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敢借小舟趟大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9月,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被县教育局确定为“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之一,着力打造“三主五步教学法”高效课堂,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的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改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水区,诸多困惑逐渐显露。如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与深度融合;小组交流的有效性;课堂中的“展”与“不展”;怎样进行三规培训等问题制约着课改的步伐。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决定“下水”实践趟深浅。2013年下学期,我承接了四年级30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剖析“三主五步教学法”的内涵,率先垂范,用行动引领教师。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体验了大量阅读带来的快乐;品尝了三规培训的酸辣味儿;研究了识字课、阅读课、习作课、综合实践课、作业讲评课等各种课型的教学;明晰了导学案的编写思路;编写了课堂流程歌、快速学习歌等,规范了学习要求,呈现了课堂的精彩,感受了课改的魅力所在。一学期撰写日记七十多篇,记载了我实践课改的心路历程。一篇篇教学日记,鞭策着我在课改路上倍道而进。它像广袤大地上名不见经传的山花清新素雅,也像课改浪潮中欢腾的浪花晶莹透亮,现撷取其中几朵蓓蕾与大家分享,以抛砖引玉。
常规培训篇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常规培训
搞好课堂常规培训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效的前提。今天我以生字教学为例再次对课堂常规进行了训练。独学:静心迅速,铅笔标注;对学:轻声交流,红笔更正;群学:解惑、预展、板书重难点;展示:合适站位,声音洪亮。但在实践应用中却还有一定的差距。如独学时,学生不能很快静下心来;对学时,音量总是控制不下来。到底展示哪些内容合适,如果让学生将“读一读、记一记、辨一辨、写一写”的过程全部展示,花费的时间会很多,一节课完不成任务。我决定在汇报过程中只展示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语,即难点展示。这样既落到了实处,又节省了时间,方法比较好。这也是我们这个年级组在上学期打磨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生字词教学方法,我今天终于有机会去验证它了。通过一周的摸索,课堂流程已经很清晰了。我临时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有待完善。
课堂流程歌
课前准备要做好,精神抖擞来呼号;
5.4.3.2.1归位,导案信息填写好;
独学是基础,人人要做到;
对学控音量,别把他人扰;
群学来解惑,预展分工好;
小组来汇报,倾听习惯好;
对抗又质疑,人人爱动脑;
归纳总结多方面,中心感受和特点;
对子出题来检测,所学内容掌握好;
整理导案不能少,自我评价别忘了。
我认为“独学”是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高效的前提,所以,我特别强调“人人”要做到。
课堂探究篇
(一)关于教学理念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今天学习了第5课的第一首诗《题西林壁》。
上课前我通过钻研,将导学案上的学习提示进行大量修改,然后让学生抄下来。学生写的速度很慢,耽误了12分钟,本以为本节课完不成任务的,出乎意料的是,完成了任务,而且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学生已基本弄懂,达到了教学目标。
弄懂词语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前提,导学案上只设计四个需要理解的词:“题、横看、不识、缘”,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我相机提出“远、近、高、低”在文中怎样理解,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学生在理解“横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理解了“远近高低”的意思。可见,有些问题是可以不在导学案上显示出来,而由教师临时提出来的,当然临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简单的,不用深度思考和讨论研究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调控、点拨、启发、引导,而不是不讲话或限定讲解时间。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特别是小学生,有的内容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学得深透。正如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导游的带领一样。有人引领,学生会少走弯路,直达目的,岂不是更高效吗?
