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音声乐发展之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建立南音声乐学科的意义
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并与闽南地方音乐和古代汉语方言相融合形成的南音,是以泉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而形成的区域性地方戏曲艺术。因此,泉州自然是福建南音的发祥地。南音从音乐的题材、音乐体系和结构原则来看,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格和古代音乐神韵。其历史衍变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南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被世人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推荐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于南音唱腔大多表现较文静的历史人物故事,加之使用的是泉州地方方言,因此出腔晦涩,咬字不清,无法使听者(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会闽南方言者)听懂唱词内容,因而失去了很多听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如何让听不懂的“绿色音乐”听懂,早已成为南音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建议革新唱法者有之,创造新曲者有之,根本纠正南音发音咬字者有之……。然而,对于直接展示给观众的本体演唱技术技巧的研究却较少,至于建立学科就更谈不到了。在某种程度上讲,构建泉州南音声乐学科属于填补空白之举。因此,构建泉州南音声乐学科,不仅对于南音演唱艺术的发展有益,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声乐文化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声乐学科建设的角度上讲,泉州南音是民族声乐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对南音声乐发展的探索是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上看:增添了新的艺术流派,丰富了演唱曲目,具有广阔的表演空间,为民族艺术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使南音更易于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更利于世人接受。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为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搭建了又一平台,充填了新的内容。
二、建立南音声乐学科的有利条件
为使南音艺术生生不息、传承接代,泉州市教育局和泉州市文化局从教育入手,建立了一整套实施方案。自1990年上半年开始,决定在本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两局联合组织人员编写南音教材,组织南音教学师资培训班。这填补了南音各课程领域的空白,更是建立南音声乐学科的基础。
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于2003年夏季招收第一届南音本科生,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政府对该专业方向的创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科建设,把艺术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改为艺术学院南音系,并将音乐学(南音方向)确立为艺术学院院级重点学科,使泉州南音这一传统乐种传承逐渐纳入高校专业建设的运作轨道。在全国的高校里第一个把地方的艺术剧种请进了高校,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2006年12月泉州一支以现代形式包装传统南音的南音乐团“温陵女子南艺坊”公演。她们以闽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为基础,融合现代时尚艺术手段,古为今用,是艺术表演创作上的一次大胆突破,让人感受到既传统又有时代感的美的享受……这些都为南音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三、建立南音声乐学科的初步研究成果
(一)传统南音与新南音记谱法的对比
传统南音在民间至今还延用“工V谱”记谱法,是一种记录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性乐谱,它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的记号)及撩拍记号三部分组成,谱面上的符号隐含着润腔音与骨干音,演唱(奏)者都要根据润腔音和骨干音进行有规律的即兴性润腔,因此同一首南曲在不同人或不同时间的演唱(奏)旋律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样就使许多初学者很难入门,缩小了南音兴趣者的群体,从而阻碍南音的传播。而现代南音是用五线谱或简谱的记谱法,其旋律就在谱面上,旋律的音高、节奏都体现在每一个音符上面。它提高了记谱的技术性和科学性,更加便于普及和学习。
(二)传统南音与新南音伴奏形式的比较
传统南音的伴奏乐队有固定的形式,是以横向旋律的节奏型作伴奏的,所以它的音响效果过于单薄,不够丰满。而现代新南音则采用了现代流行乐或交响乐做伴奏,其伴奏织体也十分丰富。更有用电脑音乐的技术来烘托音乐背景,使得音响效果极其丰满,既增添了南曲的音乐色彩又符合了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审美欣赏要求。
(三)传统南音与新南音演唱形式比较
传统南音的演唱形式是很有讲究的,它的演出形式极为严谨,严守了汉代相和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演唱方式主要以静态的坐唱或站唱为主,演唱者持拍板居中,其演唱形式过于呆板、单一。而新南音的演唱形式完全不受传统南音的束缚,其形式除了独唱,还有重唱、齐唱、轮唱、小组唱、合唱、音乐舞蹈表演唱等等,民歌唱法有之,通俗唱法的也有之,这都是现代人新思维在新时代的艺术表现。加之现代剧场的舞台表演观念,强化了舞台表演的视觉效果,掀开了南音演唱形式的新页①。
(四)传统南音与新南音演唱曲目的对比
传统南音演唱的曲目大多取材于泉州梨园戏戏文的传统片段,其内容及艺术思维不免有些陈旧。而新南音演唱的曲目是现代人用现代的新思维谱写的新作品,丁马成先生就是谱写新南音作品的先驱者,他认为南音应该随着时代而进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版了《南音新曲丁马成作品选集》,为南音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泉州的生存环境和形态也将随之而变;从传统南音演唱形式到新南音演唱形式的变化,尤其是新南音演唱的曲目的变化,是现代人用新思维谱写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南音的声乐学科建设做一个尝试呢!
四、开创南音声乐学科新领域
“如果听众听不懂演唱的内容,也就失去了演唱的意义”②。可见歌唱方法是极其重要的。而歌唱的音色涉及到歌唱生理、心理技术操作方法等一些具体的歌唱技术问题,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嗓音歌唱技术问题,音色背后蕴含着背景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声响的要求已超出传统南音细、扁、浅的状况,更加追求听觉上的丰满、浑厚、高亢、清脆等嗓音音乐声响,使其形象的创造,情感、情绪的表达,情景氛围的展现更具感染力。然而,歌唱音色的问题蕴含着审美、社会意识、社会作用、地域、时代、宗教论理、道德等复杂的人文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泉州南音原声态演唱方面音色的风格进行研究,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现代艺术的演唱技巧,运用科学发声方法,借鉴方言咬字特色,突出泉州方言演唱风格特征,形成新的南音风格学派。
我们认为:以标准音普通话为基础,借鉴音乐学声乐学科的教学方式及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尝试新南音演唱教学,这样既可以增加和丰富南音的演唱风格样式,又增添了艺术演唱的艺术特色。具体做法可以进行如下探讨:鉴于泉州方言的咬字特色,突出泉州方言演唱所形成的南音风格特征,尤其发音位置“靠前”,才能学到它的唱腔韵味,运用高位置,打开咽腔哼鸣,通过鼻咽腔发声管道,使之发声建立在基音上,通过面罩(masque)共鸣直接把声音传递给观众。既有母体语言又有普通话,但特色没有改变,风格韵味没有改变,即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构建泉州南音声乐学科的艰巨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
从声乐学科建设的角度上讲,第一个任务必须要研究保持传统南音演唱风格、韵味及技巧方法,这是南音的根,绝不能动摇。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在传统南音的基础上使具有南音风格、特色的演唱进入到艺术演唱里来,让声乐艺术里增添一支新的南音艺术声种。这样,就形成了南音声乐学科这辆马车的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的两个轮子。它必然为南音与时俱进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南音有一个更宽的接受面,更加普及和便于流传。了解传统的过去,正是为了她的今天和明天,展望前景,泉州新南音的声乐艺术演唱与传统南音演唱必将并驾齐驱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铃、王珊《南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泉州南音艺术》,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学会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
[3]《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
[4]《南音名曲选》,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编,吴世忠、李文胜译谱,中国戏剧出版社
[5]王珊主编《南音演唱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郑长铃、王珊《南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王珊主编《南音演唱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尚 晶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张光宇 泉州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