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隐性知识管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隐性知识高效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实现知识创造和技术的核心环节。该文对隐性知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影响隐性知识因素着手,指出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并提出加强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激励;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750-03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Tacit Knowledge

ZHANG Juan, WU Da-qing

(The Computer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Hunan,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effici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to obtain the key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t is to achieve enterpris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echnology core areas. This paper analysised the necessity and the facto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and Proposed the dominant Change of Tacit Knowledge is the core of Enterprises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initiatives to strengthen the tacit Knowledge.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tacit knowledge; incentive; Corporate Culture

1 隐形知识界定及管理环境

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显形知识,但却不仅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隐形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这两类知识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工业经济社会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实际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中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而已。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后,知识管理唤醒了人们对海面以下庞大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显性知识若成为社会公共知识,可以已很低的成本在大范围内传播;而隐性知识一旦成为企业的显性知识,就会成为企业的财富。

从知识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员工在一个工作环境中的积累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的财富,也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很难管理。这是由于创造和共享知识是一个无形的活动,只有在人们资源合作的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包括个人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在现实中隐形知识通过以个人经验、专长、印象、感悟、直觉、洞察力、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风俗习惯的形式存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隐性知识的价值,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也增加了,但对隐性知识管理的认识却依然不足,一些企业用高工资、高福利、高报酬网罗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但是整个企业却没有建立有效地隐形知识管理机制,无法为他们个人知识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支持。相反,还有许多机制制约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员工在创新活动中所积累的隐形知识没有积累、保存并得以广泛利用和传播,这可能是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最大损失。在结构性资本与人力资本不相匹配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将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2 隐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 隐性知识支撑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可持续性

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内各种资源效用的发挥程度和创新能力,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性表现,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企业具有独特性的正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显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现有资源组合、配置、开发及利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持续还要靠隐性知识来支撑。

2.2 隐性知识决定着企业优势要素的难以模仿性

一个企业要确立竞争优势地位,或者是拥有其他企业无法获取的资源,这点往往很难做到或难以持续;或者是通过企业的隐性知识实现独特的管理,使其他企业无法模仿。这是因为:

①企业的隐性知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则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不用说模仿。

②企业的显性知识是与隐性知识共同发挥作用的,由于隐性知识是无法模仿的,模仿者获得的只能是不完整的知识,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③某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发生作用产生的,某一方面的隐性知识往往就是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但它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模仿失效。

2.3 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依赖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如果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企业就无法获得和吸收其它的知识。企业的增量知识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存量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果某一存量知识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那么隐性知识就成为这种优势持续的根本,而且竞争优势将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这就是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

2.4 隐性知识是企业认知学习的基础

企业的认知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指企业从经验中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或管理方式;二是指对企业某种专门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吸收。这两种学习都以企业的隐性知识为基础。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的不同。

3 隐性知识转化模式

隐性知识的价值最终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式通过这种循环而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图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经历四个循环阶段;

3.1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其包括数据库与总数据库、子项目与总项目、子构想与总构想的信息整合和集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并不是单纯的累积和叠加,而是在不断信息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新和理念。如超市在不断分析销售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分析物品摆放与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及时提供优化商品结构和促销建议。

3.2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这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是典型的边学边干、知识共享过程。对于学习型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快速便捷地为所有员工所用,或通过培训,快速的在其他员工那里复制,就可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压缩生产新知识的成本和时间。

3.3 社会化阶段

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实习那知识的转化,起重视分享经验,行程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社会化学习过程可以掌握创新和技术的核心,大量经验、诀窍和自觉是书本上得不到的。

3.4 外化阶段

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自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从想象转变为概念的过程,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际上是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如开发人员、销售人员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文字,让其他人员学习共享。

4 加强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举措

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中,员工层面的知识多为隐性知识, 企业如何将员工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隐性知识转变为企业内部员工共享的显性知识,不断形成新的隐性 知识,并转换成显性知识,这正是企业管理隐性知识的目的所在。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不知如何来管理企业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许多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隐性知识的管理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4.1 明确知识管理的战略,把握住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知识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主要是为了知识的创造和转化,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有两种战略选择: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编码战略主要是指对于某些企业而言,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可以方便地调用; 而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4.2 建立适度有效的激励制度

