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狂欢静默后:对电视魔术节目的理性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狂欢静默后:对电视魔术节目的理性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上半年,众多电视媒体不惜血本集体出动集编、导、演于一体为观众奉上了一出主题为“Magic”、广告标语为“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的短幕剧。由央视春晚刘谦的出场拉开序幕,以各地荧屏狂热进入“魔术时代”为高潮,以7月初众媒体相继尴尬叫停魔术类节目而闭幕。这场魔术风暴不仅引发了全民看魔术、学魔术、揭秘魔术的娱乐热潮,且带动了魔术道具制造业、销售业,以及民间魔术教育组织等相关产业的短暂蓬勃。但是,与平民选秀类节目至今仍活跃在电视屏幕的现实不同的是,魔术热在火热了半年之后,便呈偃旗息鼓之势。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曾遭众人追捧的“香饽饽”为何会在数月之后被“打入冷宫”。本文力图从冷静观者身份出发,参透“魔术热”狂欢静默背后的推手,进而寻求一条电视魔术节目的理性回归之路。

一、狂欢:“魔术热”的起因

魔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大约5000年以前,埃及法老胡夫的宫廷娱乐中就有了魔术。而史学家更是将其滥觞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认为其发端于人类超越自身的理想和征服自然的愿望。魔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涌现出新的生命力。魔术不息的魅力还来源于其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样式,集随机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制造奇迹与极限,不断挑战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承受力,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让人欲罢不能。总之,魔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锻炼价值、审美娱乐和教学社交价值,使魔术本身具有成为流行文化的可能,是电视“魔术热”得以爆发的内因。另一方面,魔术虽源自民间,却长期居高于庙堂文化的派别,专供宫廷贵族等上层阶级观赏,而它独特的表演样式和对舞台设备精细的要求又使之归为剧场文化体系中。这两点决定了魔术的发展走的是“小众化”的路线,如涓涓细流。但是,跬步终能至千里、小流终能成江海,魔术魅力的小众化积淀经历时代的积累,一方面培养出一批具有固定收看习惯的受众,另一方面,依据“创新与普及”和“量变与质变”的理论,魔术文化的大众化也只是个时机的问题。

央视春晚为刘谦的近景魔术提供的舞台无疑就成了这股有利的“东风”。“央视春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被符号化为中国最具代表性、拥有最广收视人群的一档节目,同时又是中国15亿人口每年年夜饭里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佳肴。而对于众多节目来说,“能上春晚”也被赋予了节目品质高、节目效应好的象征意义。在这双重意义的作用下,魔术表演就有了精美的“外包装”,其推而广之也有了基本效应的保障。

电视媒介在使小众文化大众化方面,也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正如美国大众媒介专家里弗尔所说:“大众媒介就是使通俗艺术通俗的原因。但在更基本的水平上讲,大众媒介就是使通俗文化之所以可能的原因。”①具体到电视媒介的特性上,电视传播首先是声画合一立体呈现,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结合使用,它既能够表达信息本身的文字含义,又能够传达姿势、节奏、语气等非语言符号的含义,所构造的世界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电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将高科技运用于电视传播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提高了电视画面的视听觉效果。尤其在魔术表演中,技术的运用几乎成了决定的力量,道具、灯光、音效、舞台布景等都离不开科技。电视超越了“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的局限,使时间和空间得以抽象化和虚化,构建出信息自由沟通和交流的公共领域。另外,电视的通俗性、现场性、互动性,以及对收看人群的宽容度、包容性、播放地点时间的随意性、以及有序编排所培养出的观众收视的惯性,都使电视在文化大众化方面作用显著。因此,电视本身的技术优势及特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任何电视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时代的烙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及主流价值观念。魔术热的出现还应归因于大众媒介产生并发展后带来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如今,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说“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②受电视影响或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不迷恋视觉文化及其效果,这与魔术的形象性特点也不谋而合。大众文化的勃兴也是魔术发挥扩散效应的成因之一。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它依赖于大众传媒而产生和传播,是社会大众共有的文化公共领域。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3个特点。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为电视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文化工业在向公众灌输心理、为公众规定消费方向、左右公众消费行为方面特别有效,它所提供的娱乐是一种虚假的‘幸福意识’”。③受众在大众文化的机械性、复制性、标准性、欺骗性中,暂时忘却了压抑与痛苦,并享受这种无能为力的自由。由视觉文化和大众传播带来的大规模的“偶像崇拜”现象,也是魔术火热的原因之一。刘谦凭借着帅气的外形、温文儒雅的谈吐、娴熟的技术以及精湛的表演,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其明星效应可见一斑。另外,近几年来,以“国学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为魔术热注入了一股力量。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国人越来越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来弥补和修正日渐空虚的心灵,以及背离的价值观体系,或者是塑造自身的形象,提升文化修养。那么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文化。魔术作为世界传统文化的因子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速达至全民的内心深处。最后,在电视艺术传播领域中,以相声、小品、歌舞为主的艺术样式日渐式微,迫使电视工作者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创新能力,不断更新节目的形态和样式,来迎合逐渐挑剔和分化的受众。这也为魔术登上电视舞台提供了契机。

二、静默:“魔术热”的冷却

各类电视热潮的降温,终极原因都源于受众对其选择上的放弃,低收视率所造成的低收益不足以维持节目的正常运转。电视观众并不是如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者所宣称的一样,是“乌合之众”,他们对文化消费有相当的自,这不同于文化生产领域单一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为,在文化消费领域中具有主体意识的受众面对的是无主体性的文化文本,大众能够自发自觉地获得意义和,是文化消费领域的意义生产者。魔术节目观众的审美疲劳,是魔术在电视传播中逐渐冷却的主因。