在上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说古诗的意思,通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引导,诗句的意思趋向完善。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还能抓住重点词推敲出“妙”在哪里,比如“足”不仅是“丰足”的意思,还体现了农家人“热情好客”的品质,对于文本的挖掘更深了一步。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始终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二)关于教学环节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领任务比抽签好
今天学习第3课的第二课时,重点是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写鸟的天堂的,又是怎样写具体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中两个“鸟的天堂”各是什么意思,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提示题。
过去的课堂上,老师们一般都用抽签的形式决定由哪些小组上台汇报展示。我认为抽签弊病较多:一是纪律混乱;二是学生预展不充分,效果差;三是任务重,要预展三个题;四是扰乱学生的分工。为了缩短“独学、对学、群学”的时间,提高展示的高效性,我在这堂课中有个小小的改进。群学只完成解惑任务,然后小组长到老师那里领展示任务,再进行组内预展,且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先领任务,可选择展示题。那么三个题就由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前三个小组来展示。这种领任务的方式有如下优点:一是具有激励性,先完成的先领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和赏识,学生非常看重。因为好表现是小学生的特点;二是只预展一道题,准备充分,讲解深透;三是不中断学生的学习,节约时间;四是学生可根据需要分工,没有分了任务而不上台的落空现象。
这堂课学生能在规定的25分钟内完成“独学、对学、群学”,而且展示的内容有深度,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效果好。只是这种模式刚刚开始,拉的时间有些长,还要加强训练,缩短展示的时间。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归纳总结”之讨论
“归纳总结”是“三主五步教学法”中的环节之一,如何进行“归纳总结”,什么时候进行“归纳总结”最合适呢?“归纳总结”有模式吗?
今天上午刘丽萍主任到六年级281班试教了一堂课――《老人与海鸥》。课后,帮帮团的老师们进行评课和研讨,对于“归纳总结”一说,提出了如下看法。
(1) “归纳总结”没有固定的模式,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或“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之类,这样的模式僵化,问题宽泛,学生读得不深,总结不到位,用时较多。
(2)“归纳总结”不一定放在这节课的最后,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可在理解句子谈体会时总结,即课中或汇报中;也可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归纳文章的主旨。
(3)“归纳总结”的内容,需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可以是文章的中心,也可是文章的写作方法,还可以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导语或过渡语等。《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只要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即可―――老人爱海鸥,海鸥祭老人,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而《唯一的听众》则还可以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同时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过渡语,为片断描写提出要求。
可见,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模式。又如“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等环节,也不一定每堂课、每道题都有这四个环节,要合理选择。
(三)关于识字教学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学习第三课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原本认为通过一个多星期的模式训练,一课时的内容应该可以完成――以前,我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这样,而且作业也要放在课堂内完成。殊不知,轮到自己头上却出了问题,出了与老师们同样的问题,看似内容不多,却就是完不成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要反思。
(1) “独学、对学、群学”环节多时间拉得太长。
(2)学生没有很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速度缓慢。
(3)学习生字、词语的步骤多了些,仅第一题就有6个要求(读课文、画生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辨一辨,写一写)。
(4)汇报时学生底气不足,台下学生倾听不认真。
(5) 《教师用书》中明确要求能正确读写部分词语,有的词是带生字的,有的是没有带生字的,这两种情况的词语怎样圈画。
(6)学生因不是围坐,要上台展示,节奏慢,不能形成竞争态势。
(7)学生预展哪些题?老师什么时候告诉他们展题……许多问题有待在实践中去解答。
目前最首要的是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节奏,要速度但又不能忽视质量,本周要对学生进行速度的训练。其次,是减少重复的内容,将“辨一辨”删掉,整合到“记一记”中,也就是在“记一记”环节中,完成“辨一辨”的内容。“独学、对学、群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三,学生学习词语时对照课后生字(包括一类字和二类字)来画、读,但只听写带一类字的词。第四,预展领任务。当学生完成群学解惑后,由小组长到老师那里领展示内容并进行预展。任务领完后,其他小组没有任务可领,就不预展,但可组内交流。最后,汇报时,上台要快,语言要简洁,衔接要自然。
(四)关于阅读教学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抓词句 深体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描写的是台湾青年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的感人故事,讴歌了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难点。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自学题:
(1)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钱病重?
(2)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是怎样帮助小钱的,画出有关的词句体会体会,并由内容想开去,他们会想些什么?
