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谈话导入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

这节课结束了,我仔细品味着,感觉依然意犹未尽。于永正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王红老师真的做到了。这堂语文课简约朴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简单的课件。她把“听、说、读、写”渗透于文本朗读感悟之中,润物细无声,真是课如其人!课堂上的王老师总是那么心平气和、谦逊文雅,又充满了无穷的智慧,那清脆甜润的声音余韵绕梁。她与学生轻声细语的对话,就像朋友在低声絮语。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是教师的眼里有学生,因为心中有学生,才会有尊重、平等、谦和、融洽,才能催生智慧和教学灵感,才会闪现艺术的火花。她将自己的品性、智慧、教学艺术融进语文教学这块土地,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彰显了教学的魅力。王红老师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不学习就意味着退步,就会有种危机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孜孜不倦追求的背后,她的语文课堂才会那么朴素简单,智慧灵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