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中国“新漫画”的“天花板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中国“新漫画”的“天花板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新漫画”的由来与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漫画和动画被归为一类,合称“动漫”。“动漫产业”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名词。“动漫”的提法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国际上没有类似提法。实际上,动画和漫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动画是“动”的,属于影视艺术,而漫画是“不动”的,属于绘画艺术。现在大家关注“动漫”,其实更多的是在关注动画,近年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动漫节”和评奖都是以动画为主,就连经常见诸报刊、杂志的文章和各类媒体的评论也多在谈动画,真正关心漫画、了解漫画的专业评述还不多。

漫画的历史其实比动画长,种类也很多。现在和动画相提并论称作“动漫”的漫画,主要指与动画形式、内容、受众(读者、观众)相近的多格漫画、故事漫画、插画、绘本和儿童漫画,特别是长篇故事漫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港台漫画和国外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影响,故事漫画异军突起,发展很快。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漫画杂志和具有“明星”的青年漫画家,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数量可观、同样年轻的忠实“粉丝”读者群。

这些漫画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以往大家熟悉的政治漫画、讽刺漫画、幽默漫画、连环画(小人书)不同,故被称之为“新漫画”。从一开始,“新漫画”就有非常明显的模仿倾向――“日式风格”。大多数“新漫画”杂志也同时大量刊登各种日本“原装”故事漫画。九十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杂志陆续消失,很多作者也随之淡出,“新漫画”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期。但短短十年“兴衰”犹如大浪淘沙,留下了可贵的“遗产”――商业漫画市场开始建立,培育了一大批读者群;有一批作者坚持下来,成熟起来,成了领军新漫画的“著名漫画家”;同样为数不多但坚持下来的漫画杂志出版团体探索出较为成熟有效的产业模式,学会了市场经营。

进入2000年,漫画发展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关注。2004年,中国有了一个漫画专业评奖――“金龙奖”。开始,这只是一个纯粹的民间评奖,2006年,“金龙奖”得到所在地广东省政府支持;从2007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金龙奖”。到2010年,“金龙奖”已举办了七届。“金龙奖”和其他动漫节上的漫画评奖推出了一批新的年轻漫画作者和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新漫画”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新漫画”的“天花板现象

但是,“新漫画”的发展和中国动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国动画发展速度不算快,甚至不够令人满意,但发展空间很大,属于“稳步上升”,而且风格多样,百花齐放。“新漫画”却不一样。不少“新漫画”创作者的作品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一定高度,但是这些较好作品的水平越接近,就越相似,呈现出内容、形式、风格“单一化”、“同质化”,很少有突破。很多作品故事有趣而且也有深度,绘画也很精致,但一般人不大容易看出明显的风格和区别,甚至看不出是日本漫画作品还是中国漫画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天花板现象”。

这类漫画内容相似,多为青少年生活、校园题材,或是“琼瑶”式的少男少女爱情故事与准爱情故事。偶尔甚至会有“边缘”题材出现。常用的手法经常是“校园生活+情感+魔幻(变身、穿越、精灵伴侣等)”。绘画风格也很相似,一般就是“日式风格”的三大类――写实、唯美、Q版,而且模仿水平很高,与日本漫画非常接近,完全可以“乱真”。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极其相像,都是大眼小嘴,鼻子几乎忽略不计的美女和修长柔弱的“花样美男”,非常模式化。不论现代人、古代人、外星人、机器人,时尚(包括发式、服装、道具等)是“美”的第一要素,真实、个性则退居其次,甚至可以不考虑。不少作品甚至认同、接受和表现了日本漫画中传达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连一些诸如“控”、“宅”、“腐”、“萌”等特殊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也一并流行开来。

“天花板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这些作品的作者群、读者群年龄接近,都是青年人。他们的文化基础、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基本相同或比较接近,因此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观趋同和审美趋同:这些作品比较强调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相对于理想,他们更注重现实;出于对生活压力的感受和对“说教”的逆反,他们更看重娱乐,“游戏人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行为、情感也有较为一致的评判标准。作品的“同质化”,其实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同质化”。

其次,正如前面所说,日本故事漫画引入中国后,其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内容,现代时尚的气息,生动丰富的想象力和以充满动感的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替代文字叙事的形式,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的“漫画书”、“小人书”的印象。加之日本漫画本身具有的那种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的特点和极强的认知、认同能力,培养出一大批模仿者和忠实的“粉丝”读者。“日式风格”成了读者、作者共同的最佳选择。按这个选择标准,最好的漫画就和应日本漫画一样,突破了、改变了就不像日本漫画了,也就不好了。最早一批青年漫画家大都是以模仿日本漫画风格开始自己的“原创”的,现在这些漫画家成熟了,有了自己的追求与个人风格,而不少新一代的青年漫画家又在重复他们走过的路。