(3)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说说“生命桥”的含义。
20分钟后,全班开始交流。
第一题,原本想一带而过,没想到学生会抓住词句深谈自己的理解,令人振奋。学生抓住一对反义词――“苍白”“红润”,说明即使有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小钱的脸任然很苍白;一个比喻句――“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小钱生命垂危;两个数字的对比――十万个人中有可能有一个适合骨髓捐献者,其中“十万”和“一个”说明骨髓配型者比例之小,希望之渺茫;一个关联词――“唯有……才能……”说明骨髓移植是唯一能让小钱活下来的办法。种种情况说明救助小钱是时不可待,为下文作了坚实的铺垫。
有了上一题的铺垫,理解第二题学生就容易进入状态了。首先,学生抓住了“静静地”一词深入挖掘台湾青年的内心思想。“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医生来抽骨髓,当时还不断发生余震,待在病房里是很危险的。但他想到的是一定要救小钱,所以“静静地”体现了台湾青年的沉着,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感人的是李博士的行为。他不顾生命危险,利用大地震动间隔的时间抽完骨髓,连夜赶到杭州为小钱输送。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说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为救助小钱不辞辛劳的高尚品质。
正是因为有了台湾青年、李博士这样有爱心的人接力救护,小钱的生命才得以延续。这种用爱心架起来的生命之桥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第三个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策略――抓词句,深体会。
(五)关于习作教学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生豆芽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俗话说,习作来源于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这样的作文才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时,我认真斟酌了本单元的主题――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为了内化目标,让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我设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生豆芽,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写成观察日记。
今天一上学,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学生是怎样生豆芽的。上午第三节课刚刚歇下来,我就忙不迭地批改日记。第一本,好,第二本,精彩,我越看越兴奋。写作水平好的,从头到尾,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种豆芽的过程描写得细腻形象。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有趣。结尾顺畅自然,满含期待,是儿童情感的真实流露。潜能生,虽然篇幅不长,语言钝拙,却也写出了自己种豆芽的过程,并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述清楚,偶尔还冒出几句俏皮话,叫人忍俊不禁。我挑出了十几本优秀习作准备在班上讲评,我想,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认可,一定会很高兴的。
这次的日记为什么写得这样成功,我想主要是题材来源于实践,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后,才有写作的源泉和灵感。从学生的习作中,我还体会到了学生种豆芽的快乐、幸福、焦急与爱心。我会将此项活动一直延续下去,待到生出豆芽来,并让学生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我期待着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习作点评
国庆长假期间,我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写成作文,在今天的习作课上进行交流和点评。怎样点评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节省时间,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想,首先要学生宣读自己的习作,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并产生自豪感,激发写作兴趣。其次让学生点评,找出写得好的理由,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诱发写作激情和写作灵感。
讲评开始了,我在黑板上写上“我能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首先是三个学生分别朗读有代表性的三篇习作――“豆芽病了”“给豆芽搭建屋子”“豆子发芽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描写“生豆芽”的经历。然后,由六个同学与大家分享优美片断,有气势磅礴的排比、有生动形象的比喻、有意蕴深长富有哲理的结尾……言语中流露出对豆芽的喜爱和对劳动的热爱之人性美,折射出对“生病”豆芽的怜爱。
台下倾听的学生聚精会神,频频为展示的学生点评,从黄豆到豆芽,从颜色到形状,从一颗豆芽到一篮豆芽,豆芽由黄变绿,像“拐杖”,像“丫”字,像“仙女拖着长长的辫子”,像“熟睡的小宝宝”,像“一个美丽的花篮”,犹如“齐刷刷的芽林”……
临近下课,学生余兴未尽,我趁机激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念给“对子”听,学生热情高涨。我批改了部分作文,发现本次作文的质量有很大提升。有专家说,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诱导出来的,我想这不无道理。
(六)关于实践活动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演童话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童话,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表演能力,上完了第三单元课文(童话)后,我想由学生自己组织一次活动――演童话。
今天去上课,一走进教室发现门口放着一棵“小树”,心想,这是干什么用的,于是询问学生才明白,是编演童话剧用的道具。原来在上个星期五放学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活动题――编演童话剧。没想到学生这样积极准备。我很期待这次演出圆满成功,看看学生的能力有多强,看看生命被激扬后智慧的迸发。
