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合唱卡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合唱卡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合唱事业蓬勃兴盛的势头有目共睹,而业界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有所关注。从“桂子山・2008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传出的声音,可以检索到理性的思索、深刻的探讨、鲜明的观点。国内音乐史学领域最高权威之一汪毓和教授认为,这次论坛围绕中国合唱的现状,从宏观到微观深度触及创作表演、教育教学;国内合唱指挥泰斗杨鸿年教授认为,这件事非常了不起,从一开始就注重学术性。同合唱艺术相关的作曲、指挥、声乐、器乐、史学、美学等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各自领域,多层面、多角度透视中国合唱艺术,这在国外那些常规的、局部的学术会议无法想象。华中师大音乐学院教授田晓宝强调,主题鲜明、实事求是、不求统一、不下结论、差异互存、和谐共谋,正是论坛最初拟定的宗旨。

四大件欠一项:

“合唱发展从作品开始”

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协主席、作曲家陆在易在书面发言意强调,中国的合唱事业在总体态势前景看好的同时,最突出的不足仍然是创作问题。合唱高质量的新作品相对匮乏,远远跟不上众多合唱团的演唱需求,这已成为阻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原因:1、有志于合唱写作的专业作曲家太少。2、创作观念上的问题。“我们的合唱作品与国外一些最优秀的合唱作品相比,为什么会有差距?思索的结果,我们还缺少人文关怀创作理念统摄之下,在现代思维、民族思维、多声立体思维、合唱本体思维等方面努力下功夫”。

从事合唱创作多年的张以达,针对中国多声部艺术合唱精品太少的现状亮出观点,中国合唱音乐要走出一条与变音体系结合的大道。“在中国执着走这条路的人并不多,而能称作传世作品的也微乎其微。这既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他提出,中国多声部艺术合唱的主干线,必须“以三度叠置化的和声及对位的体系”发展,惟该体系最具普遍意义上“抗疲劳”审美功能;而离调及转调的有效利用,使一个乐段内部色彩更趋丰富。“万花筒不转时只有一种图案;如果不断转动,筒内玻璃片数并未增多,色调却是五彩缤纷”。

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会长唐少伟认为,精彩创新、富于情趣的合唱小品,要比沉闷冗长的大作更应受到尊重。优秀的无伴奏合唱、原生态合唱、经典古曲及现代作品,都是当今合唱界所向往追求的,这亦成为当今世界合唱发展的大方向。“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合唱歌曲,在创新的意念与多变的色彩之外,同时亦要兼顾语言及韵律的配合”。

合唱本体“四大件”:团队、指挥、声乐训练、作品积累,后者是起点与落点,在论坛成为最大共识。星海音乐学院曹光平、武汉音乐学院黄汛舫等近年合唱创作成果斐然的作曲家,相继以成功范例阐释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实践心得,引起强烈反响。

三名校落最末:

“我们是有眼泪要流的”

音乐美学专家修海林深切体会,合唱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更大范围内,合唱甚至在促进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在社会文化生活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要比任何一种音乐表演活动方式更具影响力、更具广泛性”。普通地方高校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水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水平差距较大。但在合唱方面,却有可能达到令专业院校刮目相看的地步。如今年奥地利国际合唱节金奖总决赛冠军得主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吴灵芬教授谈及,在北京大学生合唱节上,连续6年3届的倒数前3名恰恰是堂堂3所国家及首都最高音乐学府合唱团,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高等音乐专业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作曲系教学“重”器乐写作、“轻”合唱写作;声乐系教学“重”独唱、“轻”合唱;指挥系“重”乐队指挥,“轻”合唱指挥。许多有志合唱且才华横溢的学生,一个一个最终被“劝说”着去专事乐队指挥,“我们是有眼泪要流的……”杨鸿年教授“神色黯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学专家汪毓和教授“拍案而起”。

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鸿年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儿及女子合唱团演唱奥运会会歌,天籁般美妙和音全世界为之倾倒。可是,吴灵芬教授在指挥奥运合唱歌曲录制时发现,“我们的作曲家竟然不懂合唱,不尊重合唱创作规律。这些合唱歌曲没有一首是为合唱而作。女高音总在HiC上飘,那位外国录音师表示非常不理解……”

学者们一致呼吁,高等音乐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合唱课作为学科课程的建设。可以设立合唱指挥训练、四重唱训练等与合唱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目前我国专业音乐高等院校设置合唱指挥系是仅见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合唱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级别缺范本:

“职业不比业余谁悲哀”

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今年首次设立合唱,前3名皆为业余团,国家队、专业队几无踪影。他们可以不必参加这类比赛。可是,合唱艺术需要标准范本,尤其新创作品。近年,哪一部优秀合唱新作由国家专业队首演示范?

又转回创作的话题。中国合唱联盟副主席曹丁正为武警合唱团邀请他指挥一场中国作品合唱音乐会而一筹莫展,“中国哪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合唱作品,而且是男声合唱!国外合唱作品专场可选择的范围太广了,我们怎么办”?如今,国家级专业化的合唱团,基本顾不上委约新作。可是,田晓宝带领的Tian Kong合唱团,有意识约请作曲家为其“量身定做”女声合唱、混声合唱,量多质高,一般业余合唱团难以望其项背。

这次论坛,两项最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活动,一是21日和22日两晚的专家现场排练,一是23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上演“Tian Kong之夜”合唱音乐会。杨鸿年、吴灵芬、高奉仁、陈国权、娅伦・格日勒、孙逊和田晓宝,7位合唱指挥家轮流指挥Tian Kong合唱团。在全套22首作品中,中国作品约占近三分之二,而中国作品中,湖北籍作曲家作品又约占近二分之一。如曹冠玉《越调・小桃红》、黄汛舫《工尺谱游戏》、王秀峰改编的《喀秋莎》等。张以达、曹光平两位作曲家,第一次为Tian Kong登台排演各自的作品,而这支学生合唱团第一次演绎《五指山掠影》《天湖・纳木措》,实力与能力更让人心悦诚服。经典毫不逊色,新作别具一格。

田晓宝坚持认为,只有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够促进中国合唱的繁荣与发展。提倡各种表演形式和各种创作风格,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彼此尊重并行发展。从而营造出健康的合唱艺术文化生态环境。中国的合唱艺术,已到了应从理论高度、美学层面研究探讨的时机。杨鸿年作为“2008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主席说,这次开中国合唱界先风的会议,具有十分明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