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活动的文化习俗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活动的文化习俗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活动的起源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清水江畔苗族独木龙舟节的起源、龙舟活动的组织和竞赛以及龙舟的制作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礼仪和习俗。划龙舟活动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体现和诠释了清水江苗族同胞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勇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民族精神。

关键词:苗族;独木龙舟;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95-02

苗族独木龙舟,苗语称为“量翁”“量用”或“翁熬”“用熬”,意译为“划龙”或“划水龙”。独木龙舟节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双井镇平寨村,台江县的施洞镇沿江两岸的苗族村寨(施秉俗称河边苗),是清水江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五月二十七日,清水江河畔的苗族人,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节祭祀活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清水江独木龙舟的起源

独木龙舟的发源地平寨村位于施秉县南部,距双井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距县城所在地35公里,全村由5个寨组成,现有人口1 968人,431户人家,以苗族(河边苗)为主。

民国《施秉县志》记载了清水江畔苗家划龙舟时有先后顺序之分,即县城及胜秉分县城在五月五日下水,二平寨、铜鼓唐各苗寨则于五月二十四、五、六等日开始。同时记载了龙船用长木刳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有较强的观赏性。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一书中记载了苗人喜欢在五月二十日端午节这天于清水江上争斗龙舟;记录了龙舟的长度为五六丈,能容纳二三十人,由龙头、龙身及凤尾组成,以短桡激水。清乾隆《镇远府志》中记录了:清水江畔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进行龙舟戏,选手猛站立在龙舟上划桨,非常危险。龙舟由大树挖槽,两树合并组成。龙舟长约四五丈,可容纳三四十人。以上史籍从不同程度和角度描绘了当时清水江苗族划龙舟的盛况,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流传至今,不知何种原因,苗族龙舟前置龙头,而后无凤尾。

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起源在民间有三种不同的传说:第一种传说是在远古时期,龙王喝酒后走错了两大步,造成了洪灾,天公一怒之下将其劈于江中,导致无龙降雨,人间干旱成灾,人们为求雨水便将船划到清水江上敲鼓以向天公祷告,后来就演变成为划龙节。第二种传说是在巴拉河流域,古时有两父子来到江边打鱼,被龙发现了,儿子被恶龙抓走,父亲便火烧龙宫,并砍死恶龙,人们将浮于江中的恶龙尸体分吃了之后,九天九夜不见天亮。一天,有两母子来到江边洗衣服,孩子闲着无聊就将锤衣棒在地上拖来拖去,口中“咚咚咚”“咚咚咚”地学着锤衣棒敲打地上的声音,此时奇迹发生了,天慢慢地开了眼,恢复了白天和黑夜,从此人们重见光明。于是各村寨将木头挖为棒槌形状的船,敲锣打鼓地到清水江上庆祝,并且依各寨拣到龙肉的部位来决定划船的次序。由于平寨村民最早发现并分得了龙头,他们则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开始划龙,施洞居民第二天发现并分到了第一节龙身,因此他们紧接在施洞居民之后于五月二十五日划龙,塘龙、巴拉河苗寨村民依次于二十六日划龙,分得最后两节的施秉铜鼓和廖洞村民则最后开划,于二十七日才划龙。由此便形成了清水江平寨至廖洞一带的苗族划龙舟节。第三种传说是在远古时,平寨一小孩在长塘口边钓鱼,鱼钩挂住了在此游玩的龙崽的“龙袍”,被龙拖入水中吃掉了,其父亲洪天刚潜入江中怒杀龙崽为子报仇,吓跑了龙王家族,导致无龙降雨,天旱地裂。苗族祖先中的四个能人巴确、勾当、望波、勾雄想尽了办法,最后用吹芦笙划龙船的形式,才把龙王一家接回来。此后,规定每年都要用划龙船的形式来向龙王表示敬重和友好,流传至今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水江平寨至廖洞的苗族独木龙舟节。这些传说都诠释了清水江苗族同胞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勇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

