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创新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我国向来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当前一部分的大学生礼仪却存在比较严重的示范现象。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学生不喜欢礼仪课程;第二,礼仪课程缺乏文化内涵。笔者经过切实的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传统文化对该课程的创新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第一,“伦理道义”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礼仪修养;第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雅言美行,对大学生的礼仪形象塑造具有示范作用;第三,儒家文化尤其强调“仁礼”,对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礼仪课程 创新启示
我国向来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崇尚“礼仪”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大学生,更是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一部分的大学生礼仪却存在比较严重的示范现象。
那么,我们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呢?大学生礼仪课程应该如何从传统文化里吸取有效成分,获得创新启示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阐述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一.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的现状
虽然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不喜欢礼仪课程
对于礼仪课,不少大学生不以为然,总觉得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合时宜,多此一举。在大学生心目中,礼仪课就是对他们言行举止的限制和规定,对其日常生活有点过度干涉。因此,崇尚自由的九零后大学生往往不会喜欢、不重视礼仪课。
2.礼仪课程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大学生礼仪课的开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简单地对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罗列出来便了事。其实,每一种礼节要求都有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解每一种礼仪的文化含义。
面对上述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的现状,笔者经过切实的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传统文化对该课程的创新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蕴藏在一个民族里面,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文化形式,具体来说,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礼仪、等不同层面。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撞击而成的文化集合,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传统”并不代表“落后”,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创新的启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发扬光大,而且对我们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创新,具有一些启发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归纳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伦理道义”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礼仪修养
礼仪是一个人品德修行的外在呈现,集中凝聚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由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只侧重分数而忽略品德修养,加上家庭、社会的缺位,种种原因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礼仪失范。比如,考试作弊、生活糜烂、谈吐不雅、乱丢乱扔等不良的失礼行为。要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礼仪,单靠大学生的礼仪课是不够的,还必须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用“伦理道义”来感化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如果说西方传统文化是宗教,那么我国传统文化则是道德。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爱国、爱民的道德精神,推崇仁义道德的品格,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讲求道德、仁义。儒家代表作《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小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我国传统经典《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刚劲强健,对应于此,有德行的人处世必定像天一样的刚强坚定、自强不息,像大地一样的厚重踏实、容载万物。在校大学生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有助其文化修养,进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礼仪规范自然随之提升。
(2)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雅言美行,对大学生的礼仪形象塑造具有示范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赞誉,讲“礼”重“仪”成为中华民族的良好作风。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大学生更应该达到“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目标。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经常出现“失范”,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的美好形象。因此,大学礼仪课程需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重视“雅言美行”的优良作风,对塑造大学生的礼仪形象树立示范作用。
我国有一句经典古谚:“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对个人的言行举止提出比较形象的要求:站立如同一棵松树,行走如同一阵清风,端坐如同一鼎金钟,卧睡如同一张弓。我国最早的学生日常守则是《管子・弟子职》,比如“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提出具有概括性的行为规则要求。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强调雅言美行。大学生礼仪课程吸收这些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礼仪品德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儒家文化尤其强调“仁礼”,对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有积极作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尤其强调“仁礼”的道德品质。儒家创立者孔子在《论语・季氏》更是指出“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学习礼仪,无法在社会立足,可见“礼”在个人修养的地位和作用。《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要求在具体的礼仪运用都需要以“和”为贵,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礼”的精神和内涵。我们教师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仁义”“礼仪”精神,运用到大学生礼仪课堂上。用儒家的礼仪道德来感化当下的大学生,提高其对礼仪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尽快促使其成为知书达礼的社会精英代表。
三.总结
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礼仪失范行为。为此,大学生课堂更需要开设礼仪课程。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礼仪”,可以取其精华成分运用到大学生礼仪课程里,希望借此让该课程获得创新。经过切实的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义”、“雅言美行”、“儒家仁礼”,对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l]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占军.浅议对大学生礼仪普及与规范的重要作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3]江艺敏.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4]赵振有.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中国报业.2011(02)
[5]刘慧敏,孙国军.传统礼仪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机制与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