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奇成的山水画艺术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奇成的山水画艺术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要在当代画坛找―位被东北的地域文化、山水文化所滋养,且真正能够以创作实力、艺术个性致力于呈现这种山水大美的艺术家,人们就一定会关注到孙奇成。事实上,在评论界关注他之前,艺术市场己经关注到他了。

我们身处一个喧嚣噪杂的时代,这使许多艺术家不得不用“喧嚣噪杂”之法来运作艺术,并成为其理直气壮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激流漩涡”,似乎艺术因此而“繁荣”。这时候,也会发现还有一些冷静、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们并未在话语中心出现,更不在意抢夺美术界的话语权。但是,他们的艺术却很好地成就了他的“话语权”和市场价值。

孙奇成的山水画创作成就,使之成为东北画家中真正能够以作品说话的人之一。从他的绘画中,已经不难看出他所努力奏响东北山水大美交响诗的气魄。尤其他要表达的不仅是审美的视觉冲击,还有更重要的地域文化意义上的心灵感悟和乡土情怀。

四季分明的东北大地,有两个时节永远给人以视觉震撼和心灵冲击。这就是东北的秋天和冬日。秋冬作为自然节气,在孙奇成的艺术创作中,被赋予了文化意味上的“人间烟火”。孙奇成的艺术创作,沉入一种“打井”的工作,审美信息的传递、绘画作品的张力,构建在画家内心深处所挚爱的鸭绿江右岸的辽东山水文化背景之上。秋冬季象是表象,地域性景观性格的文化底蕴的表现,才是他所追求的方向。作为职业画家,孙奇成的山水画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无论是为探索画面审美张力而“发明”的“乱笔皴”,还是寻求地域画风的文化支撑和底蕴,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几个视角,来探析孙奇成的山水画创作。

首先,他很好地形成了艺术个性与地域性景观性格的结合及审美空间。

孙奇成曾师从于山水画大师宋雨桂先生,但却没有走老师的路子,而是别辟蹊径。这的确得益于他浸润其间的鸭绿江畔的辽东山水。他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新奇和清新,正是因为艺术个性与地域性景观性格的结合与呈现所带来的审美空间。这里面存在着两个角度的学术探讨,第一是长时间艺术创作经验的整合、磨砺所形成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家生活常态的和谐相融。表现在孙奇成身上既有民间艺术的滋养,亦有宋雨桂这样的师长的启发,还有早期创作版画所积淀的艺术养份。第二是对地域性景观性格的敏锐和把握。师法自然不是临写自然景观,而是觉察自然景观的“性格”,人因性格而异,景观亦然。这种“异”,可能是地貌的、文化的、物候的,也有可能是心灵层面感知的“异”所呈现的视觉空间、审美价值。因为审美取向有坚定的立足点,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成为艺术养份,艺术天资和师承学养有机结合,其作品的当代性便毋庸质疑,加之指向明确的地域文化性,甚至有很好的视觉观赏性(装饰性),这就是孙奇成的山水画创作价值所在,也是他作品受市场追捧、被藏家认可的基础。

其次,他的作品很好地呈现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水图式的视觉表达及张力。

孙奇成的创作,正在成就一种事实,也是许多一生不肯屈膝于画坛话语中心的艺术家的选择,那就是特立独行。在地域文化背景下,浸润、求教于“大自然”,颐养心胸,廓广情怀,从而成所谓“浩然之气”。这一类画家看似边缘,实际上正承载了艺术精神的绵延与拓展的使命,因为远离喧嚣而心平气和,因为心平气和而至臻化境。孙奇成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不管他个人是否有为辽东人文历史、地域风情、山水物象立传的意思,事实上他的创作,已经预示了一种新的东北画风的成长和空间,但愿那些在他周边的画家们也意识到了。作为画家,所谓“遍历名山大川”,是要更好地认识和感知推窗即见的身旁“风景”,表现好身旁风景的大美和感动,表现好了然于胸的那种身旁风景的宁静和空灵。应该说,孙奇成做到了。在他表现秋冬北方景象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野渡无人的静谧、秋高气爽的清新,还可以看到雪霁旷远的空落、冬日山林的疏朗。从他这一路的山水画创作中,让人读到画家一种善良的暗示,那就是曾封禁两百年的清王朝龙兴故地,似乎还养在深闺,未曾示人。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孙奇成作为画家之余,曾亲手打造了东北两个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山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天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三,孙奇成的绘画及所创立的鸭绿江画院的存在,正在形成一种东北画风背景下的地域画派。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除了拥有话语霸权的、高居上层的“宫庭”画家,还有部分争取到话语权的“民间艺人”,这两部分人各有依托、各取所需,基本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还有许多操持“艺术方言”的优秀画家,则被淹没在垃圾信息和官方信息不停覆盖的画坛。他们中的极少部分侥幸露出头角,并成为其所持的“艺术方言”的代表人物。有评论家指出,一些画家画得很好,但是,如果讨论他的艺术从何处来,以及他的艺术立足点,就会发现这些作品“缺氧”。所谓缺氧,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文化缺氧”,就是说你可以画得不错,但没有文化支撑。那么,一些希望通过地域画派的格式发言的艺术家,实际上忽略了这种发言,需要一些文化准备和文化支撑。

应该说,近年来,在鸭绿江画院、辽东国画院周边的许多画家,因为孙奇成创作上的成功,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正有意在创作上强化辽东山水文化的地域性、景观性和视觉表现空间。无论这种艺术尝试的结果怎样,都标志着像孙奇成这样将“地域文化背景所结构的艺术方言”作为艺术符号的画家的影响力,标志着艺术价值多元化的空间存在。尤其在纷纭浮躁的当下艺术语境中,坚守并操持着深入血液之中的、习惯且自然的、伴随其“生活”的“方言艺术家”的确越来越少了。“国际化”及“流行词”所构成的时尚艺术家则越来越多。像孙奇成这样的“地方画家”之所以能够在“主流”画坛所操持的所谓“中心”有一席之地,实际上说明艺术市场正趋于成熟,而藏家则越来越理性和敏锐,不肯被“流行”牵着鼻子走。傅抱石先生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这是对画家非常高的要求,也正可能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主流”艺术家无暇思考的。所以,许多地域画派的努力,直接地从各个视角实践着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思想。

纵观孙奇成先生的山水画创作,那种浓浓的乡土之恋,那种深深的北方情怀,那种来自地域文化的养份,那种精于笔墨情于辽东的感恩,正是人们喜爱他和他的作品的缘由吧。

孙奇成,满族,1946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青山沟,先后就任乡长、乡党委书记、风景管理局局长、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现为辽宁省丹东市美协副主席、鸭绿江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多家画院特聘画家、客座教授、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展览,先后赴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澳门、深圳等地举办画展,部分作品获奖,分别在《辽宁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美术报》、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香港日报》、《澳门日报》等百余家报刊上作专题介绍,已出版《孙奇成山水画》、 《当代美术家精品集・孙奇成专辑》、《美术家孙奇成》、《百杰书画家孙奇成》名信片、《当代著名画家孙奇成16枚邮票专辑》、《全国画院院长典藏丛书――鸭绿江画院院长孙奇成作品集》等

(责编 毕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