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图的应用与地理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图的应用与地理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图是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会学生地图基本常识,学会利用地图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地图是学生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必不可少的钥匙。

关键词:地图是直观教具,第二语言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读图名,了解主题,选用地图;读图例,看清表示符号;确定方向;认读使用比例尺;看位置定坐标等;查看注记,读取名称,说明,数据;找出规律进行分析;将复杂的地图分解或简化。

二、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西亚“世界石油宝库”,二要点:储量和海运。阅读地图册上“西亚石油分布与输出”图,找出波斯湾及周边四大产油国:沙特,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分布有大量油气田。根据数据西亚石油储量及产量都很大。结合课本“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示意”图,完成填充图“西亚石油外运航线”及相关填空。西亚石油输出重点是海上运输。向西横渡大西洋运送到西欧和美国去;向东横渡印度洋或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到日本和澳大利亚。

三、将地图和插图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地图相互印证。

教学挂图,地图册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紧密配合,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参照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学了就可以使用。

例如:分析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以长江为例,利用各类地图,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中国地形图:地势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使用课本上“长江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幅图片,得出长江上游地势高、落差大,中下游地势低平,落差小。

中国降水量分布,干湿地区分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三图:水量大,补充快,汛期长。

植被分布图:含沙量小。

气候类型分布,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不结冰。

长江上游地势高,落差大,水量大,汛期长,补充快,形成巨大的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低,落差小,冬季不封冻,支流湖泊众多。内河航运发达。

指导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

小结: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冬季河流不结冰。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短,且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的上游,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很大。

这些结论是根据对地图的分析得出的,学生容易理解并记忆。也容易学会,经不断练习,逐步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绘制简图,将地图内容进行提炼,变图为线,变“复杂”为“简单”。

当堂绘制简图,边画边讲,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指导鼓励学生动手绘简图。如绘制南北美洲地形分布简图。对照地形图,在黑板上画出北美洲地形三大南北纵列带。画一条向东南倾斜的纵线,写出“落基山脉”,画上底向下倒梯形,内部写上“大平原”,最后画一条向西南倾斜的直线,写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指导学生绘制南美洲地形分布简图。又如,讲黄河时,要突出黄河的流程形状是一个近似的“几”字形,画一段,讲一段,从源头,上游,中游,下游直至入海口到注入的海洋,把各段的分界点及其特征贯串起来讲。

五、鼓励学生使用地图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使用地图的技能。

1,对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达到“会学”的目的。

讲非洲气候类型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穿过非洲大陆的三条重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根据纬度影响,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各种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也是对称分布的。赤道穿过非洲中部,西部是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是热带草原气候。查看非洲地形图,西部是刚果盆地,东部是东非高原,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同样的情况南美洲也有。最后由学生分析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的成因。

2,找出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读图找出人口分布稠密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查地形图,地势低平,多是平原和盆地,沿海地带;查气候类型分布图,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查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查产业分布图等,工农业比较发达。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利于发展农业,孕育了人类早期农业文明。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是现代工业文明发祥地。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口稠密区在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临海地带。工农业较为发达。

人口分布稀疏区:北亚寒冷;中亚,西亚,北非干旱;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亚马孙平原是原始的热带雨林。工农业不发达。

通过使用不同地图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联系,开拓了视野,锻炼了思维。逐步掌握了“会学”的这把钥匙。

3,利用地图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地理鲜活起来。

纬度影响气候。

橡胶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1876年,西方殖民者把橡胶树引种到东南亚。目前,东南亚的橡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两地都是热带雨林气候。

人参在中国用量很大,价钱很贵。很长时间只有长白山地出产。1701年,法国传教士杜德美来到中国,参加了清朝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1709年,他来到长白山一带,接触到人参,并亲自服用。1711年,他写信向欧洲介绍人参,在信中推断:中国或许不是唯一产人参的地方,和长白山纬度相近,地理环境相似的加拿大北纬39至47度之间的魁北克一带,也可能长有人参。1715年,法国传教士拉菲太到达加拿大魁北克一带,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发现了人参。“西洋参”开始输入中国。两地纬度相近。

其他因素影响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环境。这是中国的气候资源优势。比如水稻这种喜热粮食作物就可以在中国较高纬度的地区生长。

总之,使用地图配合地理教学,将地理知识最终落实到地图上,能够激发起学生读图、学习地理的兴趣,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是非常有用的,从而自觉地经常使用它,用它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这就是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能力提高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