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提高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电力物资的仓储及配送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中极为重要,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要通过提高电力储备物资周转率来加快电力物资在其生命价值周期的流动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电力抢修,保障电网稳定供电。因此,论文遵循PDCA的方法,对电力物资管理、仓库环境、人员配置等情况分别进行了调查分析,寻找突破口提高电力行业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希望为广大的电力管理者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Abstract】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 supplies in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actual material management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ower supplies turnover rate to speed up power supplies in the flow rate of their life cycle value,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power supply repair, to protect the power grid stabilit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PDCA method, the power material management, warehouse environment, staff configu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find a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inventory turnover rate of conventional reserve materials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hopes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power management.
【关键词】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PDCA;研究
【Keywords】conventional reserve material in power inventory; turnover rate; PDCA;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107-02
1 当前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较低的原因
1.1 物资需求计划与物资实际使用差距过大
通过随机抽取个别供电局的需求计划条目结果,分析显示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需求条目占总调查条目的20%以上,领料方上报的物资需求与其实际使用情况差距常常过大,导致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过低。
1.2 库存中存在部分物资超过5年没有使用
库存中超过5年没有使用记录的物资是否占据物资总库存5%以上,是判断库存物资是否对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造成影响的标准之一。通过从个别供电局资产管理系统中导出的实时库存表中筛选出近5年让挥谐鋈肟饧锹嫉奈镒剩结果显示库存中超过5年没有使用记录的物资占据物资总库存的比例大于5%。因此,物资库存过大对库存周转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3 储备方案没有根据物资历史出库情况进行修编
抽样物资上一年在储备方案上下限之中的使用量占抽样总数是否达到90%以上,是判断库存物资是否对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造成影响的标准之一。通过对比个别供电局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分析仓库储备方案,发现部分使用量占抽样总数达不到90%的要求,故储备方案没有根据物资历史实际出库情况进行修编是造成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低的因素之一。
2 提高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的对策
结合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公式: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出库金额/月平均库存金额)×100%,把导致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低的要因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2.1 加强监督,软硬兼施,建立考核制度,培训学习常规化
笔者在调查物资需求计划与物资实际使用情况时发现,部分供电局物资使用管理部门在上报物资需求时普遍存在“报多不报少”的心理,却往往会导致“贪多嚼不烂”的后果,造成工程余料退库,从而增加库存总量。同时,在调查该因素时发现,物流服务中心对物资需求上报的把关力度不足,综上因素才出现了物资需求计划与物资实际使用差距过大的情况。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精益管理工作的指导精神,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措施进行改善:第一, 制定物资需求计划合理性考核办法。为促进精益化工作进度,加强对物资需求的管控力度,供电局应制定物资需求计划合理性考核办法,以明确考核目的、范围、组织和责任,详细列出考核方法与奖惩操作方法。通过建立这种考核模式,达到约束各物资使用管理部门物资需求人员合理报送物资需求计划的目的。第二, 开设“精益化管理”课程并将其常规化。要使物资使用管理部门的需求人员能够自觉合理报送需求,必须从源头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将“精益化”管理模式注入到员工的思想中。可以结合物资需求管理制度,开设“精益化管理”课程,并将此课程加入到供电局教育培训计划中[1]。同时建立学习情况记录表,以此跟踪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首先,购买精益化管理相关书籍,并分发到各个培训对象;其次,组织开展精益化管理课程,系统学习精益管理知识,参照《精益管理讨论参考议题》,结合工作实际选取1-2个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讨论;最后,要求各学员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撰写学习心得。
2.2 组织开展清仓利库专项工作
笔者对个别供电局物资仓库盘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物资仓库中部分物资长时间没有被使用,这些物资有的表面开始有锈迹,有的铭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些物资不仅难以被利用,同时还严重占用了库存。针对这种情况,应全面组织开展清仓利库专项工作,对库存进行系统化清理,降低不合理库存,增加仓库可容量,具体可有以下四个措施:
2.2.1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清仓利库专项方案
地市局物流服务中心应按照网、省公司的相关要求,结合本供电局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清仓利库专项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详细列出清仓利库的工作分工与具体措施,要求各物资使用管理部门遵照工作方案的要求,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清仓利库物资的利用计划,严格执行、逐步落实,确保清仓利库专项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2.2.2 梳理清仓利库物资清单
第一步:制定储备物资品类清单。为优化储备物资品类,提高物资储备标准化及通用性,笔者建议按照以下原则制定物资储备品类清单:①以下物资不纳入储备管理:非电力物资,如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劳保用品等;经济价值低的物资,如水泥制品、塔材(抢修塔除外)等;各类危险品,如变压器油、SF6气体、蓄电池等[2]。②以下物资原则上优先考虑省、市两级集中储备,严格控制数量:保质期在两年及以内的物资;技术升级频繁或已明确5年内需要淘汰的物资;使用频率底、通用性差的事故备品备件,如主网设备及其附件;经物资品类优化后,不在网、省公司采购目录内的物资。③以下物资应纳入储备管理,提高通用性,合理控制储备量:用于日常运维、业扩、抢修等常用物资;应对自然灾害专项储备物资;第二步:按照储备原则梳理库存储备物资。建议物流服务中心要求各物资使用管理部门按上述储备原则梳理库存储备物资,符合第①②条原则的储备物资应纳入清仓利库范围。
2.2.3 组织专业人员赴县区局开展基层指标监控工作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基层物资管理指导工作,督促基层人员抓紧落实各项措施,控制好库存金额;同时设专人定时监控库存数值,对库存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变动较大的库存追源溯流,查找原因,确保完成指标管控工作。
2.2.4 组织存货报废鉴定及处置
供电局应积极组织库存物资报废情况梳理工作,针对难以利用或已达到技术淘汰标准的存货物资,统筹各物资使用管理部门开展鉴定工作。将存货报废物资统一纳入 “班车制”处置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拍卖处置。
2.3 将切实可行的库存管理技术与方法应用到储备方案的修编当中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储备方案中物资品类设置不合理、物资储备上下限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制定以下两个措施:
2.3.1 实施物资普查,进行储备方案品类删减
在储备方案中对物资仓库中无使用记录且库存占用过多的物资进行删减,从根源处清理库存,提高周转率。
2.3.2 参照历史使用情况设置储备方案中的物资上下限
结合供电局实际,设置物资补充上限数量和安全库存量,调整储备定额,将库存金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从而优化急救包周转率。
3 提高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的巩固措施
①定期组织培训,提升系统应用能力。通过组织相应物资系统人员每半年参加一期培训,强化提升系统应用能力。②实施需求计划考核指标,综合考核每批次的需求计划,将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以此保障电力物资需求计划的合理性。③每月一期,对各级仓库出库情况、月平均库存金额、周转率以及物资品类周转率进行跟踪。④每半年对各级仓库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检查物资的管理情况,确保账实相符。⑤定期与各仓库负责人召开例会,传达上级公司下达的要求或者指标,听取整改反馈的意见。
4 结语
本文运用PDCA的方法,对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库存常规储备物资周转率,有效规范物资的需求计划管理,同r,还将有助于整合优化电力物资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电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贝宁. 电力企业如何加强物资管理应用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5):69-70.
【2】陈麦霞,陈干民,陈怡芳.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基础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