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来源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研究》(编号为:2013A049),主持人:苏小梅。

【摘要】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一种教育和教学模式。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存在着积极意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切入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对我国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就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工学结合、学练交替,学生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是以企业岗位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实训教学。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政策背景

1、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政策

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结合国家相关要求,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院甚至是部分本专科院校都已开始探索和实施学生的顶岗实习。利用学校和实习单位两种资源、两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

200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顶岗实习指导意见。国发[2006] 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及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国发[2009] 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国外顶岗实习政策

顶岗实习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2000年协会理事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

德国的“双元制”(德国:接收实习生享受优惠政策)、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三明治”(政府为学生实习岗位买单)、加拿大的“CBE”、美国的“工学交替”等国外的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到实习单位“真实环境”进行“工学结合”。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作为培养现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受到了法律的严格保护,较好的实现了“企业育人”角色的最大化发挥,形成了积极“抢占”实习生市场的良性环境。

1、中国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积极意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切入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大亮点。

通过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由院校、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流程,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还能够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大学与我国高职教育较为相似,以向市场供给高技术、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一般是按照“企业主导、学校合作”的实施模式来开展人才培养。该类“双元制大学,德国已达60多所,起源于20世纪创办于巴登-符腾堡州的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大学的生源主要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4年,大致3个月为时段标准,采用“学校――企业――学校――企业”轮流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过程完全“员工化”。在具体流程上,学校首先向目标企业提出申请,经企业审核后,由企业与学生签订合同,最后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作的大学。学生修满学分,经毕业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然后继续留在原企业工作。一般从事技术研发或车间工程师等岗位。德国双元制大学是接受全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及其质量评估委员会指导、审核和评估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现代化高端技术人才。所以,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兴起,为德国社会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开拓性地创造了国家、学校、企业、学生“四赢”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3. 英国的“三明治”

在英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与其他类型大学大致相同。其中,“三明治课程”模式的实习最具有代表性,并普遍的将其作为核心课程的必须组成成分。所谓“三明治课程”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实现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当然,三明治课程可以按照多种形式来实现,既可以按学期为单位来交替进行,也可以按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不过,基本模式不变,即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运行方式,使课程学习与工作防伪能良好地对接。值得注意的是,“三明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大量校企合作,所需要几乎由政府提供。在操作流程上,事先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下发到相关学校。然后再由接受学生的企业想学校申请资助。这样,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大大激发了企业竞争抢占实习生源的巨大热情,学校则可以避开繁琐社会事务而专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使学生受益。

4. 澳大利亚的“TAFE”

澳大利亚政府将技术和继续教育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推动TAFE学院的发展。1996年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推行新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要求将学校本位的知识/理论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相整合。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责任。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

行业鼓励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业的高水平专家也接受学院的邀请,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行业通过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实习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企业为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员工,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学院使用,并负责不断更新。

三、国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摸索,虽然校企合作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各种校企合作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由于缺乏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是靠非制度因素(如同学、朋友关系)来建立,合作关系十分脆弱,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还会因感情的转移、人际关系的中断而终止。相较高职院校而言,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机制不足。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创新合作机制,在确保当前办学导向的前提下,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股举办针对某一行业或特定类型的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双方根据出资比例共同组建理事会,选派人员组成股份制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股份制二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人财物等相对独立运行。学院对股份制二级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专业的报批、招生、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考核、校内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和生活服务保障。

同时,以“2+1”为基本办学模式,由合作企业承担校外实践性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的制度设计会带来以下的好处:一是股份制合作办学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境界。股份制合作办学以资产投入为纽带,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学生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统一调度相关资源,消除了目标隔离、经费隔离、成果隔离、人员隔离等障碍;二是股份制合作办学的关键是界定产权关系和回报方式。运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现代产权理念,明确界定各方的产权。在回报方式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追求利益回报的多元化;三是互惠双赢、各得其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合作双方自身的利益点,实现互惠互利。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盛立强.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市场论坛,2012.8.

[2] 陈斌.英国政府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与动力的策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8.

[3] 张颂.德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 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7.8

[5] 赵永胜.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2.

作者简介:

黄丙利(1982--),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技术与学生发展。

李艳(1984--),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技术与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