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为探讨小学生学校适应和学习倦怠的关系,随机抽取山东省枣庄市两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共3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小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女生的人际适应显著好于男生,男女生在学校适应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五年级学生学校适应显著好于六年级,四五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四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四六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存在非常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学校适应能够显著预测学习倦怠。建议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从而改善其学习倦怠。
一.问题提出
关于学校适应,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多数研究者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1-5]。其中,刘万伦(2004)认为学校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4]。杨丽娴,莲蓉(2007)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提出学习倦怠的定义: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6]。
目前,关于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初中生人际关系上,李锦堂等人(2015)研究了初中生同伴交往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同伴交往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相关,且同伴交往困扰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习倦怠[7];翟成蹊等人(2007)考察了初三学生师生关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表明,初三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不良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8]。这表明,人际适应是影响初中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研究群体中,李仲平等人(2013)以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大一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其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大一学生适应性有利于改善学习倦怠。朱茹华扩大了研究范围,考察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校适应、积极人格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得到了与李仲平等人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大学生学校适应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9]。
学校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学校适应和学习倦怠一直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重要成长课题。目前,尚无关于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因此,研究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对于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来改善其学习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枣庄市两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为99.7%。其中,男生198人,女生191人,四年级133人,五年级144人,六年级102人。
2.研究工具
(1)小学生学校适应量表
采用张大均编制的青少年调查表里的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三个分量表,共13道题目,采用4点计分[10]。学校态度采用李文道、邹泓等人修订的Ladd编制的《学校态度》问卷,包含学校回避和学校喜欢两个维度(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共13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11]。在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6-0.818,表明各分量表信效度较好。
(2)小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采用吴艳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包括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共16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12]。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5-0.755,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结果
1.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学习倦怠特点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小学生学校适应、学习倦怠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高年级小学生在人际适应得分上,女生要显著好于男生,但在学校适应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女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显著低于男生。由表2可知,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学习倦怠得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LSD检验)结果表明,四五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四五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四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四六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高年级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
3.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
在表3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学校适应下的四个因子(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学校态度)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和学校态度均进入回归方程,四个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38.4%。
四.讨论
1.高年小学生学校适应、学习倦怠特点
(1)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见表1),高年级小学生除了在人际适应上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在学校适应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13]。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男女的性别角色要求是不同的,男生需要变得独立、自主,一定程度上的行为叛逆也是许可的,而女生则要求表现得乖巧、温驯。相比于男生,女生会尽力避免发生冲突,会更容易获得接纳和认同,所以女生的人际适应要显著好于男生。
而高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见表1),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有研究表明,男生中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比例(62.1%)远远超出女生(19.4%),这表明男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方面的问题[14]。究其原因,在小学高年级时,男女生的学习心理是明显不同的,女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更为积极认真,情绪状态平稳,学习规律,师生关系也相对较好;而男生在学习心理发展上比女生稍慢,表现得好动贪玩,学习投入不够,难以在学业上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又加上升学压力,久而久之,势必开始厌倦学习,出现学习倦怠问题。
(2)年级差异
对年级主效应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四五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强于六年级,四五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四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开始步入高年级,年龄的增长使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心理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相比而言,五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比四年级要强。但四五年级学生(9、10岁)同时处于他控(父母外在控制)向自控(行为自我控制)的过渡阶段,极力摆脱父母控制的同时,自身控制水平又很低[15],再加上面临“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在这种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升入六年级时,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则会显著下降。
四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四六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步入四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高年级,学习的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同时教师要求变得更为严格。刚开始,学生对课业要求难以适应,也很难达到教师的高标准、高要求,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但经过学习能力的增强,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到五年级时开始能够适应这种学业生活,学习倦怠水平下降。在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看来,六年级是“小升初”的“关键期”。在升学制度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教师片面关心学生学业成绩,老师给学生搞题海战术,家长给孩子安排各种课外补习班,使得孩子身心俱疲,丧失学习兴趣,厌学逃学,害怕学习。因而,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四五年级。
2.高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和学习倦怠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学校态度和人际适应均能显著预测学习倦怠,共同解释38.4%的变异量。小学生在学校的只要任务是学习,而高年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多方面的压力(教师的严格要求、父母的期待、升学的压力),容易产生学习焦虑,从而导致学业倦怠。学校与家里不同,学校有学校规章和班级纪律,儿童需要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安排。如果在校期间,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势必难以安心学习,出现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对学校、对上学表现出消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学校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对同学时常抱有怀疑的态度,时常顶撞老师,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与同学闹矛盾。我们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下,学生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老师的赞赏。
五.建议和对策
1.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有效教学
为了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焕发课堂活力,学校管理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无论是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安排上,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考核上,都应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观念。多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班级管理上,采用民主式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对学生管理专制,亦或者放任其自流。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要充分表现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尤其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健康,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学校、对上学保持积极的态度。
2.变革教师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多元的教学方法(设置悬念、情景交融、奇闻激趣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时,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欲望,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奖励”,引导学生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对于不同学类型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在学生评价上,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回答问题、讨论、作业等),采用鼓励式教学法,避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学习倦怠问题。
3.创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关心鼓励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成长,对于确实存在人际适应问题的学生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原因,及时提供帮助。当师生之间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人际关系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自然增强。在同伴关系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和合作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帮助他们相互之间建立友谊。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获得良好的学校人际适应,避免因人际适应不良而产生学习倦怠。
总之,为了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学习倦怠问题,学校和教师应从学校适应的多角度去思考对策,形成合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和人际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自信地成长。
参考文献
[1]Birch, S H, Ladd, G W.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 61-79.
[2]Ladd, G W,Herald-Brown,S L,Andrews,R K.The child behavior scale(CBS) revisited:a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CBS subscales with children, preadolescents, and adolescent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9,21(3): 325.
[3]杨雪梅.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J].四川心理科学, 2002,(2):20-24.
[4]⑼蚵祝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7-90.
[5]陈君.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7-90.
[6]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6):1409-1412.
[7]李锦堂,李洪娟.泉州市初中生同伴交往与学习倦怠关系[J].心理科学,2015,36(12):1879-1881.
[8]翟成蹊,陈舒音.初三学生师生关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9):713.
[9]李仲平,张海霞,张霞.大一学生学习倦怠与学校适应不良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3,21(9):1418-1419.
[10]张大均,苏志强,张霞.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89-95.
[11]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73-80.
[12]吴艳,戴晓阳,温忠麟,崔汉卿.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0,18(2):152-154.
[13]刘文雯.小学生家庭、班级环境和学校适应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4]刑强,陈丹丹.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J]. 教育导刊,2010,(9):25-29.
[15]丁海燕,罗艳珠.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其制约因素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1):19-22.
(作者介绍:赵浩,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学习心理;宋天娇,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小学生学习自控,中小学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