随着知识更新的逐渐加快,知识使用寿命也越来越短,从而导致知识拥有者为躲避风险而对知识进行独占,不愿与别人分享。同时,企业则希望员工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来充分实现知识的效益,企业必须设计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乐于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最终实现企业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企业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等。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共同目标将成员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团聚在一起,激发企业中的成员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物质利益驱动的报酬机制, 建立按知识贡献程度分配的激励制度,来体现企业对其成员所做贡献的公平的报偿。成员在精神动力和报酬机制的驱动下,成员积极地贡献隐性知识,在获得相应的物质收益的同时,也将获得企业的认同感。

4.3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要使隐性知识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并通过共享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鼓励员工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一个员工之间充满信任 、关爱和支持的文化氛围中,员工才愿意不断地创造并奉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共享来获取他人的隐性知识。要营造能够更好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既需要有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也需要有创新文化。

4.4 构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

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等构建弹性、开放的网络结构和支持平台,并组建非正式组织的共享网络来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知识共享网络是用全体员工的集体经验的知识广度来替代多层次的等级交互形成的知识深度。利用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共享网络,可以促进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信息和知识的及时交流和共享,从而能够使员工通过别人的知识共享及时得到帮助,最终吸引员工更好地实现知识地共享。从而实现了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系统对显性化后的知识进行了界定、分类以及管理等。

5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国内已对本体论在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1],建立了本体(Ontology)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框架。本体论在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上起着以下作用:

1) 在隐性知识的获取阶段,依据本体论提供的概念和关系能为刚刚转化的隐性知识加注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说明,可以将半结构化甚至分结构化的信息体转化为结构化存储的知识项,并能精练和准确地反映信息的内容和上下文关联。

2) 在隐性知识的流动阶段,本体论概念的层次关系为知识的存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很好地解决了知识流动或转移过程中的失真;隐性知识在不断积累,对应着不断进化的本体,这样可以设计为树结构,随着根部或主干结构的变化,枝叶也相应变化。

3) 在隐性知识共享阶段,知识工作者根据元知识查询感兴趣的信息,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提供确定的推送方式,元信息中记载的内容和上下文信息能使知识工作者很快地看到所查询信息的概貌。

根据本体论在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该项研究提出了构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

a) 建立企业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机制,其研究重点在于促进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设计。

b) 建立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系统。如图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交流与碰撞、Ontology的建立、Ontology的语言表达与IT实现,最终形成显性知识系统。

c) 企业隐性知识本体论及本体表示。本体论作为对概念的定义和概念关系的描述,它可以表示成集合ONT:={{概念类集};{概念类关联集}}。概念类集包括企业全域的通用概念,按照企业的概念层次可分为若干类,每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直至每个元子概念。若用概念层次树来表示,则树中每个结点对应一个概念类或子类,树叶则对应元子概念。概念类关联集表述了概念类中概念间的约束关系。

企业隐性知识本体的获取过程是:①按照企业组织层次,给出企业隐性知识的活动流程;②针对底层组织机构,建立机构运作模型,建立SECL过程“剧本”;③分析SECL过程“剧本”,提取其中的概念及其属性描述;④概念或术语间关联的确定;⑤用XML语言表示本体。

5 结束语

显性知识通常可以用文字呈现,利于传播;隐性知识不容易通过载体外显,因此不易被分享。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占绝大部分比例,隐性知识不易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隐性知识管理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侯筱蓉,郭吉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07,4.

[2]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88-92.

[3] 丁栋红,朱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4] 吴霞.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2005,(6).

[5] 李作学,王前.论隐性知识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管理策略[J].科技与管理,2006,(1).

[6] 王连娟,王欢.密切性与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7] 伍大清,阳小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隐性知识管理决策[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