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书院教育制度的现代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书院教育制度的现代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书院制的特点,并论述了书院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词书院 教育制度 意义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Modern Significance of Academy Educational System

SONG Qiaoli

(Education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Chinese Academy'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cademy system characteristic, and elaborated the academy in today's significance.

Key wordsacademy; educational system; significance

1 书院的兴起及发展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以后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一种集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教育机构,兼有修书、编书、藏书等多种功能。历代书院多以私人创建为主,也有官方创办的。

书院之所以萌芽于唐末,并非偶然。一方面,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力由盛转衰,征战频发,致使官学衰落,一些文人墨客为避乱世,便隐匿在山林名胜僻静安全之处聚众讲学。可以说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芽一个很重要、很直接的原因。另一方面,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始入中国,至唐时,佛教的一支,禅宗已相当流行,禅宗讲求“安静而止息杂虑”。故禅宗也常入山林以修道讲习,硕学鸿儒显然受到禅林影响,纷纷仿效之,于山间名胜聚众讲学。此后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成为了书院的早期雏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书院最初出现的时候,仅是官方藏书、校书以及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是在宋朝。北宋初年,国家统一,还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但文化要传承,此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书院这种私人讲学性质的教育组织身上。到了南宋,书院更为发达,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善,都达到空前,几乎取代官学,成为主要教育机构。元代也相当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统治者奖励书院的建设。到了明代,政府把重点放在官学和科举上,不重视书院,后由于科举腐败,官学衰退,王守仁等理学大师的倡导等原因,书院才得以复兴。清代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政策,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严重。

纵观中国一千多年的书院制,可以看到,书院始终是封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统治者既有调和,又有斗争,在每个朝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扼杀。要研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决不能忽视书院制度。

2 书院制的特点

2.1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强

纵观宋、元、明、清的书院制,我们不难看出,其内部所研究的学术,所讲述的内容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多与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热点联系密切。例如宋代,理学思想盛行,书院就多以理学讲学为主。明代时,王守仁等人的心学盛行,书院所讲授的内容也就多以心学为重。到了清朝,由于文字狱以及汉学与宋学相对立等原因,硕学鸿儒多重经学,讲考据,书院内部做学问也就多重经学和考据。总之,中国封建社会书院制度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正因为这样,发展延伸了当朝的思想文化,留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2.2 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学术思想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百家争鸣。书院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倡导百家争鸣,不同思想和理论的相互争辩,屡见不鲜。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一例。在南宋,朱熹和陆九渊代表两个不同的学派。淳熙二年(1175年),两派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是历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研讨会。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还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去讲学,成为千古佳话。这种提倡自由争辩的书院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2.3 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书院允许不同派别的学者自由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学生可自由择师,一所书院的著名大师讲学,其他书院的学生也可慕名前来听讲,并不受地域或其他因素的限制。特别是盛行以学术交流为中心的讲会制度之后,书院就成了学者们思想自由驰骋的乐园,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辩之像屡见不鲜。这种听课相对自由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也有利于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传播。

2.4 学生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各位大师在讲学时,多讲其思想之精义及要旨,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理会,绝不提倡死记硬背,鼓励学生争辩,提出疑难,教学采用问难论辩式。总之是要提(下转第57页)(上接第22页)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 书院在今天的意义

3.1 书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背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属于中国,亦应被世界所了解。在引进国外文明的同时,亦应注重自己文化的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1984年北大成立中国文化书院,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已经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建立的“孔子学院”也是很好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宣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2 书院可以保存历史资料

书院的作用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可以保存史料。近年来,在历史学领域内,口述历史这种历史研究和记录的方法在国外进行的如火如荼。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充实、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中国文化书院通过记录口述历史和为老学者老专家录音录像,在保存、抢救历史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3.3 可以弥补当前中国教育制度的不足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办教育一向是官、私两条腿走路,两者相互补充,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是我们现在官办教育程度和水平远远高于私人教育,这无疑是一个损失。在国家教育改革普遍发展的今天,如果可以提倡创办书院,鼓励私人办学,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另外,众所周知,学习应该伴随一个人终生,这种“终生教育”在国外很是普遍。国外的老人在退休之后,可以选择进大学继续深造,这种做法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会大大提高,老年人群体也会不断加大。诚然,中国的教育改革或许还无暇顾及老年人的教育问题,但国家可以鼓励民间力量兴建书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总之,书院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给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从去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难看出,积极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经验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面,将国外教育经验与我国传统教育精华相结合,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挖掘其宝贵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和国内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