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目的论观照下《春望》两译本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的论观照下《春望》两译本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与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强调译文符合翻译行为目的,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某种功能对等。本文拟从杜甫《春望》一诗的三个译本中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寻找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目的论;对等翻译;《春望》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51-02

目的论最早由赖斯于1971年提出,其最初提法是“对等”,以对等论为基础,创立了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标语篇功能的翻译批评模式,使翻译“目标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随后提出“转换”概念,认为不同的翻译环境可以决定译文是否具有交际功能。

诺德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在此原则支配下,目的对于翻译过程要求更加灵活,它可以因目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类型的翻译。

按照目的理论,译文应当遵从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的原则和以文本为基础的互动模式。目的可以分为源文作者交际目的、译者目的、译文交际目的、受众目的四类,因而文化传意功能亦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内容忧国忧民,诗法多循雕章琢句之途,工于诗律,引经据典,以“诗圣”著称。其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期,诗人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送长安,身陷贼营。该五言诗句按托物起兴常例,句式整齐,抒情充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成为千古名句。

下文以《春望》的两译本为例,加以评析

杨宪益、戴乃迭译为:

Looking out on Spring

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 ,

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

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

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

For the sadness of our time,

The very birds

Grieve at the sight of people

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

Now for these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

Unceasingly

While a letter from home

Is as precious as gold .

And ,when I scratch my head,

I find my gray hair grown so sparse

The pin will no more hold it.

杨、戴译诗,以短句译短句,观照中国诗体表达特点,讲究凝炼、含蓄之美,能够将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再现于译诗之中。从翻译技巧看,杨、戴译诗采取异化策略,运用形似方法,以期向受众传达诗有的文化内涵。该译诗以原文世界和源语文化的距离与源文世界和目标语文化的距离相等作为基本出发点,假定译文受者能够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接受和理解译诗信息,该信息处理结果如果用在异质文化受众上面,例如纯粹的、从未有过中国文化体验的英语读者,不会引起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感受。因此,笔者认为,该诗目的应该指向跨文化交际的对等范畴,将诉求意图抽象化,满足读者对于异域世界的好奇心理,通过保留原文本的部分形式而再现其原貌。例如,以词“Unceasingly”、短语“The very birds”各为单独诗行,不受英诗韵律、体制限制,恰当传达了原诗神韵。作为中英文化兼有的读者,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只要能为特定的读者所接受,译诗就符合“篇内一致”的规则。“Unceasingly”,强调一直不停,和原诗“连三月”的连字互为呼应。“鸟”声调为上声,词为阳声词,本为欢愉轻快之象征,但在原诗锋转直下,改为代表内心痛苦伤感之情。“惊心”二字表明愉情之物已成伤心之景,“The very birds”短语自成一行,突现“birds”带给人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在此可看出作者对原诗最大程度的忠实,符合目的论提及的“篇际一致”原则。

吴钧陶译为:

A Spring View

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my country crumbles,

When spring 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

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as I’m parted from home.

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I scratch my head ,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

It seems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

吴诗采用英诗抑扬格形式押韵,每行10~12词不等,诗行数与原诗一致,每行一一对应,表现了英诗特有的审美意韵。吴诗以文学作品形式再现原诗风格,译出原文的诗风、诗味与诗歌意象,译诗在目的语读者那里,能够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此种形式对等和杨、戴诗不同之处在于,是从表情功能角度关注译诗在目的语中的情感表达,将源语审美价值系统再现于目的语之中,根据接受者的价值系统进行解释和再创造,因而所谓的形式对等,主要在于尊重两种不同文化条件下诗歌功能的对等,以归化为主,强调诗歌体例、韵律和诗行的一致,追求诗歌的表意性,根据许渊冲“三美”理论在此可以看出本译诗是音美、意美的集中体现。

从译诗可以看出,吴诗主要着眼于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翻译功能类型,重视显性翻译功能,重视创造一种源语信息发送者与目标语文化接受者交际的环境,体现了工具型翻译原则;而杨、戴诗旨在用目标语创造利于交际的条件,便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使目标语受众能够通过译文理解并感受原文,从而在此体现为文献型翻译原则。例如“城春草木深”译为“When spring 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在原诗中,“深”字指草木不受约束,蔓野遍长,正因为人迹罕至,才无所顾忌,塞满各个角落,表现出人烟荒凉、城市衰败颓靡的景象。这里吴诗选用“scramble”一词,该词的意思是“climb or crawl quickly ,usu over rough ground or with difficulty”。可见,这里采用拟物手法突出其长势很快,在荒野之地亦有踪迹,反衬出人烟稀少,环境荒凉。吴诗的意译手法,主要让受众接触到重要的言内信息,体会到原语作者特有的情感价值取向,而杨、戴诗则直用“tall trees”和“high grass”,关注再现源文字面意义。另外,吴诗将“城”译为Capital,其用意点明作者所处位置,告诉目标语读者其真实处境,交代背景,以便更好把握原文主旨,而杨、戴译诗处理为“Our country”。由此可以看出,因翻译目的不同,译文体现的功能并不相同,吴诗侧重文本功能,杨、戴诗侧重释译效果。

目的论着眼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或步骤,侧重将翻译目的前置化,认为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前提意义。通过诗歌翻译可以看到,从目的论出发,可以解决界一些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例如归化和异化问题,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的翻译问题。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使得翻译实践具有了新的意义。目的论提出的“目的”,其定义自由度较大,适用范围广泛,既有译者自身的需要(如为谋生而翻译,出于自身个性和审美需要等),也有翻译中介的目的,还有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从目的论着眼探讨翻译行为,解释译文对等,可以提高对译文的鉴别欣赏水平。另外,由于目的论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其不同目的之间有可能发生冲突,面对各种目的之间的重叠与分歧如何取舍,尚待长期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王克菲.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郑延国.唐人绝句英译的三种走向[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12).

[3]辜正坤.中西诗歌鉴赏与比较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唐梅秀.英诗创作论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4).

[5]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