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教版教材修订后,“倍”的教学在内容编写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这个改变,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重新审视、对比教材,调查学情,初步厘清“什么是倍”“为什么要教倍”“如何去教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破”与“立”中拓展表征概念的空间,重视构建“倍”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体现和丰富“倍”的内涵。

【关键词】破与立 数学概念 认知结构 模型建构

人教版“倍”的教学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后移至三年级上册,安排在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倍的认识”看似独立为一课难度降低了不少,但依然是一个难点。因为认识“倍”是学生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一次质的转化,而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另外“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的比较,十分抽象且不易理解,单纯的告知学生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倍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倍”概念的起始课,从“倍”开始,学生数学认知的脚步算是踏进了“率”的大门,同时这也是一节种子课,这节课概念建构扎实与否将影响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分数、比、百分数等的内容提供基础模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认识“倍”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用倍表达数量之间关系的价值和必要性,如何选择学习材料,最终让学生更清晰地建构“倍”的概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理解,重新思考。

一、剖析认知结构,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学生为什么需要学“倍”呢?“初步认识”只是停留在初步较浅层面吗?“倍”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又有何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及复习内容进行研读,也分析不同版本的设计,收集杂志上的文章等,形成了简要的综述,使我们对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刘加霞教授认为“倍”是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折点。乘法结构不是指单一的认识乘法,而是一个概念体系,基本概念是乘法与除法,与之相关的有倍、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运算律及面积、体积、速度等概念和定律。这样看来,我们既可以从乘法结构聚焦到“倍的认识”,也可以从“倍的认识”辐射到乘法结构。

从众多发表的文章中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把“倍”看成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核心是用一个量去刻画另一个量,“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我们更倾向认为“倍”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倍”是学生在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时候,第一次从绝对数量的比多少到相对数量关系比较的转变,这对学生即将接触到的分数、百分数、比甚至以后的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和其他的刻画方式属于不同地位,所以一方面要与众多的刻画方式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又要将“关系系统扩容”,将“倍”特有的刻画方式准确地纳入到表达关系的这一知识体系当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作了关注。

二、拓展表征空间,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有清晰的目标引导,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倍的概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去选择教学材料了。我们觉得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切入需要认知冲突产生不平衡

“倍的认识”一课,人教版教科书则是让学生在用小棒拼摆图形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情境创设,教师进一步将教材中的情境转换成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如以猜数游戏引入,有的利用拍手歌激趣,有的引导学生从动手摆不同颜色的图片中发现数量关系的问题,有的让学生比较不同事物的数量关系或比较物体的长度关系,有的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多数教师把“倍”看成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往往从研究关系入手,直接告知学生“倍”的关系。也有教师在教学时先出示3个红圆片、3个黄圆片,问学生两种圆片的数量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增加3个黄圆片,再让学生说一说3个红圆片和6个黄圆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会最先发现多少的关系,然后教师就过渡到了倍的关系。

我们还尝试了“魔盒”情境,如下图。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术盒,想不想看?(出示盒子)这可不是一般的盒子,它可是有魔力的哦!仔细观察,再想一想,如果放进去4个黑圆片,出来的会是什么呢?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像这样黑子有4颗,白子有3个4颗,我们就说白子的个数是黑子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倍的认识”。

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学生试图在寻找规律,创设这样的情境,也不足以使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中关于加法的结构。如何设计具有推陈出新的情境达到破与立的效果呢?我们认为让学生的思维结构从加法结构上升到乘法结构,情境需要产生认知冲突,产生了认知需求的不平衡才有利于结构重建(详见第三部分我们的设计)。

(二)建立认知结构需要对比与抽象

“概念形成需要这样的过程,即建立完整表象之后抽象为概念,实现抽象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的又能具体再现。”那么比较是我们教学时采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初步认识“倍”后,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舍弃“倍”的各种非本质特征,在变化中抓住“不变”,而这“不变”就是“倍”的本质。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多个比较的环节,如“一份数在变,几份数也在变,倍数却不变”等情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他们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

三、分析概念“内涵”,科学设置教学环节

据此我们认为,对“倍”的认识,应该是一种的新关系的认识,是对关系概念的扩展,两种量不仅表示数量的相差,还可以表示份数多少的关系,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对“关系”系统的重构。我们厘清了“倍”的定位,站在“关系系统重构”的高度,确定整体的教学方向。

定位了课的教学目标、充实概念理解的材料之后,还得在各环节教学中落实。如何将“倍”的含义分解到新知学习―练习巩固―总结延伸等教学环节形成教学链,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