一些杂志刊物对市场的追求,实际上也有意无意地催生和维护着“天花板现象”――一个稳定的读者群和适应这个读者群的作者群就是稳定的市场。

相对于这种高水平的“高仿日式漫画”,别的风格的漫画作品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各类评奖中,获奖的往往也是“日式漫画”。这更使读者、作者都误认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而更加青睐、追捧这些作品。

以上种种原因交织一起,相互推波助澜,就造成了现在的“天花板现象”。

客观地看,“天花板现象”不完全是负面影响。至少它标志着作者、读者之间的“共识”,形成和维系着当前的漫画市场。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考虑“适应、迎合”、不考虑“引导、培养”,只考虑现有读者群的“维持”“维护”、不考虑新读者群的发展、开拓的做法是“短视”的,虽不会失去市场,但也很难再扩大市场。

三、“新漫画”发展方向探究

1.文化产业首先要重视文化

现在有一个热门“行业”,叫“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叫“文化创意产业”,可是人们往往更多关注“产业”、“市场”,忘了“文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与市场、文化与产业的关系。

“新漫画”的“天花板现象”也凸显了这点――“单一化”、“同质化”其实反映了一种文化缺失。如前面所述,日本风格的漫画有它的优点,它的存在与流行有必然、合理之处。但是,以为这就代表“时代潮流”、“先进文化”,认为它优于我们的传统漫画、连环画,那就错了。“新漫画”的出现、发展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但不能割裂新漫画与传统文化、其他艺术的联系。实际上,在“新漫画”出现(形成)之前,中国传统漫画和连环画已经在经历变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许多“连环画报”和漫画杂志。这些画报和后来的“新漫画”刊物相似:每期刊登多个故事漫画。不同的是:多是一次登完的短篇作品。这些作品有很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品格,风格也多种多样。这些刊物、画报风行一时,吸引了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曾有过几百万的读者群。最早一批“新漫画”作者承认,他们大都受过这些刊物作品影响,而且现在更能体会那些作品的价值。

所谓“艺术品格”、所谓“价值”,其实就是文化内涵。当年那些优秀作品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吸取了传统文化的养分,表现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新漫画”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更要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的创新只能在了解和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一个好的漫画家,不仅要有敏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专业创作能力,更应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2.漫画创作也要有历史责任感

说漫画也要有历史责任感,大概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说教”,甚至反感。其实所有文化艺术只要是面对观众、读者,就都承担着历史责任。美国、日本的动、漫画也绝无例外。漫画绝不仅仅是单纯娱乐,它也在输出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我们一些“新漫画”更像是“轻漫画”。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或者轻松快乐、笑对人生虽然也是真实情感,但理想、责任也应该提倡。

漫画家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关注各种生命形式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及其影响,漫画也要“与时俱进”。不管是否自觉,我们的漫画家也在以他们的作品书写历史,确立中国新漫画的“文化身份”与“国际地位”。

3.多样化才能持续发展

令人高兴的是,许多漫画家和年轻的作者已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正努力寻求题材、内容、形式的突破,创造更加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新漫画。

在2010年《金龙奖》(第七届)评选中,出现了《那些回不去的》、《半空的花》、《龟岩》等与以往风格不同的作品,虽不能说十全十美,但也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可贵的是:有些作者原来“日式风格”漫画画得就很好,这是他们的转型之作。这种艺术上的创新突破意识,远大于作品本身取得的成绩。

当前的“新漫画”已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主要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但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同质化”,这个读者群很难再有明显扩大。这些读者群是动态平衡的――高中刚毕业的学生会逐渐离开这个群体,而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学生又成为新一代读者。其实,喜爱漫画(包括故事漫画)的读者群体很大,进入初中前的儿童要有他们喜欢的漫画,离开高中后的大学生、青年、成年人也愿意看自己喜爱的漫画,当年《连环画报》、《讽刺与幽默》等刊物动辄几十万本的发行量就是证明。往大了说,漫画应该有“终身读者”,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漫画。除了现在的长篇故事漫画,还应有单幅、四格、多格、插画、绘本、儿童画本……等多种形式的漫画。也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更多读者的需要,才能持续发展。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新漫画”虽有不足,但能有今天的市场和读者群是来之不易的,是很多人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付出过代价的。本文在此提出一些看法,也是为了引起各方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对“新漫画”创作有所帮助,促使“新漫画”发展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