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三法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三法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朱作仁先生将语感描述为“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它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

关键词:形象感知法;分析比较法;生活积累法;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09-02

学生所学的课文语言规范,文质优美,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沃土。教师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凭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读”就是架在小学生口头语言和教材语言之间的一座桥梁。巧用朗读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巧用形象感知法,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它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很温驯,激发学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努力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将文中的语句情境化。这样处理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加上朗读技巧的恰当运用,朗读效果更具表现力、感染力。

指导学生读课文,不只是走走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通过形象感知把课文读懂、读好。如:《西湖》一文先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引出西湖。杭州已经很美了,“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本文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美”的基调。然后引导学生放眼远眺: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山,一读山之形――“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山之色泽――“绿”、“青”、“浓”、“淡”。二读水,水之平静――“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银镜”不仅读出水面之平静,更读出水之明净。读完山水之后,忽然引出一群“白鸥”,那是为了给静态的景物渗入一点动态的东西,使其活泛起来,且使色彩也变得丰富了,有了绿、青,又加上了白,凭添了几分活泼。如果第二自然段是远眺,那么第三自然段就是近观,而且是边走边看。环湖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接着读孤山、白堤、苏堤。如果说孤山“秀美典雅”的话,那么“像两条绿色绸带”的白堤和苏堤就显得灵动而飘逸。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在湖水中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认真细致地读书,感叹油然而生――西湖如画,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呢!夜晚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明月东升,轻风徐来,人们泛舟于西湖,眼中所见的是倒映在水中的华灯,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琴声不知发自于何处,但却随着轻风在湖面飘荡,传入游人的心中。这样的迷离恍惚、似真似幻的朗读,学生才感受到什么叫天堂,什么是物我两忘。学生通过语言形象感知了西湖的美景,一边读,一边想象,将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中,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文中的景物。学生通过听、读,感受美、欣赏美,通过朗读表现美。

朗读时,不仅要求学生眼看,口读,还要用耳听,用脑想。学生有良好的再现语言表现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

二、巧用分析比较法,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还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小学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用词精妙,造语恰当,然而学生的语感能力尚未达到能迅速感悟的程度,往往读过之后,廖无印象,更别谈今后能自我体会并运用了。比较朗读法,是指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词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如《小鹰学飞》一课中:“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向上飞”,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感受到“鼓起劲”、“拼命”包蕴着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能激励人不断上进。《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我重点抓住比喻句的教学进行比较。我觉得比较语言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逐步扩句的方法:由“流云像锦缎”,到“流云像五彩斑斓的锦缎”,再到“流云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进行多层次的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到位,较好地达到了理解内容、感受内涵、学习语言一箭三雕的目的。学生虽然年幼,毕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有些句子段落,学生凭他们的语感已经能认识、能想象、能体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三、巧用生活积累法,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和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扎扎实实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如《快乐的节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他们都欢度过“六一”儿童节,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学校或者父母组织的各类活动,她们在活动中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朗读时,通过对语言高低、快慢、断续的不同处理,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变化,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准确地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出节日的喜悦,更进一步懂得祖国人民对下一代充满了爱心和希望,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又如《看》,“回忆一下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看的情景,能不能读好课文呢?”“公园里的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学生仿佛置身于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营造了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广阔而缤纷无限的大自然里,带学生的思绪已飞翔于丛中;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的美:颜色美――“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注重词语的积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姿态美――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课文中的画面,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课文的场景能够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让学生边读边想的时候就更能有效地读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领会、体味、揣摩,让他们在自觉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受出语言的规律和意蕴。

语感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一种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形象感知,离不开分析比较,离不开联系生活,只有用心揣摩和体验,通过朗读方法的巧妙运用,才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渐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