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曲艺术的长河里,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死水”,它总是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奔流不息。因为,艺术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不可抗拒的内在规律,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戏曲艺术要在继承创新中求发展,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意识。否则,就会不进则退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回眸京剧发展的历史,从“四大徽班”进京、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兴盛时期;从特殊历史时期的“现代京剧”;再到今天的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赤壁》等等。京剧的发展有了多么大的变化?而哪一个变化又不是和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哪一个变化不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为适应社会需要而改革创新的结果?

关于艺术的创新,梅兰芳先生曾说过这样话:“我这四十年来,哪一天不是想在艺术上有所改进呢?而且又何尝不希望一下子就能改的尽善尽美呢?可是,事实与经验告诉我这里面是天然存在着它的步骤的”。梅先生所说的“天然存在着它的步骤”,就是艺术发展有它的独特规律。不是光凭着个人的“一点小聪明劲儿,没有什么根据凭空臆造”。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不能违背艺术的发展规律。

优秀的传统艺术需要继承,但是,怎样判断它是不是优秀的传统艺术,还要受到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意识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则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戏曲艺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观众,因为,戏是给观众看的,观众才是艺术最公平的裁判。所以,继承也好、创新也好,只有观众说好才是真正的“好”。

反之,观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又是和戏曲的发展与创新而密切相关的,也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成正比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趋增长。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大程度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缩小了人们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而存在的认知落后的距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戏曲的发展更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存。

俗话说:“流水不腐,腐水不流”。要想在艺术上求发展,就必须自觉不自觉地掌握和驾驭“推陈出新”的艺术规律。否则,就会停滞不流。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等老一辈艺术家们,都对艺术创新有着一生的追求和深刻的总结。梅兰芳先生创造的“梅派”艺术,是最具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然而,他却是最没有门户之见、毫无宗派情绪的胸襟宽广的艺术家。他曾说:“只要合剧情,做来好看,什么派我都学”。周信芳先生也曾把自己一个甲子的艺术实践(1901年―1961年)分成探新、求新、创新、革新和更新五个阶段。六十年如一日从不曾离开一个“新”字。

然而,这“新”也有两种不同,一种是盲目的、凭空杜撰的“新”;另一种则是在充分把握传统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新”。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中断传统、另起炉灶,自我标榜、鄙弃成法;一个是继承传统、守成法而又不拘泥于成法。在过去的梨园行里,艺人之间、各流派之间的门户之见相当严重,各行当之间也是“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来。周信芳先生的麒派曾被视为“旁门左道”,但是,他却排除私人成见,无论是南、北京剧,无论是昆曲、梆子,只要他认为是好的就兼收并蓄,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熔众家之长于一炉,才使之成为独具一格的“麒派”。这也充分体现了周信芳先生有胆、有能、有识的才华和胸襟宏大、能吞噬网罗天下戏曲精华的惊人气度。

齐白石老人说过:“古人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所谓有能,是指艺术家把握和概括、表现生活的本领。所谓有识,则是指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做为我们现代的戏曲工作者,不但要继承好传统艺术的精华,更应该发扬老一辈艺术家有胆、有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然而,“胆”从何而来?“识”又由何而生?我认为“胆”从“艺”而来,“识”由“学”而生。常言说:“艺高人胆大”,但这里的“高”不只是指你的跟头翻得多么高,你的技巧多么的娴熟,或者你的嗓音多么的嘹亮。而是指在你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的基础上,对艺术本身认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是你真正懂得怎样用艺术去表现生活的把握能力。只有你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你才会“一览众山小”,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所谓“见多识广”。胆识、胆识,二者缺一不可。有胆无识就会盲目而辨不清方向,有识无胆,就会左右不定、停滞不前。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的戏曲艺术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有胆有识的艺术人才去大胆创新,像老一辈艺术家们一样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把我们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让戏曲这朵民族艺术的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