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中学辍学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中学辍学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而农村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又伴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学生的辍学问题,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很严重。本文对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辍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4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我国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问题比以前已有明显改善。自2003年,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学生的辍学率虽然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但是“据我国《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单位发展统计公报》,该年度全国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2.84%,而农村初中生的辍学率则在5%~15%以上”虽然辍学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很多问题仍然很值得深思。

一、致使农村学生辍学的因素

第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村的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因为他们之中大部分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低,都知道没有文化的苦处。但是现在主要是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学生考上中专就管分配,大学生和研究生找的工作更好。而现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很多农村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只好待业在家。而和自己的同龄人,初中毕业的同学相比较,别人已经自己靠着打工赚来的钱,自己盖房子,结婚生子。在此时这些上过大学的学生累活不愿意干,轻松赚钱多的活又没有。比较之下真是“读书无用论”该变成名副其实的“读书无望论”。

第二,“经济所惑”的诱导。原来学生上不起学,是因为家里穷,学杂费高。但是现在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学杂费,免除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因为家庭条件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可以说是几乎很少了。学生已由以前的“经济所迫”转变为“经济所惑”。在当今新形势下,许多企业的招工对象,对文凭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求初中。结果让许多学习情况不很好的学生在暑假打工赚到了钱,买了新衣服,自己买了新款的手机,新款的电动车,穿得比较时髦,从而辍学走上打工路。他们的这种行为,为农村中学许多同龄的同学所向往,从而引起更多的学生所羡慕,因而辍学。对于父母而言,因为孩子赚到了钱,得到了实惠,许多家长也就不会强加阻拦。

第三,“城乡分治制度”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二元制度”政策一开始出发点是好的,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对待,在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等方面发了重大作用。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结果却造成了城乡的师资力量,教育配置,校舍建设等的硬件和软件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教育的公平问题。形成了在一所县城当中会出现重点中学、示范中学、实验中学。又由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城市学校所容纳的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学生要想进入城里的重点中学读书,又要交纳一定的“借读费”从而把农村的学生挡在了门外。城市中学由于经济比较宽裕,从而又给老师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待遇。从而使农村中学教师的地位、身份,远不如城里的老师身份、地位。因此在无形当中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地位、身份,甚至自己的智商不如城里的学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许多学生也因此而辍学了。

第四,“学校管理者”的失误造,成了学生的直接流失。笔者对山东聊城的一所乡镇中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发现“在学生上初一时有4个班,到初二还剩下3个班,到初三上半学期时有2个班,但到最后中考时竟然还剩下可怜的一个班。”,究其原因难道都是,以上的三方面的原因吗?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领导管理者的失职所造成的。在当今“两免一补”的新形势下,不能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扶持。每个学生,政府往学校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又由于在新时代下计划生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数量比以前是越来越少了。因此形成了,男学生是“大爷”,女学生是“大姨”,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上帝”,每位学生都被当财神供着。结果便造成了一些学生很难管理,作为教师,上面有领导,给你要成绩。那就要管理学生,但有部分学生很难管理。老师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即使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结果是学生照常上课,教师的颜面扫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老师只教而不敢管的风气。学校领导的这种做法,无非是“为了一棵大树,而失去一片森林”。慢慢的很多学生就感觉到学校管理混乱,从而被很多不良风气所影响。而感到学习无助,从而放弃学业,辍学而走向社会。

二、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对于当代的“读书无用论”转化为的“读书无望论”。属于观念的问题,“美国经家舒尔茨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的工作的能力,他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同一个人,假如说一个是初中毕业,另一个是大学毕业,都到企业应聘,在待遇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选择文凭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念书无用找不到工作;不念书,那是更找不到工作。大学生暂时待业在家,那是因为机会没到。每年国家,省级,地方都要招一批公务员。但是对招聘人员的条件基本都是专科、本科、研究生。那么,如果只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相对来说,考公务员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就相当于被拒之在门外。总之,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不读书。

第二,针对“经济所惑”的诱导,人们要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做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虽然一些辍学打工的学生,暂时穿的和戴的可能比较时髦。但是,那是在农村,感觉有手机,有电动车,就不错了。但是若你要是在大都市上完大学后,再回到农村你还会认为他们很时髦吗?你会为之一笑吧?因为你的眼界宽了,品位高了。经过大学教育,你会结识很多好同学,你的人力资源的储备也是一项很大的收获。同时,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为之所改变。不会只停留在原来的农村那种传统的基础上的。经济条件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从人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读书还是利大于弊。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国家近几年以来大学一直扩招,但“目前,我国平均只有15%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农村学生的大学升学率只有2%左右,对于那98%左右的农村学生来说,读书基本是一种没有收益的投入,读的越多,浪费就越大。”因此应该消除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制度,根据学生的情况自愿选择学校。而且还应该消除城市“借读费”对待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村中学的硬件、软件和城里的一样。政府还应该对农村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身份地位。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把所有的乡镇中学都搬到里,在德州平原县实施的就是这一政策。”教师、学生都很拥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的辍学。

第四,从学校的角度考虑,针对管理者,上级领导应该选拔德才兼备,有能力的人当校长。真正做到“能着上,平着让,庸者下”。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虽然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谈罚色变的敏感时期。本人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只要是在不侮辱学生和对其的人身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在一定“度”的范围内,适当的惩罚还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要彻底改变把学生,当做“上帝”。男学生当“大爷”,女学生“大姨”的观念,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同时,更应该提高老师的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控制更多的学生辍学。

参考文献:

[1]卢红,杨润勇.“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现象屡禁不止”的政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秀志.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9.

[3]陈强,张凤羽,杨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研究[J].兰州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