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明漕运路线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明漕运路线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漕运制度是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财政供给的重要环节。两宋的漕运与明朝的漕运都是在基本秉承前朝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宋代的路线处在从关东漕运向江淮、江南漕运转变的阶段。此时的路线是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兼有的。而明代的路线则将南北方向的江南漕运路线最终确定下来

关键词:漕运;路线;原因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81-02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沿岸的中东部城市。黄河流域也是经济上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秦汉以及隋等统一王朝的漕运区域也主要集中在北方,路线呈东西方向。但是随着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封建统治者注意到这一动向,因此在改变路线上做出反映。唐安史之乱后,税收主要以江南贡赋为主。北宋建立之后,漕运的路线基本上继承了前朝的格局,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东西方向向南北方向演进的趋势。到了明代,路线完全成为南北贯通的模式了。

一、宋代漕运路线的基本情况

宋代的运道以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为主干线。其中汴河的运量远在其他三河之上。神宗时,汴河每年运六百万石,广济河运六十二万石,惠民河运六十万石。广济河和惠民河运粮多是供给近畿的军粮,运输到京的物资是以汴河和黄河的为主。后来用兵西夏,西北产粮就地征为军饷。京师的漕粮不再由黄河运来,而专门依赖于汴河运送的漕粮了。就是广济河,也有几次不能通航。因此需要运送漕粮的任务,更倚重汴河。

宋代的惠民河,原是唐朝的蔡河。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改称闵河为惠民河,而蔡河仍称其本称。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至997年),由石塘河和惠民河运送漕粮到达开封的有陈、颍、许(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县)、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光(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六个州。

广济河原名五丈河,也是开宝六年更名的。广济河的水源是汴河分流出来的,不过广济河淤塞迅速,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又需要再度疏浚。这次疏浚,不仅巩固了河身,并且又开辟了新的水源。即引导荥阳的京水,开渠经过中牟县到达开封,驾漕汴河之上,使京水由槽中横过汴河,向东注入广济河中。但因其横过汴河之上,妨碍汴河中的行舟。因此,水漕有时候被废弃,广济河也连带不通。宋代广济河的漕运时常停止,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这四条主要运道之中,黄河是自然水道。这里所谓的黄河运道,仅是指由汴口至潼关的一段,并不是黄河的全流。这段黄河远在秦、汉、隋、唐之时,都和有关的运河相结合,构成漕运的要道。黄河中滩险很多,所以漕船沉溺淹没的事情时常发生。但在宋代却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宋代建都于开封,关中的漕运顺流而下,不像秦、汉、隋、唐各代需要逆流而上。再说宋代从关中运来的漕粮根本不多,后来对西夏用兵,关中的粮食也都留供军用,不再运到开封来了。因此黄河对宋代漕运的影响不是很大。

二、明朝漕运路线的基本情况

明朝的漕运路线大致沿袭前朝的格局,但与宋代相比情况有显著的差异。旧日的运河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已经湮没;残余的几段,如江淮之间的邗沟,河北的御河,以及太湖附近的江南运河,都互相失去联系,而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网了。北宋建都于开封,而当时的经济中心和富庶区域则是在东部或东南部,所以当时的漕运的路线是大致呈东西方向。这东西方向的路线形成了国内主要的交通干线。当然也有南北方向的,但南北方向原是起到辅助作用;宋代的漕运路线是呈一个以开封为顶点的放射状图形,而到了明代,国都的选择移到北方,所以运河也就跟着转了方向。只因国都建在北部,所以开凿的运河自然采取南北方向,而不是采取东西方向了。

明太祖建都江宁,位于东南富庶之区,运道自成一个系统。大江上下,淮南和江南的运河,构成了主要水道交通干线。这样的交通网络,在运输上应该毫无困难。而且明太祖还锦上添花的另外开辟了一条短促的运河,即溧水县的胭脂河,是用来沟通石臼湖和秦淮河的。这条运河虽甚短促,但对于当时的漕运却便利甚多。两浙的漕粮,可以直达南京,就是大江上游运来的米粟,也可以或由芜湖转入黄池河,东入丹阳湖;或由当涂转入姑孰溪,东入石臼湖;都能经过胭脂河,再转入南京。

迁都到北京之后,由于汴河已经不能再使用,河北的御河也不能够通航。于是采取水路和海路联运的方式来运输东南漕粮。为了使漕运更加便捷,起用了前朝南起杭州经过江南运河到达长江,北经瓜州入淮南运河后再入黄淮,到达徐州而北上的泗水,入济洲河、会通河达到临清,北经御河到通州,经通惠河能够进入北京的,长达15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明初的漕运路线只是到了通州就停止了,通州以西则改用车运,旧日的通惠河却一任其淤塞,而不加以利用。)但是为了避免借用黄河和泗水通道因决口泛滥而运道屡坏的后果,所以尽量使黄、运分离以确保大运河的畅通。

但是这时会通河已经淤塞,海上运输的规模也并不很大;明代疏浚会通河之役,是启始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原因是建都北京以后,虽有海陆兼运,而海路多险,陆路亦艰,仍然解决不了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极易令人联想到前朝运输的旧事。永乐九年,正式开始疏浚会通河故道,这一年,又疏浚黄河故道,使黄河归入元明之际的旧水道,这样由塌场口至徐州的一段又可以利用黄河的水道了。明代的会通河亦称闸漕。这是说有沿河地势高低不同,必须于各地设闸才能使船只顺利航行。经过恢复会通河和对运道的整理,东南的漕舟就可以平安北上而了无阻碍了。

三、漕运路线变更的原因探究

宋代与明代的漕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漕运是一个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兼有的形式。但是明代的漕运则是从南到北的单一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战争原因。战乱使国都迁移同时也迫使大量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先进的技术和人力。宋代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由于国都仍在开封所以漕运的路线也略微复杂,将南方的物资向北运输再向西直达开封。明代由于将都城建在北方,所以将南方所来的物资不必再向西运送,而直接北上运往北京即可。

其次,气候的变化。漕运的发达是以中国西北在气候环境恶化条件下的经济衰落为背景的。北宋中期至南宋后期为中国气候史上的寒冷期,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同时气候寒冷对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地位开始衰落。在气温降低而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在明显下降。相反,寒冷干旱的气候有利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土壤熟化,反而有利于生产;同时生产力条件已经发展到了最适宜稻作经济的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南迁。因此宋代的漕运体系也就最为完备,水道一路将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帝国中心。

研究表明,明朝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又称“明清小冰期”。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拓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第三,河流改道。如果说在宋代人们还是能够多少利用黄河河道进行漕粮运输的话,那么到了明朝这样的做法就显得困难重重。黄河改道使河道变迁极为混乱。明代黄河流域,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更加恶劣。老河道多成为盐洼地。清代开凿的中运河,彻底结束借黄河行运时代。

主要因为以上三种原因使得宋代与明代的漕运路线有了显著的差异,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劳役和实物已经不能作为赋税的主要承载者。封建统治者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各种物品,货币地租于是取代了实物地租。漕运已非必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参考文献:

[1]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2007.

[3]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85.

[4]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 陕西人民出版,1988.

[5]黄仁宇.明代的漕运[M].新星出版社,2005.

[6]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85.

[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8]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