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绿色农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绿色农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进入21世纪初以来,绿色农业的发展从理论体系到具体的实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该文围绕发展绿肥色农业,重点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等。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1-04

当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模式,而绿色农业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到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的肯定与接受,绿色农产品也赢得了城乡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引领我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但是绿色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各区域的气候、资源、环境、人文等条件,坚持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三位一体,提出相应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区域独特性。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即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农业上的体现,它根植于中华农业文明之沃土之中,又吸纳现代农业最新技术和装备,是区别于其他农业模式的现代化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它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技术层面讲,绿色农业就是运用绿色农业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量,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满足人们需求的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国计民生角度说,绿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型”社会战略思想的必由之路。绿色农业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为人们提供营养健康、安全卫生、数量充足的绿色食品,实现食品安全战略。从管理角度讲,绿色农业主要强调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新理念,围绕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生产这条主线,营造美好乡村、幸福农民、高效农业为背景,严格遵循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2.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绿色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既要制定产前的产地环境,产中的投入品,产后的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绿色生产规程,又要制定了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规范包装、流通渠道,标识绿色食品标志,建立绿色农产品专卖店,形成农产品绿色通道。更好地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打消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2.2 推动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 面对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生产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等的现实,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秸秆还田、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绿色技术,在实现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农业废弃物和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向良性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对催生农业新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促进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发展 绿色农业强调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核心,在保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把这一原则贯穿到农业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把保护环境纳入农业生产管理领域是一种创举,是一种新模式,把农事活动提升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并赋予现代农业新型功能。

2.4 带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绿色农业将进一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带动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的升级调整和战略转移,加快农业经济走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新世纪城乡居民高质量生活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

3 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

绿色农业技术是在农业生产环节,以生产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原料,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节约利用为目标的环保型、节约型、增产型农业技术,主要指良种良法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及其集成体系。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10多年来,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着绿色技术供应不足,技术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投入不够,绿色技术推广存在诸多障碍等问题。

3.1 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优良的品种,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使优良品种种植效益最大化。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是发挥优良品种种质潜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绿色农业节本增效的根本所在。

3.1.1 选育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的品种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基础。选育和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节水省肥、适宜机械化以及专业化栽培需求的优良品种是绿色农业技术应用的关键。

3.1.2 因地制宜选用品种 根据不同区域选用良种。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利、生产水平等环境条件不同,适宜不同的品种要求;根据不同田块选择良种。根据不同田块的肥水条件、小气候环境,种植相应的作物品种;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不同的耕作制度,对品种的要求也不同,根据自然灾害特点选用良种。应分析当地的病虫和自然灾害特点,对品种的抗性和生长期作选择性调整。

3.1.3 品种的合理布局与搭配 通过合理调整品种种植布局,使品种生育特点符合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无霜期等生态条件以及社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3.1.4 适宜的栽培技术 不同的品种虽有一些共性,但有其不同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栽培措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增产作用。适宜的栽培措施不仅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能节约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

3.2 绿色防控技术 选择抗病、耐虫和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为首要措施,推进以清洁化栽培为主的农业防治,以保护天敌和性诱剂为主的生物防治,以太阳能诱娥灯为主的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使用。依法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推广大中型高效药械,推行精准施药、减量控害,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节药少药防控技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为主要目标。

3.3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农作物丰富生物资源,促进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平衡作物营养、减少化肥投入、调节土壤温湿度、增强作物抗灾稳产能力,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3.3.1 堆沤还田 秸秆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在腐熟后施入土壤的方式,根据含水量分沤肥还田和堆肥还田。秸秆堆沤时腐熟矿化加速,释放养分,降解有害的有机酸、多酚等,可杀灭寄生虫卵、病原菌及杂草种子等。

3.3.2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是指秸秆在饲喂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中的方式,其经济与生态效益明显。秸秆是反刍家畜粗饲料的重要来源,被养殖动物吸收的养分转化为肉、奶等,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但由于有些作物秸秆不适宜直接饲喂,可通过物理(切段、粉碎、浸泡)、化学(氨化处理、碱化处理)、生物(微贮、青贮)等方法的处理提高其饲用价值。

3.3.3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快捷、省工。秸秆数量较多可采用直接还田方式,在前茬收获时,直接将前茬秸秆通过机械粉碎,撒施秸秆腐熟剂,促使短时间腐烂,在后茬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可及时处理大量秸秆,避免焚烧污染环境。还有一种覆盖还田,是指种植作物时,将秸秆覆盖于后茬作物播种行间的土壤表面,在作物生长期中缓慢腐烂,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温、湿度。但有些作物秸秆纤维硬度高以及后茬作物的要求,可以留高茬还田,即作物收割时提高留茬高度,翻耕后使根茬在田间腐烂分解,可提高劳动和能源投入效益,且秸秆分布均匀,群众易接受,可用于多种作物。