二、清水江独木龙舟的制作文化习俗

龙舟的制作有其特殊的文化习俗,是进行独木龙舟竞赛以及龙舟节得以举行的关键。一是选树文化。制作龙舟一般以杉木为主。要求树没有被雷电击中过、没有被火烧过(表示该树没有受到过神的惩罚)、树木的树梢没有折断过且一样齐的杉树(表示家族团结齐心)。树木选定后,把先前准备好的青布和丝线缠在树干上,代表其子孙像麻线一样多。接着将准备好的酒和饭放在地面上,然后烧香烧纸、杀鸭取鸭血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和“地神”前来受献享用,表达出对神和大自然的敬畏。其次选龙头木,龙头木要用长三至五米的水柳木。如本寨没有此树,就要由寨上的寨老去有水柳木的人家去买,如果别人不愿意卖,按照当地的习俗就要在晚上去偷树(偷树的人一定要在树桩旁边放一些食物和酒水,以糯米饭、鸭为代表,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二是砍树文化。木材选好后,由寨上一位儿孙满堂知古礼的男性向树祈祷“保佑老少安康,子孙昌盛”。结束祭祀后,要由父母健在、儿孙满堂的一名寨里男性动手砍第一斧,随后众人一起将树推倒向东方(相传苗族祖先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这一带定居)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三是树木搬运文化。木材在运送过程中,沿途的亲友知道后,必须以敬酒、赠鸭送鹅的方式迎接龙木,并在龙舟木上系一条约一米的红缎带。木料运回到寨子里,全寨的人都出来迎接,彰显了苗家儿女团结一心的民族特性。四是龙舟制作文化。苗族独木龙舟制作有其特有的风俗,先要一位大家一致认同的巫师掐算良辰吉日,取白公鸡的血滴在木料上(寓意:清清白白,一切顺利),接着烧香烛纸钱祭“嘎哈”保护神后才能开工。开工时第一根墨线必须由本寨德高望重的木匠来弹,随后其他木匠弹墨画线标出各部位的尺寸和标记,之后大家可以在墨线指引下分工制作。龙舟成型后为了粉刷漆要先刷桐油,刷桐油需三道,待第一道桐油干后刷第二道至第三道,尔后对龙舟进行上漆装饰。龙制作完成后,寨上的每家每户都要出钱或物用于在龙棚里摆宴庆祝。龙头的制作:龙头用木轻质韧的水柳木雕刻,长三至五米,龙颈下部掏空(传说如不掏空,龙将与水中的龙相斗,故苗族的龙头全部掏空),颈背部刻龙鳞,施以五色。各村寨对龙头的制作没有尺寸要求,有的在龙头顶部两角之间,雕刻一只八哥或小鲤鱼。在龙头上雕刻有一对直水牛角的称为“山龙”,弯角的称“水龙”,这两种龙与苗族女性盛装刺绣的花龙图案完全不同。五是独木龙舟的构图文化,即龙舟的形状。苗族一般选择三根粗大的、完好无损的杉木挖成槽形而制作成龙舟。最粗大的位于中间的苗语称“合迷”意为“母龙”。母龙长21米至35米,宽0.7米,前部接龙头处,翅离水面0.9米,母龙有六七个舱,每舱长1.8米至5.5米,中间四舱供装载亲朋好友所送的家禽等礼物和当日桡手的饭菜。左右两侧的两只龙,苗语称“嘎呆”,意为“子龙”。子龙长度在15至26米之间,宽0.5米,主要供桡手划龙时站立所用。六是制龙棚文化与习俗。清水江平寨至廖洞的苗族寨子,都建有龙棚,以存放龙船。龙棚一排七间,木质结构,以瓦面遮雨,歇山而建。其规格为每间立柱3.35米,进深2.7米,中高3米。檐口各抽出0.46米,距地面高2.05米,山头各伸出1米。有些龙棚两端都有吉祥标语和面柱楹联。如廖洞的龙船棚两端分别为“民众团聚”和“万宝来朝”;面柱楹联包括“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这些楹联和题语描绘了苗族同胞通过龙船活动继承和延续祖先和民族的忠孝仁义等民族精神。

三、清水江独木龙舟活动的组织文化习俗

龙舟活动由“格略”(苗语,即鼓头、龙船头)组织(鼓头由上年划龙节结束时大家推荐产生,一般为德高望重且有好的经济基础的人担任),“顶妞昌”“略候”“榜雄”等参与,“顶妞昌”,苗语,意为敲锣或锣手,由小男孩着女装,头戴银饰扮演。“略候”,苗语,意船头撑镐者。“榜雄”,苗语,意炮手。撑镐、掌艄(以长桡舵)及锣人都由鼓头亲自选定,每天以三餐酒肉款待,划龙结束后,以礼物酬谢(一般是一只鸭子或鹅)。龙船水手由本寨内身强体壮水性好的青年男子担任(其家族中有妇女在“月子头”(即生小孩)的不能参加,当地风俗家中有妇女坐月子时不干净,折射出苗族男尊女卑的民俗和对神灵的崇敬)。水手分别站在两侧子龙的舱中,一般少则36人,多达40余人。

四、清水江独木龙舟的礼仪文化习俗

划龙船每到一寨,村民都要送礼,尤其是“鼓头”的女婿要送最少一头猪的大礼,而女婿家的亲戚或家族,礼物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也要送鹅或鸭子,所收赠礼挂在龙颈上。送礼习俗为:划龙进寨口前,鸣三眼土炮告知龙船到了,村民则放一串鞭炮以示欢迎和祝贺,随后献上礼品,在龙头上系红布挂彩,再向船头及水手敬酒。

五、清水江独木龙舟的竞赛文化

推龙入水礼仪。独木龙舟节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但在活动开始前要举行肃穆庄重的仪式(妇女不能参加)。由巫师面向东方把所有的祭祀品摆放好,双手将白公鸡举于胸前,口中念吉祥语请龙神、地神和山神,够秀(苗语,意为“麻公”,传说是苗家独木龙舟节的创始人)和地方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人畜兴旺,划船平安。开划仪式日程按照路途远近而定,但在农历二月二十四日这天,清水江沿岸苗寨的所有龙船都必须赶到传说龙王住的地方――平寨长塘口报到。前来报到的龙船要求直至终点,途中不能休息或停靠。到达终点后船掉头,船上的桡手要把事前准备好的三根毛草作为“书信”扔到江中,意为告知龙王要开始,表示祭拜和告知龙王要进行龙舟比赛了,然后立即划龙离开。下午三点左右,数十只沿江排成一字形的龙,在各寨主统一指挥下,铳炮三响,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比赛即开始。桡手们奋力激水,清江水面飞珠溅玉,龙船疾走如飞。江中锣鼓喧天,伴随着欢乐的踩鼓舞声和悠扬动听的芦笙曲,万众苗族儿女欢声雷动,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就拉开了序幕。二十五日,全部龙船顺水而下到台江施洞集中,进行苗族独木龙舟节活动,二十六日又往塘龙和巴拉河划龙比赛,二十七日再赶到施秉六合廖洞下寨(苗语“嘎呆样”,意龙尾巴)和铜鼓,历时四天直至独木龙舟节比赛活动结束。

参考文献:

[1]吴萍,徐宜芬.黔东南龙舟活动的起源、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5).

[2]田军.清水江苗族龙船节来源说辨析[J].贵州民族研究,1996(2):107-114.

[3]胡小明,杨世如,夏五四,等.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2).

[4]胡小明,杨世如,等.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体育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