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术特色”切合“文化创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形势与需求
文化气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篇调查报告中提到,文化应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针对发展的政策都必须对文化本身保持敏感,并受到文化的激发”。与之相应,“文化创意”理念在当代的社会现实中已日益作为“资本”出现,由此将文化引向了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我国政府对此趋势也已做出明确感应。党的“十六大”已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各“子文化领域”及各“子学科专题”的研究,无不在实质上“分有”文化的这一崇高使命。
学科气候。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的音乐学范式有了大的变化,其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更加注重音乐的文化意义诠释与意识形态批判。综观近年来国际音乐学研究的态势,一方面是以崭新的视角将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引向纵深,如更加深入地开展专题史、断代史、人物、地区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地借鉴文学批评、艺术史理论、语言学、修辞学和结构主义的理论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等;另一方面便是结合社会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鼓励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建设,在原有的学科研究基础上引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成果,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点和增长点。一言蔽之:“音乐文化”愈发成为音乐学术研究各项领域及专题的关键词。
当下需求。“文化创意”呼唤“学术特色”。“上音”地处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理应在秉承本校治学传统的同时,发扬海派文化的精神。为此,本学科既需要一如既往地发展传统学科和研究方向,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也需要以上海的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为依托和参照,突出地方特色,融入海派风格。巧合的是,“海派文化”所一贯坚持的“新颖”、“敏锐”、“开放”、“包容”等特色,刚好应合了我国当前音乐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局势:如何在艺术音乐、传统音乐、通俗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等诸多品种中保持动态平衡和健康配置,这是本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答的问题。而在求索的过程中,“海派风范”将会发挥不小的启迪和参照意义。
二、优势与不足
根基与优势。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文化史方向的研究,经以萧友梅博士、沈知白先生、钱仁康先生为代表的几论学者的不懈努力,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传统已获举世公认。目前,该方向学科梯队中老中青三代均有影响重大的代表人物,其总体学术实力处于全国优势地位。该方向的明显特色在于:学科方向比国内任何一所专业院校都更丰富和齐全;研究领域覆盖了古今、中外、东西等各类音乐文化现象;研究视野囊括了经典传统音乐与通俗流行音乐;形态技术分析与文化思想研究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现时音乐评论均很活跃;已初步形成“兼容并蓄”的“海派学术风格”,不同于全国任何一所音乐学院的同类学科。近年来,本学科又通过更新理念、聚焦内涵、调整布局、增加投入、凝聚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等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本学科在1996年和2001年连续作为上海市教委第三期、第四期重点学科,并于2005年升格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的“特色学科”,目前即将结项。与此同时,本方向业已升格成为我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一个子方向。近来,我院又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申报和建立了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成为我院音乐学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并与音乐文化史学科建设形成呼应和互补。与上述学科点的建设相配套,我院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围绕学科建设的理念展开,博士生作为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生力军被融入重点学科建设和E-研究院建设的规划中。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学科建设的又一个支撑平台,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验与成果。经上述各期重点学科建设的推进,本方向在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文化意义、音乐的历史发展及演变、音乐的审美机制和美学规律、音乐语言的构成及运作、音乐文化的战略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近年来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论著、译著和论文,并举办了许多学术活动,现举要如下:
一、学术成果类:1)音乐文化史论丛――杨燕迪文集《音乐的人文诠释》、韩锺恩文集《守望并诗意作业》、赵维平文集《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交融及其历史变迁》、洛秦文集《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钱亦平文集《音乐分析学海津梁》、黄允箴文集《纵横民歌时空》等已经相继出版;2)相关的国外重要音乐经典著作得以翻译出版,如(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与《音乐史学原理》、(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英)莉迪娅・戈尔《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美)保罗・罗宾逊《歌剧与观念》、(俄)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等;3)众多成果获得各类学术奖励:如陈应时的《敦煌乐谱的解译和论证》和林华的《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分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钱亦平、丹的《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赵维平的《中国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获得“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类二等奖;洛秦的《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艺术学三等奖;杨燕迪的评论文“我们为何聆听音乐新作”和“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论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分别获得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韩锺恩的评论文“地方性语气音调的跨文化意义”获得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等等。