3.4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自2005年以来的10多年时间,我国加强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基础数据缺乏、一家一户小农经营、配方肥料监管难题以及推广模式不完善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但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必将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由“测土、作物、配方、配肥、施肥”5个技术环节组成。在绿色农业内涵上的测土配方施肥必须坚持“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作物进行测土、配方、配肥、深耕深肥、分期施肥等成熟技术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以改良土壤、培肥土壤为目标的一系列技术集成。实现既节肥增产又改良土壤的目的。

3.5 农机农艺结合技术 农艺指农作物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种植制度等农业技艺,涉及到农作物生理、科研、生产等各方面。农机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动力,是先进农艺技术效益最大化的扩散剂。我省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分农机适应农艺、农艺适应农机、创新农艺与创新农机协调发展3个阶段。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农业机械化取得快速发展。2012年我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5%。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愿景即将来临,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大发展。

3.6 农业信息化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其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它集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于一体,又称之为“3C” 技术,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农业决策系统,即农业规划系统(PS)、农业专家系统(ES)、农业模拟决策系统(SDS)、决策支持系统(DSS),也就是通常所说“4S”。二是农业监测体系,主要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也称之谓“3S”技术。三是技术服务体系,即通过视频、图片等生产信息反馈系统,设施农业控制系统,实现远程专家诊断和远程控制管理。随着信息技术集成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引领绿色农业跳跃式发展。

4 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

4.1 政府政策支持首先在于制定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目前,我省绿色农业发展处在重要时期,关键是要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方法,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确定绿色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在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技术措施、政策保障等,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做好全面统筹规划。

4.2 加快技术研发与集成 绿色农业是知识型农业,需要系统的农业高新技术予以支撑。要抓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现有技术落实,强化绿色农业全过程的技术研究与集成。鼓励农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部门加大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种苗、肥料、农药、饲料、兽药以及贮藏、保鲜和包装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投入,增加绿色农业技术储备,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加工与包装准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绿色农业技术与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科技成果对绿色农业的贡献率。

4.3 完善示范推广体系 全省各地在促进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形成区域现代农业示范网络,大规模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及技术体系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增加绿色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的一系列培训内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跟踪服务,扩大技术人员包村联户行动规模与范围,使农民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养殖、收获、贮藏、加工。形成一套健全的基层农业示范、培训和推广体系。

4.4 倡导绿色消费观念,规范绿色消费市场 在强化绿色农业技术与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推广的同时,加大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营造绿色消费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观念,形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但由于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等差别,导致人们在消费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对生产者利益、消费需求、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统筹兼顾,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以绿色食品为绿色农业的终极产品,其营销活动主体首先进行市场定位,确立消费群体,强调“自然、健康、绿色”的品牌理念,建立适应绿色食品的直销专卖店,形成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食品营销通道,逐步构建市场体制下的优质优价体系。

4.5 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化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政府与金融部门给予一定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设立绿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深度开发绿色产品、高档产品、名牌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整合资源、集团改制并上市融资。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活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多渠道组建农村金融担保和农业保险机构,放宽农村贷款抵押限制,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龙头企业投资、政府扶持、社会融资的信用程度高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6 健全农产品检测与监督体系 由于长期存在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检测手段、设施落后,检测机构内部人员的水平较低等问题,使农产品质量跟踪检测严重滞后,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使食品安全信誉度下降,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更不利提高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绿色农业除了节本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就是向人们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农产品。为保障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打击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为绿色农业保驾护航。因此,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与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4.6.1 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 针对当前农产品检测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有目标地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加大检测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区域建立标准化农产品检测中心,逐步构建农产品检测网络。

4.6.2 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政府要加强立法力度,在《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同时要推出专门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让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随着食品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监督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必须用严格的法规制度来保证我国绿色农产品市场秩序。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商贩,整顿市场秩序,不给不法商贩违法的机会。

4.6.3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农产品安全特别是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是生产、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食品管理、卫生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部门应合力执法,制定绿色农产品全程档案记录制度和质量追踪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绿色农产品全过程进行督查和抽样检测,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实行有效举报奖励制度,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张天网,让不合格农产品无处产生。

5 结语

5.1 发展绿色农业时机已成熟 发展绿色农业是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绿色食品等综合效益的新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途径。自2003年以来,绿色农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肯定和欢迎,成为引领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绿色农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正当其时。

5.2 尽快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 目前,绿色农业技术供应不足、储备不够,技术体系不健全,应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多类型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科研工作的重点。

5.3 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必须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整合基层技术服务资源,支持龙头企业从事技术改进和创新,加快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投资、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信用度高的投融资体系。

5.4 加强监管,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为保障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打击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为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火喜.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3).

[2]崔楠,侯素霞.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

[3]刘芳等.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作物杂志,2012(2).

[4]张延.谈谈良种良法配套技术[J].种子科技,1990(02).

[5]桂苗.安徽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与有效工作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2011.

[6]李世武.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04).

[7]李端午.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04(03).

[8]栾玉龙.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11).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