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平调生存现状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平调生存现状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起源于明朝并发展至今的濮阳大平调可谓历史悠久,然而,平调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平调的发展史上,有高峰亦不乏低谷。那么,今天的濮阳大平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本文以濮阳市大平调剧团为例,首先对大平调做一概述,其次结合笔者和团队小组的田野调查,探讨濮阳大平调剧团的生存现状最终指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平调;由来;面临问题

大平调是以河南省濮阳、滑县、延津与山东的东明为活动中心,流播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区的古老剧种,该剧种现为河南省濒危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对于大平调研究已有多年,来濮阳调研,已有多次,与濮阳市各县的大平调剧团都有所联系。

一、濮阳平调的概述

濮阳是开州平发源地。“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濮阳县街头有打三节(一作鼓、一作梆、一作击节)土梆艺人叫唱行乞。”这些艺人借鉴民间武术班所用大铙、大镲作硬乐,加进土乐器大弦、二弦、三弦,聘请号称“戏篓子”的河北秀才胡老摘口传戏文,走场动作则请拳师教习,反复排练后始作“板凳头”演出。艺人们初仿开封河南讴,因调高够不着改用大本腔,逐渐形成一种别于河南讴的新曲调。“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下堤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作麻布箱衣,于同年中秋节正式登高台演出。”因原来称呼不雅,且腔调较河南讴缓平,遂易名开州平。“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濮阳陈家屯陈姓艺人组建平调专业班。正式对外演出。……乾隆年间,随着庙会的兴盛,平调进一步发展。濮阳西街范家班,清丰洪家班,已成为登高台的职业名班,并出现了以管戏为职业的管主。”道光年间大平调窝班多营业演出,成为艺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光绪时濮阳大平调进入黄金时代,洪家班、范家班、万家班成鼎足之势,素有“南乐万、清丰洪、濮阳有个开州平”之说。另有二花袄和范县赵菜园班及民间业余小班百余个。

“1925年,濮阳刘五星二花袄刘歧山组建30余人的平调班”。初由其师刘发清总领,后刘发清被邀出班,刘歧山接掌班务。1930年因势所迫邀濮州绅士刘宏勋为管主。后濮阳柳屯乡绅董连勋胁迫刘宏勋让班,改称董家班。后董坐罪,民团局排长郜二明占有此班。1933年郜二明将之转交县东南梨园民团团长高登科。高登科邀白罡、梁庄等乡头绅肖三共管,改称大公团。1938年濮阳沦陷,高登科将之移交河务局坝头段李道成。1943年刘歧山率班投昆吾县(从濮阳分治)抗日民主政府,改名“昆吾县民主政府众艺剧社”。1949年10月濮阳、昆吾、尚和三县合并,剧团更名为濮阳众艺剧社,1958年改称濮阳红旗大平调剧团。

建国后濮阳大平调迅速发展,职业班社外业余班社达七十余个。因濮阳为东路平发源地,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大平调剧团汇集濮阳,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阳大平调剧团,1969年撤销。1973年濮阳县大平调恢复,1979年南乐、清丰平调剧团也相继恢复。1983年9月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应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十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

二、濮阳大平调剧团发展面临问题

2014年11月,笔者及其团队成员获知濮阳大平调剧团濮阳市东白仓村进行为期四天的演出,于是便乘车前往经过三小时的颠簸,笔者终于到达了东白仓,再次见到了那些质朴、可亲的亲人――大平调演员,笔者早早的到来,见到了国家文化部给予支持的现代化舞台,据了解本次演出是子女给去世的老人过10年纪念日所演,也就是所谓的“鬼戏”是孝子为过世的老人谢孝的。

11日晚,在大平调戏曲演出舞台的幕后,我们终于见到了该剧团的团长宛九凤以及现任濮阳市文化局局长、原濮阳市大平调剧团团长张相彬。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后台,笔者与张老师和宛老师展开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深切交流。在此深刻的了解到了现今剧团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缺乏创新型的剧本以及创作人才。当问起宛团长为何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古装戏时,宛团长沉默了片刻,继而深深叹息“招不到新的创造力啊”!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戏曲文化的保护,许多高校让戏剧走近课堂,也就意味着能编写剧本的人才不断增多。这些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再毕业的时候就职于这些剧团,从事于一些新颖的剧本创作工作,从而为新戏的编排打下坚实的基础。宛团长的话不乏无奈:许多大学生一听剧团连连摇头,虽然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但是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被移除,许多毕业生不敢到剧团来工作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家里觉得这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据当地人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濮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听狗叫,不听大平调”,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去原谅这样在知识分子看来被称为幼稚的想法。

二、是排演新戏难。多数职业剧团收入只能维持演出时演职员工资和基本开销,本应是休整、排演、提高演艺的非演出时间却因剧团无力支付工资和其他开销只有让演职员各自回家。据了解,该剧团一般是只有演出的时候大家才聚集到一起,平时基本不是安排排戏。所以现在剧团能演出的剧目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这对于剧团的发展十分的不利。剧团缺乏排演节目、切磋演艺的机会和场所,只能演一些传统的大家都熟悉的剧目,从而使大平调失去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和创新提高的可能。

三、是培养新人难。张局长慈爱地抚摸着一旁只有十五六岁的两个小青衣演员,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濮阳剧团发展的艰辛,昏黄的灯光映衬在他显眼的几根银丝之上,坐在一边的我忽然之间就有想哭的冲动。濮阳市近几年来成立了一所戏校,专科生的待遇,每年招到十几个新生,靠着这微薄的力量为剧团培养新人。这几个演员都是来自于戏校,有演出的时候就跟团长长见识、培养培养胆量。但是,这些对于大平调的传承是杯水车薪,但是这也不是大平调剧团自身所能解决的。

四、流传区域扩大与接受群体萎缩

大平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到了河南本土民众喜爱,而且也受到了周边各市县人们的欢迎。笔者通过对与张老师探讨过程中,张老师提出一个大平调发展的严峻问题:虽然从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至今大平调在全国各地的流传范围不断的扩大,从曾经的:“北到河北省邢台,南至许昌,西达洛阳,东至山东菏泽”。到如今的:“北到石家庄,南至郑州,西达西安,东到济南”,但是大平调剧种受众群体萎缩的现象却十分严重。观看大平调演出的群体多是一些老年人,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乡村年轻人的文艺欣赏喜好与城市青年接近,基本上都不喜欢戏曲。对于此张老师感慨道:“等这些老人都不在了,大平调还唱给谁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平调很有能就会死去。

从以上对大平调的生存现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单个的濮阳县大平调剧团的状况,也是当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一个濒危稀有剧种,大平调迫切需要保护,迫切需要社会各部门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将其列入保护名录的层面上;作为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大平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文化职能部门为它营造宽松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扶持它,而不仅仅是只有大平调新老艺人们的满腔热情。(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