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与孝文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将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绍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展及其元素,分析了孝文化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重要作用,最后从规范家庭成员行为、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示范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研究;影响;发扬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忠孝”特别重视。孝文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我国历史的演进,孝文化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现今社会,人们对孝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发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得传统的孝文化很好地促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孝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家国同构”,在这种环境之下,孝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孝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认识。
(一)古代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为我国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处理、调整各种关系提供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伴随着孝文化的不断发展,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稳定化,“养亲”“敬亲”“顺亲”“荣亲”“祭亲”“念亲”等逐渐成为孝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孝文化在“家国同构”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特征。孝文化是建立在血缘情感上的文化,具有血缘原始性;孝文化规定了父子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具有伦理政治性;《孝经》《二十四孝》等对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应该履行的行孝义务做了具体的规定,具有普遍义务性;孝文化的普遍性,使得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发挥着良好的教化功能,具有实践教育性。
(二)历代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倡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雏形、汉代的政治化、魏晋隋唐的弱化、宋明的系统化、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总的来看,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理论化、愚昧化和绝对化[1]。先秦时期处于孝文化的雏形时期,在这个时期孝文化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只是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孝”的一些内容而已。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治天下”等治国理念,将先秦尚处于雏形阶段的孝道予以实践,孝文化逐渐具有了政治色彩。汉代大一统时期的形成,为孝文化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文化的教化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这个时代的孝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例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很大程度上就对人的自由形成束缚。魏晋隋唐时期的孝文化,从整体来看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此时,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对孝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统治者依旧重视孝文化,到了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佛教的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孝文化的地位有所下降。宋明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弱,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和完备化。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孝文化虽然有积极的发展,但消极方面也逐渐加强。例如程朱理学提倡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愚忠、愚孝逐渐的普遍化。辛亥革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反思,一方面批判孝文化的愚昧性,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些都为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
(三)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孝”
元素殷商时期,卜辞中的“爻”字,是对孝的一种最早的定义,虽然这个时期的孝道并没有系统化,但是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孝的意识。《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对“孝”的见解:“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的解释。《孝经》是我国古代对孝文化详细阐述的著作,书中对“孝”深入细致的叙述,为人们理解认识孝文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对孝的观点和见解,在性善论当中,孟子对孝文化有具体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孝文化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为后来“以孝治天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孝元素,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也逐渐成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不论对于传统社会还是对于现代社会,孝文化都在塑造个人、约束家庭以及引导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西方国家逐渐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建设,使得人们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下,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社会,孝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能够引导养成敬老爱老的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发挥岳飞以及董永等孝子的榜样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向名人学习,使得我国的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弘扬。自古以来,我国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孝文化的核心就是“爱”,利用孝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意识,帮助人们树立生态和谐的观念,从而促进人与大自然之间矛盾的缓解。
(二)孝文化对家庭的约束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孝文化的落实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家庭的融洽与和谐对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孝文化在对家庭的约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亲子关系方面当今社会关于父母被子女遗弃、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非常多,同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丢弃子女的现象也同样普遍,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造成的,因为孝文化强调感恩,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培养人们学会感恩,从而协和亲子关系。[3]2.在夫妻关系方面我们知道,其实夫妻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正是这种不具血缘的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孝文化在夫妻关系中能够起到和睦夫妻、增进情感沟通等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在婆媳关系方面作为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派生关系,婆媳关系一直以来在家庭关系中备受人们的重视,由于婆媳关系的特殊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婆媳矛盾逐渐升级,我们知道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对于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孝文化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婆婆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嫁过来的媳妇,另一方面媳妇要理解婆婆们的辛苦,爱屋及乌,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老公的父母,这样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淡化,从而建立融洽的婆媳关系。孝文化对于家庭的约束作用,很好地体现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孝文化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三)孝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
与西方的社会道德观不同,我国的社会道德与人身心具有紧密的联系,孝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逐渐地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在规范个人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对“孝”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能养”(养活父母)、“弗辱”(不让父母感到耻辱)、“尊亲”(尊重父母)———这是对行孝的三个要求,这三个层面的要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规范的标准,让人的行为无论是从行为方面,还是从言语情绪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从而进一步使得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个人性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在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当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行以及品行方面,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进行要求,这就有利于人德行的塑造[4]。人们从性格和德行等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将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达到和谐的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一)以孝敬规范家庭成员行为
孝文化强调感恩,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它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和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构成,当复杂的多元化的家庭成员共处一室之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对于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我们需要有相应的规定和准则进行约束和规范。传统孝文化中所倡导的“三从四德”,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种规范性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用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孝文化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不孝、愚忠以及愚孝等现象的出现。
(二)以孝敬促成良好人际关系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另外,由于深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物质至上的现象渐趋普遍化,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趋物质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提倡互尊互爱,因此,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学习,为人们的社会人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人们在人际关系当中感受到爱的存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利益矛盾等的产生,从而用孝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以孝敬形成社会行为示范作用
当今社会长幼、家庭等矛盾突出,我们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活动,引起人们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学习,让人们加深对我国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大众正确孝道观念的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孝文化的教化功能,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作用,用孝文化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5]。
(四)以孝敬构建和谐社会
利用孝文化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的建立,利用孝文化对个人进行塑造,利用孝文化对社会进行引导,以达到家庭成员行为的规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行为的示范的效果。发挥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重要作用,用孝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从而加强对社会行为和道德的规范,营造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
[2]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5).
[3]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J].社会工作,2007,(2).
[4]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5]陈晓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论[J].求索,2008,(3).
作者:米雨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