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目的”的“目的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艺术是人的高层次精神追求,只有具备良好的、健全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张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儿童的审美意识对于音乐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帮助儿童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儿童也能从音乐活动的各种审美属性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意识;音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44-03
【作者简介】马晓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德育处副主任,二级教师。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身体接收到声音、味道、颜色、触感等信息,并被意识知道的过程,称之为意识过程。而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广义的审美意识包括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所有意识活动,如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等;而狭义的审美意识,即为美感。可以说,有了审美意识,世界才有了美与不美之分。
如果说人类所从事的音乐活动,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那么音乐作品,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当我们用心感知音乐时,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美、力度美、音色美、调性美和和声美。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情、用趣来进行音乐教学。
一、以“情”表现音乐
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创作者可以通过音乐将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苦恼宣泄出来;同时欣赏者也可以在音乐中获得共鸣。
1.对比感受音乐情绪。
将苏少版《音乐》二上作品《共产儿童团歌》和法国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选段《士兵换岗》进行对比。
师:请感受这段音乐,并用行走表现出来。(播放《共产儿童团歌》。)
学生踩着拍点,踏出整齐的步伐,同时随节奏的力度,摆动手臂,注意抬头挺胸,精、气、神。
师:表现得很棒哟!再来听听这段音乐并说说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播放《士兵换岗》。)
生1:我感觉很有趣,像在快乐地转圈。
生2:不但有行走,还有跳跃,显得更活泼。
生3:力度强时走得激烈,力度变弱步伐渐缓。
师:是的,相比较第一首乐曲,这次我们的行走动作可以有很多变化。
音乐的情绪是由音乐的各个要素决定的。它直接对人产生刺激。音乐要素不同,音乐所表现的气质和情绪也不相同。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能够满足潜存于儿童内心的情感与感性体验的需要,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音乐。
2.用游戏建立恒拍感。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低年级学生的恒拍感,如:拍皮球游戏。先请几名学生,分别上来示范拍皮球,学生A用了一种较慢的速度,学生B用中速,学生C弯下腰后用了一种速度较快、力度较大的方式拍皮球。接着教师让全体学生分别用这三种速度边拍皮球边唱《拍皮球》这首歌曲。学生很快意识到,演唱的歌曲速度和自己拍球的恒拍感发生矛盾,审美体验得不到美的愉悦。于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感,学生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拍球的恒拍感。其实这一训练过程,就是儿童身体感觉开发的过程。除了拍皮球,还可以将拍手、跳皮筋、踢毽子、跳绳、钻山洞等活动配上念童谣来让学生感受恒拍感。
3.训练内心的听觉感。
笔者让学生用卡农的方式表现苏少版《音乐》四下歌曲《五月的夜晚》。
师:第一遍合作演唱,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唱的声音太厚重了。
生2:就好像一幅水墨画变成了油画的感觉。
师:是的,卡农只是层次的叠加,却不是音响的厚重,更不是与其他声部的抗衡。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生:哼鸣的方式。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用mu来哼唱这个旋律。
师:好的,这一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但是保持刚才的口型,与老师一起用柯尔文手势帮助我们歌唱。
师: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仿佛听到了自己的歌声。
生: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我依然感受到歌曲的旋律在我耳旁。
当学生用哼鸣的方式体验音乐时,因为声音弱了,他就有可能注意到其他声部。而利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学生内心听觉练习(无声动作),是一种纵向的训练学生形成听觉印象的过程。
二、以“趣”传递音乐
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实现这种教育理想,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体验音乐的情感。
1.我的身体会“唱歌”。
场景一:动物园
师: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在动物园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
师:现在动物园开始点名啦,我碰到哪个小动物的身体,谁就发出叫声。
生1:嘶―嘶―
生2:汪汪 汪
生3:喵―
师:好的,我碰到了两个小动物的身体。(学生同时发出声音并合成二声部。)
场景二:工厂里
师:你们的表现太棒了!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工厂,请你们想象一下,这儿会有哪些声音呢?