二、学术活动类:本学科成功举办了以钱仁康教授命名的高峰学术讲坛《钱仁康学术讲坛》(已经举办四期,分别由乔建中教授、于润洋教授、罗艺峰教授和曹本冶教授就各自最新的研究专题进行系列演讲),并主办或主持了诸多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如2005年的“蒙古草原音乐文化研究研讨会”、“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朝鲜的香:历史与当代文明中的朝鲜传音乐’展示性学术讲座”;2006年的“多重视野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乐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音乐美学专题笔会”;2007年的“山口修讲座及音乐演示会”、“西安・第二届西方音乐史学年会”等;即将在今年举办的活动还有:“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音乐分析专题笔会”等。此外,本学科通过不懈努力,已经成功地开办和打造了目前华人世界中最具学术性和辐射性的一个音乐学术网站――“中国音乐学网”(),并在2005年和2006年连续入选由教育部大学生网评选的“中国高校十佳学术网站”行列。此网站目前已经成为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对全国乃至华人世界的音乐学研究和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学科在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2008―)之后,更将在“音乐文化史”这一理念的统领下,继续推进音乐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音乐本体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音乐文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等的进程。
差距与不足。其一,与世界一流音乐学科的沟通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只有通过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思想、成果的对话、批判,以及对同类一流学科理论的了解与理解,学科自身研究才能逐步形成合力,进而与国际音乐学术研究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于中国本土的和当代音乐的专门研究,以便将我们自身的优秀成果及时推向国外,争取主动话语权。同时,通过译介世界经典著述乃至前沿理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对系统的理论,填补部分学科方向和知识的空白点。其二,学科内部各方向、本学科与其他人文社科的交叉和整合不够。在当前学科方向剧烈重组和再生的趋势中,本学科适应这种新情况的能力还有待改进。如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技术分析不够全面,而且较少与历史风格、美学内涵相联系;对中国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形态研究还缺乏深度和令人信服的系统性;对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经验缺乏宏观的概括、观念性的考察和及时的总结;尚缺乏针对国内外当前音乐文化发展关键问题进行发问和探索的视角及思路等。其三,人才培养措施和相关体制尚待健全,具有国际超前性眼光的综合性、交叉性人才不多;同时,研究生培养按照学科发展需求进行招生尚存在障碍,艺术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或向教学转化的机制不健全等;其四,经费不够充足。本学科存在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如田野调查实践、网站的维护与更新、传统音乐资料的收集、历史音响档案的现代化等;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通过专项和课题增加不少科研经费,但与实践需求,特别是与国际上同类活动和项目上的经费投入相比,经费仍显不够。
三、策略与措施
建设思路。本方向的总体建设思路为:1)以“文化的历史性理解”和“历史的文化性理解”为先导,突出中国视角,从中国当前的问题出发来审视中外文化,由此寻找理论切入点,达到理论创新;2)学术空白点的填补与传统课题的深入开掘并举,充分发挥本学科既有的积累和优势,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同时开展;3)文化要素研究与文化整体研究并举;文化个案研究、区域性文化间的关联性研究,异时空文化间的比较性研究并举;文化实体的研究与文化研究理论的探索并举,由此逐渐形成全覆盖性的音乐文化史论研究框架。
建设内容与具体措施。本学科现有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音乐史(古代、现当代)、西方音乐史(覆盖从古希腊到当代)、东方音乐研究(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音乐部分,已完成中国古代部分及日本、越南及朝鲜部分,目前而言此项研究属国际领先项目)、中外音乐文化的比较与交流研究、音乐文化史理论研究等。
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为了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特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会主任为杨立青,执行副主任为杨燕迪;其次,将音乐文化史学科方向的研究梯队分为“核心专家组”(杨燕迪、赵维平、孙国忠)和“骨干梯队组”(十余位骨干学者)。同时,为进一步建设富有个性和突破性战斗力的学术队伍,我们拟从如下方面进行优化:1)着力引进:充实提高学术团队的力量;2)合力攻坚:组建专题研究课题组,由学术带头人带领梯队及年轻学者开展不同层次的团队性研究,以多课题研究小组展开突破性的研究课题;3)扩大交流: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院举办讲座;4)远景规划:课题组建立短、中、长期的科研目标,定期展开学术发表会;5)外派培养:重要、有意义的学科领域我们将派出相关的人员去国外定向学习和交流,回国后建立尖端的学科点;6)沟通人脉:与世界主要的学术机构、高端学者建立互通渠道,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学术人脉,发展我们的学术资源。
在人才培养方面,拟采取以下举措:1)进一步优化招生、教学体制,尽可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人才。依托学科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规模作业和系列衔接,尽快步入现代教育进程。针对学科建设主导目标扩大现有课程,制订相应基本文献与选题指南,使研究生(尤其博士生)的选题具备“大局意识”、“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并通过导师决策,项目招生,学科点周期性轮换,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集中优秀人才组成集约型的学科团队,协同合作出成果。2)健全考核制度。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培养中,施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如,博士生须通过中期考核(包括严格的考试和学分考察);各方向博士研究生须在就读期间,完成相当数量的文献阅读计划并撰写读书报告,须发表至少两篇本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公开举办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等。3)学位论文研究纳入学科建设范围。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注意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与本学科的建设紧密挂钩,让学生尽早建立学科意识并进入学科前沿。
在科研方面,拟从如下五方面进行:1)中国音乐史资料基础的整理与研究(以唐、宋为中心);2)西方音乐史断代史研究(翻译与研究并重,目前以翻译美国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为中心);3)音乐文化史理论研究(相关专题论丛和专题论文集,研究生课题等);4)相关基础性课题研究(古谱学、乐律学等);5)音乐思想史研究(中国音乐思想史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论等)。学术交流方面,正在策划和已在实行的学术交流活动有:1)继续办好“钱仁康学术讲坛”;2)策划举行音乐学术周与高峰论坛活动;3)举办高规格的相关学术会议;4)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讲学与交流)。5)继续建设好“中国音乐学网”这一行之有效的虚拟性的学术基地,争取实现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学界的信息资源和学术资讯的主要平台。
结 语
本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力图与中国音乐当前的文化需求和社会需要接轨,特别以上海的社会文化现实为参照,拓宽视野,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社会应用性,彰显本学科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希望通过中心课题的带动,加强、充实、深化原有的传统学科和研究方向,并期在城市音乐文化建设研究、流行音乐研究、音乐社会学研究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方面占领新的学科制高点,将本学科打造成国内最具学术活力、最具前沿性和前瞻性、最具科技含量和想象力的音乐学学科。与此同时,也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秉承“上音”治学传统,发扬“海派”文化风格,探索音乐文化意义,建构自身学术特色。以“学术特色”切合“文化创意”,从而配合实施“国家文化战略”,这是上音“音乐文化史”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方向之一的本质要义。
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红杰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