观众的解码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偏好和素质,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编码者是否能编制出具有广普及率高接受度的符号。魔术热的冷却,也源于电视在文化传播中的消极作用。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经济文化消费时代和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电视文化传播方式及传播重点的改变。具体到节目形态及样式上的,呈现出商业表征、无深度表征,以及文化品格缺失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了“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预设”。④它的论述从一个侧面指出了市场经济文化消费时代的本质:逐利性。阿多诺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指出文化工业本质是在向消费者兜售商品化的信息,并且通过不断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电视文化极尽制造收视热点之能事,目的也是为了拉拢消费者,实现商业利润。魔术热是众电视机构竞相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直接反映。大众文化在追求利润的时候,呈现出显著的可复制性,这是由信息的特殊处理方式所造成的。信息的可复制性使信息实现一空远距广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将同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塞给受众。文化消费供大于求的局面,必然造成受众的远离。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产品公式化、模式化、同质化的现象。而早在1930年,本雅明就天才般地发现,“机械复制时代导致传统艺术‘独一无二’的‘韵味’消失了”。魔术艺术魅力因为标准化程式化的传播而消减,大众的新奇感也因为大量的单一信息的传播而停滞,魔术热潮因为电视机构在商业利益刺激之下的盲目跟风的举动而滑落。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论说,宣示了技术在大众传播方面充当着决定性的力量。技术决定论强调了技术运用对人类文化进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忽视了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力量削弱了文化传播主体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使传播的文化产品呈现出无深度和平面化的表征,实现了“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超越。这类对技术的崇拜,使文化产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性被忽略,而呈现出的仿真影像及瞬间娱乐却备受推崇。受众关注重点的转移,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节目的生产和水平的提高不再依赖文化本身思想蕴涵的深刻性、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以及完善电视文化本身的内涵,而是依赖声光电影等科技手段。魔术热的冷却,正是在于过度重视科技力量所引发的对其文本本身的贫乏、表演形式的陈旧、节目样式的单一化,以及创新能力缺乏等阻碍因素的不作为。由此可见,真正能长时间吸引受众的,不是科技力量带来的表层娱乐,而是真正具有文化品位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节目。

电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品格缺失,缺乏文化的节制和理智也是魔术热冷却的原因。为了商业利益破坏文化深厚底蕴,不顾市场要求大量生产冗余信息,在文化大众化适宜性的问题上缺乏思考,都会导致优秀文化遭到破坏。魔术热之后在众媒介中形成的一股“魔术揭秘”风潮,尤其体现出电视工作者文化品格的不足。众所周知,魔术的魅力来源于其神秘性,美国魔术大师萨士顿创立的“萨士顿三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就是“永远不说出魔术的秘密”。但是某些电视台和网站不惜以牺牲魔术持久的文化生命力为代价疯狂揭秘魔术,以期赢取观众的眼球,牟取即时利益。这样的理性缺失行为必然带来魔术创新难度的加大,大众化寿命的缩短。另外,大众对通俗娱乐的追求,使文化娱乐化现象日趋繁盛。电视媒介为了迎合大众,在魔术节目中邀请明星参与,谈论八卦低俗话题,制造绯闻黑幕事件,以丧失思想性生活为代价,换取收视率。“巴赫金所一再阐释的‘狂欢文化’以其特有的中国方式在当代中国的荧屏上演绎为一种电视大众文化。在这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中,艺术不再承担启蒙的重任,而总是被娱乐所取代。”⑤魔术文化娱乐化的泛滥,虽使受众暂时得到精神满足,但就其长远来看,文化重心的偏移、文化魅力的丢失,使魔术节目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认同样式,故使魔术节目难以找到长久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相较于世界级的魔术发展水平,中国魔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个现实是:我国还不具有世界级的魔术大师,魔术师个人综合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和表演)相对匮乏,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以及与其他艺术交融互补的文化体系。另外,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财力物力支持不够,没有健全的体制机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激励措施,大众的媒介素养、文化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相对低下,都成为魔术节目走大众化长久发展道路的樊篱。

三、狂欢与静默后:电视魔术节目的发展道路

从以上对电视魔术节目热与冷的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电视魔术节目要想走出一条持久的道路,电视工作者首先必须改变既有的陈旧观念,树立优秀文化传播的捍卫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电视工作者在进行文化传播时,首先,要衡量不同种类文化大众化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对于魔术类节目,因其本身文化魅力在于其神秘性以及文化创新周期过长难度较大,所以要实行必要的文化节制,不能过分挖掘过量报道。电视魔术节目的不跟风,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宏观管制,更有赖于电视媒体自主品格的树立、短暂逐利眼光的丢弃。

其次,电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扩大精英文化的优势和影响,提升大众文化的格调和品位,且应避免各种文化间边界的消解,对其进行合理的类型重组,使各种文化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元平衡“场”,从而影响受众整体的文化认知能力及鉴赏水平。只有形成一条良性发展的互动链条,类似于魔术的优秀文化才不会被利益的洪流所淹没。

另外,电视工作者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性眼光。现今的情况是,众多电视节目或移植外国节目,或拷贝港台节目,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同行竞争者的节目样式,盲目跟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导致了众多节目样式的短命。电视工作者应该调整思路,从中国自身的国情舆情出发,研发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譬如将精英文化有效大众化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前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已成为一个节目、一个电视台是否能突破竞争重围的关键要素。前瞻性离不开电视工作者长期兢兢业业的钻研,更离不开其良好的综合能力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提高行业内部员工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由此可知,电视魔术类节目重返荧屏,有赖于电视工作者整体意识的明确和自省。而适合电视魔术类节目的道路,是一条细水长流似的理智型道路。

注释

①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② 转引自段刚:《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消费》,《江海学刊》,2006(2)

③ 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④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⑤ 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3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