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的专业群的建设既有利于优势专业发挥带动作用,相关专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和迁徙性。国际贸易专业群的相关岗位群要求从业人员既具备相关的外贸专项技能又要具备够用的外贸英语能力。提出国贸专业群按照“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具体探讨专业群的建设。

关键词:双核驱动 课证融合 国贸专业群

从2009年起,苏州连续5年名列外贸的百强城市的第二名。外贸的持续发展对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等专业的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群按照国际贸易领域的分工及分工细化,将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整合为专业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的岗位迁徙和适应性。在苏州市的第“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外贸易规模继续保持适度稳定增长的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重点探索“双核驱动(外贸技能+英语能力)、课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内涵分析

“双核驱动”是指外贸专项技能+外贸英语能力为双核动力,突出国贸专业群的外贸专项技能和英语优势。苏州及周边的地区是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再加上国际贸易专业群相关岗位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双核驱动的模式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课证融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证书,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合。专业课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证书的要求相融合,契合了总理在2014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外贸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并重,课程的设置分为外贸专项技能课程和外贸英语能力课程两大模块并与职业证书相对应,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兼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2.特征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群的“双核驱动,课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过程来看,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精神。首先,深化“行企校合作育人”的体制建设,组建由报关协会、国际贸易协会与一些典型的报关企业、货代企业及外贸型企业等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共同开展研究,开发一些来源于企业需求的实践性的课程,与企业专家一起编写部分课程的实训教材,同时采集企业中的一些案例和数据,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建设。再次,从教师队伍的配伍来看,建立专兼职的互融师资团队。对于专职教师,鼓励获取职业岗位证书、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进行课程、教程建设,,加大对企业专家、业务骨干等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广泛聘请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岗位能人参与到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来,同时,承担一定数量的授课、讲座任务。(2)从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来看,各要素都充分体现“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特点。“双核驱动,课证融合”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模式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各要素的构建都要紧密围绕“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构建“双核驱动,课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在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国际贸易相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结合我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借助于商学院“面向中小企业的财经类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培养“外贸专项技能”和“外贸英语能力”并重,具备外贸相关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岗位涉及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销售员、货代操作员等众多岗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内容的选取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以适应多岗位的技能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此外,由于外贸类的岗位对英语沟通能力的需求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外贸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外贸专项技能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具备上升发展的空间。

2.构建外贸操作技能和外贸英语能力并重、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外贸专项技能和外贸英语能力在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将所有课程分为外贸专项技能和外贸英语能力两大模块,并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即各岗位证书)的设置外贸业务、单证、跟单、关检、货代模块。针对国际贸易行业相关岗位的共性职业能力分析,以形成专业群的共享平台课程体系;面向具体就业岗位进行专项能力分析,设置针对岗位的模块化课程;同时针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析,设置拓展课程。英语模块的课程既设置了专业群各岗位所需的训练外贸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共享课程,还将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为“双语”课程,加强了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融合。

3.构建职业岗位通用能力、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模块化“阶梯式”实训体系

针对岗位群工作领域,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匹配,同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精心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群职业岗位通用能力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模块化“阶梯式”实训教学体系。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的“阶梯式”实训教学体系。(如下图)

4.构建共建、共享、交互、开放的综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数字化的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课堂外的补充和延展。按照共建、共享、交互、开放的原则,依托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搭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实现专业群内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校企之间共享,建立包含教学平台、学习平台、拓展平台、企业平台等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使得教师、学生、外贸企业的人才供需状况、校企双方的工学结合状况、外贸企业的运营情况等实用信息能够及时地展现出来,实现教师、学生、外贸企业三方共赢。

5.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互融双师”团队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互融双师”团队建设是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群“双核驱动、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支撑。通过校企的互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业务骨干兼职,构建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交互共融、深度合作的平台,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与研究。同时,专职教师以顶岗实践形式服务于企业,逐渐将合作企业发展成为“亦工亦学、能做善教”的“双师”培养基地,从而打造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互融、双向互培、优势互补的“互融双师”教学团队。

6.构建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实现,实行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需要企业、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社会等进行共同评价,同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职业资格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三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将上述各方评价意见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完善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考试考核、实训实践成绩鉴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执行标准,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回访制度,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专业群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2]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3]李秀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2,(8).

[4]王占九.关于“1+X”模式英语专业群的建设[J].职教通讯,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