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要追寻人的发展轨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要追寻人的发展轨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哲学》是张楚廷教授几十年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人本主义思想是张楚廷教授《教育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对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思考,以期对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等理论问题有更透彻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张楚廷;人本主义;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11-02

张楚廷教授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校长之一,他“集教育理论实践于一身,成为影响极广的教育专家”。(眭依凡教授语)《教育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书中,他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其核心就是:教育要追寻人的发展轨迹,一切行为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影响极广,无疑也是对教育本质的终极思考。因而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一、教育要始终秉持人本理念

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而“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1)

那么,教育是什么?它与人有怎样的关系?它应该做些什么?凭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这就是张楚廷教授一贯采用的连续发问的论述方式。张楚廷教授认为,要考察教育是什么,首先要考虑人是什么,“抓住了人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2)这个“根本”就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与西方教育家相比,张楚廷教授在对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解、探索上有更加明确、深入、独到的认识。他从为什么有教育,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教育三个方面对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实践进行探索。他在《教育哲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公理的概念。他认为教育有五个公理:(3)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和中介公理。其中:教育的潜在公理意在揭示“人有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这种潜在是天赋的”;教育的动因公理旨在说明“人有把这种潜在表现出来、开发出来的愿望”;反身公理体现出“人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作用于自己”;美学公理表明了“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自己”;教育的中介公理阐释了“人天赋的群生性,使得他人他物在人的反身性作用过程中产生可能的影响,亦即产生中介作用”。

这五条公理全部着眼于人自身的天性、潜能、意愿、可能性等,揭示了教育存在、发生和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内因,同时它也为张楚廷教授人本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启示我们: 教育要始终秉持人本理念,要研究人现实的、发展的需求,以及人自身的、外在的(自然、社会)满足上述需求的可能性,尤其是教育本身对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二、只有坚持“教育即为教育”, 才能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要想坚守并实践人本教育思想,就必须对教育的性质有清晰正确的理解。关于这一点,可谓众说纷纭。譬如教育是上层建筑,是工具,是生产力等,这些说法都没有从人的角度去探讨。教育因人而生,人因教育而长。离开人谈教育自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揭示教育的本质,更无法正确引领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问题上,张楚廷教授的观点是:“教育就是教育”,(4)即教育就是人把自己教育好,完善好,发展好。用杜威的话说就是:“教育的过程,在它的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5)试想,还有比这更本真、更质朴、更符合实际的答案吗?不过,张楚廷教授有自己更确凿,更深刻的事实支撑和理论阐发。

一是张楚廷教授从人的神圣角度分析,他认为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已的意志的和自己意志的对象”,(6)人从生命开始到终结,全程打上了教育的烙印。换言之,人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二是从教育的神圣角度分析。他认为,教育几乎是与人同时产生的独立的精神创造活动,“教育的根本在发展人的可发展性”,“(7)在于把每个人培养成为他独特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8)独立人格和行为体系的自己。他认为:“教育在丧失了对人的神圣感的时候,教育的神圣顷刻丧失;社会在丧失了对人的神圣的感觉的时候,社会的神圣充其量只是一种虚无的实在。”(9)

张楚廷教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问他的研究生,“有一种教育目的是把自己培养成自己,你怎么看?”学生说,“这怎么可以,要培养成雷锋、之类的大人物。”仔细想想,这可能吗?退一步说,即使有了大人物那样的境界,我们不还是我们自己吗?

办教育不同于办企业,按型号生产产品,追求利润。只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教育而教育,才能心无旁骛,摒弃功利,办好真正的教育。张楚廷教授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有明确了“教育即为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把人当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有可能落实“人本”教育思想。从这层意义上讲,“教育即为教育”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正本清源,还在于它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始终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确保教育始终在人的发展轨迹上运行,而不是沦为政治、经济或者其他什么的工具或附庸。当然,这更是对当今社会教育功利化思想和行为的当头棒喝。

三、教育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轨迹

人的全面发展是张楚廷教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

张楚廷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是落脚在人的发展上的。而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落脚在个性、自由个性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上的,落脚在人的解放,落脚在人的个性解放上的。”(10)(P133-134)在这里,张楚廷教授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

(一)人的可发展性是人的特性之一。“人之所以有这种发展权的最充分理由,并不是因为它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它有这种发展的本源,它与生俱来有发展的胚芽和潜质,人的发展权是天赋的权利。”(11)由此可见,这是以一种天赋人权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性。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指出的那样,“人类并不是一个已经不再发展的固定的族类,不像动物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存在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12)

(二)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人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人的不均衡发展源于教育,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源于社会,源于因自然条件,人文积淀,行政干预等造成的区域经济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受教育权利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社会要更多的考虑通过均衡发展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问题,让社会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担当,最终,通过教育把发展滞后的人群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中解放出来。

张楚廷教授认为:“把教育搞上去了,经济会搞得更好,发展得更好,因而并不会牺牲经济;如果不认真把教育搞上去,那才会真的损坏或牺牲经济。几亿文盲,经济怎么快得起来?”(13)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大至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小至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概莫能外。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楚廷教授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为解决教育资源如何分配这样的具体问题提供事实依据,更为解决如何使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和谐共生这一大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全面发展要突出人的综合素质,即基础性,如浴⒅恰⑻濉⒚馈⒗汀⒓嫉取R云渲忻烙为例,张楚廷教授说:“美育的地位非同一般,它简直就是一个尺度,衡量教育人性的一个尺度,衡量教育良知的一个尺度……削弱了美育,抛弃了美育,再去喊全面发展,那不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奢望……美育绝不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配角。”(14)他甚至认为“没有美育,人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完整的人。”(15)这是因为美感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更是对自我的认识。美育的根本任务要归结到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在张楚廷教授看来,人生的发展轨迹最终目标是要把自己教育成“更高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而其核心指标应该是“美”。这就告诉我们: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关注人的综合素养的同时,尤其重视人的情趣、情操、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催生出鲜活的个性;而无数鲜活的个性又能促进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每一个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人类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个性的发展。”(16)张楚廷教授说:“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而一旦具体到个体上来,发展就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或者说是千差万别的。”(17)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张楚廷教授的全面发展理论其实就是个性发展理论,或者说,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但是张楚廷教授更注重个性发展。他指出,“教育的宗旨不是让人社会化(即使在从积极意义下理解),教育的宗旨是让人个性化(当然也在积极的意义下理解)……优秀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让自己成为自己,成为更高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对社会(或共同体)有更大贡献的自己。优秀的社会应当创办这种优秀的教育,让每个人都从这个社会里‘获得自己的自由’”。(18)

这大概就是张楚廷教授倡导人本教育思想的初衷和对教育的美好理想吧!

张楚廷教授的《教育哲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哲学系统。这是一套贯穿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哲学体系,体现着生命关切、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拓性的哲学体系。读这一部著作让人觉得亲切,温暖,更如醍醐灌顶,可令许多困惑涣然冰释。

注释:

(1)任仲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498-499.

(2)(3)(6)(8)(9)(10)(11)(14)(15)(17)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170-173,110,134,123,133-134,117,102-103,103,131.

(4)张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64.

(13)张楚廷.为什么最好少说“教育”二字[J].大学教育科学.2010.4

(16)张建伟,王为.浅析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8)张楚廷.社会化,还是个性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