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舔犊情深,电影中父子情的不同演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舔犊情深,电影中父子情的不同演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美国的主导文化是“欧洲文化”与移民文化。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人民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国产影片《长江七号》同样涉足父子情,不同的思维方式,互异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他们用不同形式来阐述同样的主题,更折射出了中美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体现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当幸福来敲门》;《长江七号》;父子情;教育观念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影片无论是对生活的写实、回忆还是预测、幻想,总与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父子亲情一直是电影热衷表现的主题。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父子情的故事。一位迫于生计的底层公民,以推销医用扫描仪为生,因为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的重担。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主人公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他也履行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国产影片《长江七号》也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普通民工为了儿子将来有出息,过上好生活,不惜供儿子上贵族学校。同时,给儿子买电扇,亲手为儿子补鞋子,在垃圾堆里找寻可以当玩具的东西……父亲尽了一切所能让儿子得到快乐。

同样涉足父子清,两部影片由于诞生的环境一中一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互异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他们用不同形式来阐述同样的主题,更折射出了中美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一、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美国的主导文化是“欧洲文化”与移民文化。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人民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 价值取向的差异。

美国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表现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美国父母也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个人的追求。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常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常丧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并常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美国人重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因此,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看成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中国人以情意至上,家庭教育则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因此,中国父母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的角度去考虑子女教育,常常带有“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心态。

二、中美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影片中的折射

电影是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文化并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美两国人民由于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在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长江七号》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

首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当幸福来敲门》将抚养孩子看作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不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代价的。因此,影片一开篇主人公便以独自的形式宣布“当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一定对他好好的负起责任”。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了履行承诺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父亲。为了儿子,更为了他自己,他必须加倍努力――他必须在妻子离家后独自承担家庭的重负;他必须一周五天在股票事务所作高强度的工作后,在周末带着儿子继续作推销工作以便糊口;他必须在每天拼命工作五个小时后,飞速的拉着儿子赶到救济站去抢床位;他还必须在安顿好儿子后借着窗口昏暗的灯光复习以成为最终获得职位的人……相比而言,《长江七号》则显示出一种将个人的追求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观点。影片中穷困潦倒的周爸爸完全失去自我,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儿子。他不分昼夜的劳作,是为了让儿子能上贵族学校;他因为儿子得了一百分,而四处炫耀;他为儿子扇风,为儿子补鞋,他甚至为了儿子与老板大打出手……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侧重于引导孩子根据某种价值观去进行选择,而不是直接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影片中的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对于儿子,他也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而《长江七号》中却反映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说教。父亲反复对儿子强调一种既定的规范“只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读书……”,为使儿子少走弯路,他不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在儿子违反规范后,不惜用体罚来争取他。

此外,两片也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教育的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非常重视唤起和保护孩子的自尊。虽然影片中父子俩的际遇一次比一次糟,父亲从没有在儿子面前流露出半点卑微,他告诉儿子“就连你自己的父亲也没权说你不行”,即使在失去了栖身之所,不得不寄身于地铁站的厕所时,父亲还不忘保护儿子的信心,让儿子想象这里是一个史前乐园,他们不得不“躲”在厕所里,以防止恐龙来袭。而《长江七号》中的父亲则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周爸爸对儿子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读书。为了证明儿子是学业有成的,他不惜与包工头大打出手;但为了凑足儿子的学费,他又不顾自己的尊严去乞求包工头……

虽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部影片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诠释了同一主题,但两片都体现出了一个穷人家庭中,单身父亲和儿子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也正是因为这两部电影不同的风格,才让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观看过这两部影片的中国家长而言,如果仔细体会影片中折射出的东西方教育观念差异,一定会深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