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水墨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水墨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所承载的内涵来源于我国的文化、哲学、美学并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映射着中国的人文艺术,逐渐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设计应突破各种常规,注重富有创意的设计和民族风格的发展。古为今用,将水墨画充分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在实现文化的发展中展现出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水平,从而使现代的水墨艺术努力走出中国人自己应有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

关键词:传统水墨画;平面设计;文化;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44-01

一、水墨画与现代平面设计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它是以水和墨为主,色彩为辅,以纸、绢为主要工具的一种绘画形式。水墨画是用纯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色的功能。水墨画是一种纯绘画艺术,而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水墨画艺术媒介在当代艺术中最具有优势的是其文化身份,以及它和本土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中国水墨有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了它的博大丰厚的水墨艺术中,达到了一种将自我融入到自然和生活,看作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水墨画艺术早中国传统的地位很重要,它的水平和内涵是超时代的。

中国现在又很多艺术家都在搞水墨艺术,很多设计师在努力寻求中国元素以打动西方评论界,欧美文化圈中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对包括水墨艺术在内的东方文化给予兴趣浓厚的关注。水墨语言便成为设计师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永恒韵味。直到今天各种水墨艺术家都在为这种艺术形式的改进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水墨画语言与设计语言的交融,追求构图的简略语传达的丰富性的融合。靳埭强先生说过:“当现代的设计和传统水墨走到一起,就像水与墨交融互渗在一起发生奇妙的变化,会令彼此别开生面。”可见,水墨艺术已成为当今设计领域中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元素。

将水墨画充分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融入作者的观点、精神和思维是设计师寻求的重要主题,以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为例,他的招贴设计中大量运用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浑厚华滋的笔墨风韵,为本土招贴设计注入一股激流,此外,创造性地变化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叉或单独运用。

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水墨画的追求者绝不是因简单的呈现为个性化的艺术操作,它的种种行为必然在发展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本质而具有先进性。水墨画在平面设计与文化精神、语言形式上都渗透着强烈的影响力,水与墨在纸上的交融互渗发生了丰富奇妙的变化,且随着设计师对其不断深入,使平面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水墨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水墨艺术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被运用到许多设计领域中,它代表着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情韵。海报、书籍、包装设计中都有着它的影子。通过水墨在设计中的展现,可使我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属于本民族文化的设计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之中。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图像信息,起着沟通文化、信息的积极作用。将笔墨技法完美的融入在设计造型中,掌握墨的随心所欲变化带来的笔墨韵味。

视觉体验水墨的艺术可以加强视觉的力量和形态情节的魅力,那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文化的气韵和黑、白、灰的韵律,那些生动形象的水墨元素的抽象图形,恰恰符合中国传统艺术讲求符号化、程式化的艺术特点,为平面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更有着宽裕的想象空间,诱发人们奇思妙想,于实处化虚,于虚处生实,变化无穷。水墨中的黑白表现,可使设计简单化而加强了视觉的力量和形态情节的魅力。水墨艺术在表达方面,可以说是用脱离本来面目的、纯视觉的方式表达一种自我取向。简约之美现代设计与水墨相结合,可体现出一种黑白简约之美。中国水墨画的基本原素是黑与白,与中国人原始宗教“阴阳鱼”纹相一致,这就是水墨艺术的独特之处,虽然简单,却蕴藏着令人迷恋和陶醉的黑白之美,黑白二色的配合是最明朗、最高雅、最质朴的配合。

三、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与水墨相结合,是一种对设计艺术高层次的追求。中国古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水墨文化,而平面设计被水墨元素装饰和覆盖,体现了民族文化。设计的民族化,是平面艺术成熟的主要标志。我国的设计要走向世界,必须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前提,而水墨则就是一种媒介传播,它使我们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走进国际艺术舞台,进行交流,共同创造,丰富世界文化的财富。水与墨无机渗透,那种潇洒神秘、一气呵成的艺术画境,是水墨不能丢弃的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1]郑为.中国绘画史[M].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