中午,学生还在忙于做道具,我不忍心打搅他们,便由他们去搞,毕竟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他们准备。他们有的“造”房子,有的“做”斧子,有的“织”笼子,还有的剪贴“猪鼻子、猫胡子”做小挂件等,忙得不亦乐乎,兴奋得很。很多同学跑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表演,看来,下午的课上不安心了,我临时决定提前一节课表演。
下午两点钟上课铃打响,我就带着学生来到五楼会议室演出。由我来主持,抽签决定演出顺序。我宣布了演出的要求后,演出开始了。13个小组,剧本都是自己写的,人人参与演出。他们分工到位,表演逼真,语言生动形象,符合童话中人物的性格与身份,趣味性的妆扮叫人忍俊不禁,常常博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活动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
演出结束后,学生民主评比,评选出最佳创意奖1个,最佳表演奖3个,每组分别获得5、4、3、2分的记分。我还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观看了童话剧《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让学生真正走近童话。
虽然学生准备时间短,表演得不十分流畅,但学生的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开展。
效果展示篇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上比赛课
今天卢小芳老师借用我班的学生上比赛课,我自始至终在教室里观看,看看学生的表现如何。开始独学了,教室里非常安静,只见学生埋头刷刷写、看看书,又刷刷写。小芳老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我悄悄告诉她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7、8分钟后有的开始交流,只见小组长像一位将军指挥战斗一样带领小组成员讨论、交流、预展,整个过程连贯有序,节奏紧凑。大家都积极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汇报开始了,第一个小组上台声音洪亮,动作迅速,分工到位,上下自如,展示流畅。台下同学倾听认真,积极互动,语言凝炼,交流深入。轮到第三小组展示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自我反思题――“我和我身边还有哪些不守秩序、不讲公德的现象”。学生从公交车上谈到教室里取牛奶,进出教室,超市买东西,看电影,上厕所等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反省自己,真实客观,将本节课的内容“守秩序,莫拥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达到了目标。听课的评委对这堂课赞叹不已。小芳老师发自内心地称赞我们班的学生训练得好,有六年级学生上课的感觉和氛围。
我和小芳老师交流了我的训练方法和上课方法,小芳老师非常欣赏,并分享了我编写的“快速学习儿歌”。我将部分经验也传授给她,我觉得与他人分享成果是件很快乐的事。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看到了什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要写了“我”的作文因为叶圣陶先生帮助修改而获奖并发表之事。之后,“我”被邀请到叶老家做客。通过与叶老先生的交谈,“我”认识了叶老先生是一位文品与人品兼备的楷模。不是写景的文章,课文却两次提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为什么呢?这两处景物描写是什么用意?既是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升华中心的节点。理解深透的话能加深对叶老的认识。故,我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深思、讨论,撬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以“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看到了什么”为题引导学生思考。
付雄同学首先发言:“我看到了肖复兴同学对叶老先生的敬佩。肖复兴同学第一次到叶老家去,就被叶老的诚恳、平易、温暖所打动。叶老的文品和人品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话音刚落,唐海兰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到了叶老先生的诚恳和平易近人。他们谈得很投机,以至于西斜的太阳染红了窗棂,那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窗帘都不觉得晚。”
“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看到了叶老有爱心。”王宇同学说,“满墙的爬山虎在叶老的细心照料下,长得枝繁叶茂的……”
没等说完,游城伟同学接下了话茬:“我看到了叶老先生非常热爱生活。他虽然年纪大了,又忙于写作,但在他的培养下,爬山虎绿得那么鲜亮,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还从‘虎虎有生气’看到了叶老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挺精神,这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是啊,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体味生活,感恩生活,抒写生活。原来作家就是这么来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通过交流,学生真正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可见作家肖复兴用意之妙,用情之深。
江河横流,海纳百川。水流最静的地方就是最深的地方。我凭借着“课改日记”这条小舟不断反思,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大量读写为依托,趟过大河,走出课改深水区。一学期来,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人均30多本,最多达79本,写读书体会和日记人均40多篇,远远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实现了“大量读写”。课堂上,学生表现踊跃、自信、团结、快乐,在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不经意间也收获了成绩,在期末质量检测中获得年级第一。这样的课堂,激扬了生命,诠释了课改的内涵,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我将带领我的团队进行战略思考,共同打造“三主五步”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品位。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