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并且有力的手段,是对当前的新课改目标实现的一大突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方式进行突破局限的创新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弊病的一大认识和修正,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深化自己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有利于稳步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激情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为何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

1.传统教学方式亟须改变,进行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学生听讲和记笔记结合。该方式,在教学中,很难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仅仅是将知识装进了脑袋里,并没有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影响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增强,减弱学生对知识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学习的目标。

2.指引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呈现 数学是一门生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建造一座空中楼阁给学生。这样,不仅不会对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怀疑。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在超市买东西时进行价格的计算,在设计学习计划时对时间的管理,都属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呈现。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就是将已经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数学重新拉回到我们生活中来,用轻松易懂的生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数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有秩序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深刻理解。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创新

1.教师做好对课本知识的深刻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正确并且完整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该年龄段和该年级所应拥有的生活阅历和思维拓展水平进行选择教授知识的材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材料进行科学地整理和修改,确保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摸索和加工,将新旧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将课本知识完整地内化给学生。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很重要。数学中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挖掘之后着重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以一年级上册《跳绳》为例,这一课的主题图是一栋教学楼,在教学楼旁边有一面五星红旗和一些树木,操场有8个小朋友在进行跳绳的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进行8的加减法。教师上课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同学们在图中能发现什么,又各有多少个?学生们认真地开始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进行肯定,最后引入8的加减法,在学生已经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示几张颜色鲜艳并且引人注意力的图片,再抛出同样的问题。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开放性也有指向性,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学的目的,并且巩固了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从教育主导者转变为教育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分为几个小组,注意分配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辩论、研究和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能在学生学习中内化成知识,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个性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的先进创新方式进行教学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必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对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比起枯板的教学更容易内化,有趣的视频音频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并推动学生主动寻求知识。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策略,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带来强大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改变教学古板令人困倦的疲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课,不加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对知识表面的了解,更是对知识深层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杨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z1):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