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数学课堂上锤炼学生的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数学课堂上锤炼学生的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进而发展思维,增强能力。

一、以动促思,培养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拼一拼,试一试,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发展思维。

活动一:(画一画)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它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15厘米。你也画一个漂亮的三角形,并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记在边的旁边吧(学生动手画三角形,测量并记录边长)。

活动二:(猜一猜)

师:同学们画的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活动三:(拼一拼)师提出小组实验要求:

有四根小棒,长度分别是:8厘米,6厘米,4厘米,3厘米

1.请你任意选3根围一围,可以怎样选?

2.每次都能围成三角形吗?

3.把小组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猜一猜: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却不能拼成三角形,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有了疑问,便会伴随着思考。接下来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安排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学生在对比中分析概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

二、以说促思,培养思维

“说”可以外化思维过程,帮助内化理解。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数学课上,教师要学会“少说”,学会“退让”,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更进一步去补充完善自己的认知。我在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精心设计了练习题。

1.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图略)

2.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手势判断)

(1)4厘米,9厘米,5厘米()

(2)8厘米,6厘米,7厘米()

(3)3厘米,10厘米,5厘米()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为什么?(图略)

4.小强想用三根吸管做一个三角形,现在有两根吸管,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8厘米,再准备一根,你认为多长可以呢(长度是整厘米)?

第一道练习题,有直观图出现(每组画了三条线段,并标出了长度),学生有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在讲道理中理解知识本质,在交流中发现了新的规律:只要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进行第二道练习题,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道练习题,学生很快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经验解决了问题,我进一步追问:“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呢?”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思维的深刻性。这正是“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是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第四道练习题,学生猜测,竞相回答,可以是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我不慌不忙地笑着追问:“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能一直说下去吗?”有个学生恍然大悟似的说“1厘米不行,1+8

在数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努力实现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从“做”数学到“思”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