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心”的语义网络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心”的语义网络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语“心”由“心脏”义引申出其他七个义项,它们共同形成以“心脏”这个本义、基本义为中心的带有整体性、梯度性的语义网络。在由心1 “心脏”到心8 “星名”的衍生路径中,心1居于核心地位,除了心4和心5是二重引申以外,其他义项均由心1直接引申而来。其中,心1心3心4和心1心6成为“心”义的两个主流发展方向,这几个义项也是“心”的构词高峰,尤其是心4。

关键词:汉语;心;语义网络;语义生成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03-01

汉语中,“心”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义项的常用词,而且作为一个构字部件和构词语素,其生成能力也相当强,由“心”参构的汉字和词语都上百,在汉语中所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在中国古典哲学、禅宗、中医等领域中,“心”作为一个概念范畴被言说,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而这些都与“心”的语义系统密不可分。

据学者考察,甲骨文卜辞便有“王心若”的记载,《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所载甲骨文“心”字正似人心脏的轮廓。而从“心”的金文、小篆、大篆形体也可见出,它是人心的象形,中间绘心之形,外裹心之包络。《说文解字・心部》:“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 从许慎对“心”的释义中可知:“心”最初表示“人的心脏”;心脏位于人体的中央,同时,古人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于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故曰“在身之中”;作为一个象形字,“心”大致似心脏的结构图,中间为心脏的桃形状,为心脏的包络;而人心“土藏”和“火藏”的不同说法,则是古文学家和今文学家将“心”与五行之说相联系的不同解释。“心脏”是“心”的原义,也一直作为“心”的基本义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的词义渐次丰富,由基本义衍生出许多引申义。笔者参考了《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对“心”的不同释义,对其义项重新进行了归并整理并试着推断出义项间的衍生路径,可用图1表示:

上图显示,“心”的语义网络是围绕“心脏”这个本义、基本义为中心而生成的带有整体性、梯度性的语义聚合体。也就是说,在“心”的所有义项中,心1(即“心”的义项1,以此类推)居于核心地位,除了心4和心5是二重引申以外,其他义项均由心1直接引申而来。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心”各义项是如何一步步生成的:

1.心1心2:从空间位置来讲,心脏位于胸腔之内,是胸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心脏”到“胸部”是空间指示范围的扩大,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指”到“泛指”。而以“心”指“胃”,一方面与“泛指胸部”之义有关,因为胃的知觉和胸口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当胃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觉得胸口不舒服。此外,还与中医有关。中医理论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如果心被伤,则“形乃大伤”。这是以“心”指“胃”形成的基础。中医经络学还认为,人体内的经脉首尾相联,彼此不可分割,即《黄帝内经》所云的“如环无端”。其中,胃经以一条线与心经联系上,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这两点,“心”亦指“胃”。

2.心1心3:古人对复杂事物拥有一种朴素的认识,十分注重直觉体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也作用于对“心”的认知过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心脏会伴随着出现比脑部更为易感的变化,包括跳动频率的强弱、快慢变化等,是对思维反应最直接最敏感的器官。这种直觉体验促使古人错误地将“心”与思维联系起来,赋予“心”以思维功能。明代以前,以“心”为思维器官的看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与王清任的“脑髓说”出现,才渐渐被取而代之。但即便如此,“心主思维”的观念在之后的语言发展中仍然表现得十分顽固,后人在造词时依然习惯以“心”代“脑”。正如边沁所说:“错误从来没有像它扎根在语言那样难以消除。”心3是“心”表义范围向外拓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键点。

3.心1心6:一方面从空间方位上来看,心脏相对人的身体整体而言,处在一个相对中央的位置,同时它在人体内部又居于两肺之间,大于胸腔的中央;另一方面从功能关系来看,中医理论认为心脏控制着人的五脏六腑,在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也呈现“中心”之地位;再者从五行学说来看,五方之“中”与五行之“土”对应,在《说文解字》中被认作“土藏”之“心”, 也就潜藏着“中心”之义了。由人的身体联想到世界万物,由身体器官之“心脏”演变为空间方位之“中央、中心”、事物重要性之“核心”,心6由此引申而来。

4.心1心7:心脏的上端为尖形,恰与树木的尖刺、草木上的芽尖形状相似。同时,在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中,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的“心”,永远跳动不止,这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功能也十分相似,而树木的花蕊、草木的芽尖都是这种生长发育功能的最明显体现。因此,通过相似性联系,“心”形成了“指木上的尖刺、花蕊或者草木上的芽尖等”这个新义。

5.心1心8:古人以“心”为星宿名称的具体原因尚不明,这里只能暂缺。

6.心3心4:古人误以为“心”独具思维功能,而以“心”取代“脑”作为人体内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甚至在“奇恒之府”的奥秘被揭开后,还是被沿用为“脑”的代称,甚至进一步将“心”与人脑产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情志意念结合在一起。思想、意念、情感等一系列人的高级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原本均受到大脑思维活动的控制,只因古人的直觉思维而将它们全部赋予了“心”,由心3引申出心4。

7.心3心5:“本性;性情”指的是人的禀性、气质、性格或者思想感情,是人在其思维器官支配下产生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综合特征。古人认为“性”自“心”而生,这里“心”是思维器官之义,故以“心”指称“性”,衍生出心5。“心”和“性”也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的不同在于体用之别,所谓“性之与心,非一非二,体用而已”。

通过以上分析并考察《汉语大词典》中各个义项的构词情况,笔者发现“心”义具有两个主流发展方向,即心1心3心4和心1心6,而构词高峰也集中于这几个义项上,尤其是心4。由心4作为语素义构造的词语数量最多,而由“心”作为部件构造的汉字也几乎以心4为背景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作为范畴词的“心”,其语义也多指向心4,另有一部分指向心2和心5。可见,思维情感义在“心”的整个语义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有趣之处就在于“心”具有思维情感义恰与科学研究事实相违背,心脏只是推动体内血液循环的一个器官而已,但中医却自古就有“心主神志”的理论。单从这点来看,“心”的语义网络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1-367.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7.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69-395.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94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