佳人远去,相思难了,且将半生的缘分寄于来生。

新师说

尊师重道,古来皆崇之。师者,传道也,传是非荣辱、伦常德行。师者,授业也,授诗书礼义、春秋法度。师者,解惑也,解幼之混沌,少之迷惘。然视今朝,教之日新,师竟弥艰。蚕丝吐尽,蜡泪淌干。师之何求?所谓桃李满园、誉满宇内,或言无欲、静若止水?一言略之曰:“尊”也。

暮风习习,幼草盈盈。春风化雨,亡响亡息。总角之时,牙牙习语。师若至亲,悉心育之。少不更事,顽愚之至。或啼哭无止,或坐立难安。师无怨责,只默然导之。子亦从之,视为至论。然视天地间,若非亲门,谁能若此乎?

天穹硕硕。艳阳辉辉。光耀沃土,竭气竭力。志学之时,恍恍若醒。时论师之不知,常言师之不明。或哀其知之至狭,或厌其闭若笼雀。然师不以为怪,淡然处之。继之以心血沥尽,投之以辛劳不辞。但顾寰宇内,若非双亲,安能为此乎?

时若逝水,驰如飞矢。时至今朝,国盛民足。然问平生之志,众口讶然若一。或言商贾,腰缠万贯;或言官吏,名震一方。意欲为师者,则屈指可数。但曰:“师于当下,无名无位。献之既多,所得亦少。恍恍一世,终于田亩。”

呜呼!师之道复奚存?昌黎先生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仓廪何以足?谷稻充溢之。谷稻何以溢?农人悉育之。国之富于志士,士之贤于恩师。师若不存,国才安在?园圃何以香?百花芬芳之。百花何以盛?园丁潜润之。国之稳于风气,气之正于教化。教化堕然,国之何存?

故吾唤重振师道,非谓之曰“诗云亦云”。只期世人宽达,予师以尊崇。尊师,既尊之以敬畏之心,亦继之以崇举之意。别之数年,亦能若此,则善莫大焉。校则应革新,以教为重,而弱绩效之益。既少弟子之负,亦轻恩师之担。国亦宜重之,非言之曰“重金利之”,而在勉励斯民,唤古之教义。

吾爱吾师,则亦爱之至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浩荡,当以尊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