生1:咔嚓 咔嚓
生2:滋― 滋―
生3:叮 叮叮 叮 叮叮
任意两名学生的声音,组成一个简单的二声部。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水平,提高难度,增加声部的数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声。随着人数的增加,和声效果越来越丰富,力度也变得更强了。最后当我们离开工厂,听到的声音将越传越远、越来越弱,学生们随着教师的手势,逐渐将和声表现出由近及远的效果。通过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合作中的角色意识,并在活动中获得声音的强弱、声部预示、进入、休止、结束等审美意识的积累。
2.我的身体会“跳舞”。
人类在行走中创造了节奏,同时创造了恒拍。因此,音乐中的恒拍,也可以用步态来表现。但这种体态律动要与所听到的音乐要素相匹配。我们可以从儿童行走时的身体动作上看其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如:某教师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拍手节奏、力度变化,边听边行走。当力度强,则在强拍上踏步重一些,力度弱了,则步伐舒缓些;当节奏表现得紧凑时,行走的步伐急促一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主要启发学生对身体的使用意识,例如头、手臂、腿等等。这种身体的行走,调动了审美主体的音乐感官,丰富了身体体验,逐渐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积累审美经验。换句话说,儿童所表达的行走姿势和动作也正是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即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3.我的身体会“演奏”。
某教师执教苏少版《音乐》三下《快乐的农夫》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先来做一个快乐的游戏:说水果名。
师: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大小的水果,有葡萄、苹果、哈密瓜、西瓜。
师:当你们听到水果的名字后,就走出相应大小的圆。预备――开始。
师:西瓜
生:■
师:葡萄
生:
师:苹果
生:■
师:哈密瓜
生:■(在反复练习后,教师神秘地走到钢琴旁。)
师:听――果果们快乐地唱起了歌儿。(师弹奏四个不同音高:1、3、5、 #
师:当听到音变高了集体向圈内跨一步,低了,则向圈外跨一步。(即1的圈最小,∽畲蟆#
这首乐曲是由1、3、5这三个骨干音构成。通过这一审美活动,能很好地建立起学生的音高概念,同时审美的愉悦感会被调动。该教师既没有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做农民的动作、农夫耕地的情景,也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一开始就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要,紧扣住标题“快乐”二字。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用音乐唤起自己的审美意识。
4.我的身体会“作画”。
在欣赏湘教版《音乐》四下维瓦尔第《四季・春》中的第一乐章时,某教师这样导入:
师:我请几个小朋友到中间跟着音乐节奏走动。并说说你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哪些景色?
生:有小鸟、闪电、风声、流水声……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音乐很神奇,用它的语言描写了这么多春天的景色。再听,音乐第一段,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立刻精神饱满,充满朝气。)
师:接下来又听到什么?
生:小鸟的叫声。
师:我请4位同学,当你们听到乐器模仿鸟叫声的时候,请你表演小鸟飞翔的动作。
师:再听,当相同旋律出现时,又是谁来了?
生:人物、小朋友。
师:好的,那么当这段熟悉的旋律出现时,刚才4名同学,请你们再次加入表演。
后面的教学中,教师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风声、雷电、花朵、流淌的小河等等。随之,教师又请学生将人物和景色以动作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序分别为:人、鸟、人、风、人、雷、人、花、人、流水、人,即《春》第一乐章。最后,完整播放音乐时,对应的小组随即跳到圈子中用身体表现,这便顺理成章地描绘出了一幅春的画面。
5.我的身体会“创作”。
某教师给学生任务:请用步态创作一个音乐作品(即用律动的方式讲述故事)。
师:观察视频,或回忆你们平时生活中是如何行走的?有哪些步伐?
生:有行走、跑、跳步、连步跳、骑马、侧骑……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原地的动作有哪些呢?
生:左右摇摆、原地旋转。
师:是呀,你们试着感受一下,当高兴的时候,你的步态是怎样?伤心之时又有什么变化?与你们的情绪有关系吗?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步态即兴创作。可以任意组合这些动作,但一定要用你最真实的感受表达你的故事。
生1:老师,从刚才这位同学步态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快乐的情绪,我们常常在高兴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连步跳或转圆圈。
生2:我感受到了一种惬意,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随春风左右摇摆。
生3:情绪低落,好像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因为步子走得很慢,拖得很长。
师:如果给这些故事配上一段音乐的话,你觉得会是怎样的?
有人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乐器,通过自身的身体律动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如:活动中,学生尝试用四分音符节奏表演走步、八分音符表演跑步、附点音符节奏连步跳、弱起附点音符表现马步,三拍子节奏表现摇摆步,即学会用步态表达音乐情绪。学生会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体态律动的结合中,意识到忧伤的情绪如何表现音乐,快乐的情绪适合怎样的步态表现,等等。这一创编的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儿童内心听觉和记忆的审美意识。
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体验的。因此,只有在“动人心弦”的环境里,以心感知音乐,以情表现音乐,以趣传递音乐,才能让心灵的境界同音乐一起得到升华,使音乐学习充满生机。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