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人文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人文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画的体验方式是一种天、地、人的谐调过程,它有着向内探求的奥妙。如同一个自愿在瀚海行走的人是坚信绿洲的存在,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都将成为体验绿洲的前提,而生命体验的境界是从人生坎坷的旅途中来获得的。

先瑞就是一个执著于在艺术境界中行走的山水赤子。走近先瑞的画,处处闪烁着人本心性中恬静、淡远的意味。他虽然把山水中许多常见物象舍去了,却又给人们还原了人本心灵那淳朴的空间。漫步在先瑞的山水境界中,体味着寂静的自然,看着眼前巨大的山壁,却可聆听一泓清澈的泉声,临于万丛密林,又可仰望一缕白云的飘逸。诗境意象不断地在山水空间内回响,这里凸显了先瑞追求老庄之道的印迹。

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的体验来印证心性的所在。从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庄子的齐物论,我们在王维、陶渊明的诗里体味到他们对人生、人文之追求和以身体力行的生存方式来探究人生的努力和生存的智慧。

先瑞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命之源来体验大自然中的生命精神,从中探寻当代人文价值和思考的意义。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于每一个中国画家都是立身之本,它不仅构成了对中国画的文化体验之源,也证明了笔墨是与心性相融相通的。在先瑞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一种崇尚自然的天性,如青云般的笔墨铺在山冈上,如心灵的闪光在日常的自然中流淌。如果说这是先瑞的生活阅历,不如说是他所理解的自然境界,在他自己的理想里保持着一颗向自然回归的心性。自然的心性是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遇。由此我想到了陶氏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远”字,境界顿生,这也是先人的一种“逍遥”,天地与诗并生是“远”之交融,万物与我一体是“远”之生象,“远”成为前人对自然静修的观照方式。这既是自然的深度,也是人之心性中的生活之源。先瑞的笔墨世界以笔求远,以墨蕴远。他以水与墨、笔与法追寻山水精神中的寄远之境,不着一色,揭示了由远生境的一种审美情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他的诗录中谈到,陶氏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等句意味着你终于在世界找到了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一个“归宿”。先瑞的山水以远显境,以墨印境,其立足点向传统文化的人文境界回归,笔墨浓郁苍润,却蕴涵着淡远之真意。我想以浓见淡正是先瑞理悟传统阴阳变化之道,而印证出古人论篆、隶,所言“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所以先瑞的笔墨之法出之必胜之境。

笔墨所到处,均为境界动。先瑞的笔墨境界不为草木所顺从。在先瑞画法中,山即是草木,草木又为山而生的文化理念出自儒道的智慧,而生长于先人、前辈、导师的人文境界中。先瑞以赤子之诚,修养身性,体悟化境之道,以仁德透彻襟怀来往于静穆、舒放的文化语境。看他的山水完全依靠静心来体味硕大的山水之性,笔墨语言顺其心境而生,画品以此显现的庄重、高远实为人品所在。古人谓有笔墨之道乃为人品之道,立品才有笔墨方位。先瑞诚实,话语憨厚,善心为人,画意沉稳,人若其画。其山体轮廓笔法坚实厚重,草木石林皴法有轻重向背,墨法圆润,颇多依自然而伸展的山冈构图。追寻浑然一体的笔墨语境,带着万物与我为一的智慧,是先瑞山水传承的文化精神与变法悟道的人文取向。

先瑞正经历着静观取道的过程,他笔下的山若母体,水似乳汁,这种主题情怀的山水托出了先瑞的儒家文化理念,而“中庸之为德”的思想在他的山水文化结构里已经生长起来。崇尚古朴的自然质性是因自己的文化方位而先为之动,再引他人兴发感动,是古典诗结构的“兴”意在先。为此先瑞从写生过程中来体验“兴”之意象的触物旁通的思辨方式,在与生命气息的接触中体味传统写意的妙境,妙在体悟笔墨的不似之似中来深化意象山水的喻示。同时先瑞也正是在写生中体味到了笔墨意象的表达方式。在笔墨的干湿、浓淡,点、线、面的形式结构中生发出文化的智慧和修养,是笔墨向自然取道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里先瑞所形成的山水结构、山水语境恰是与绘画理念相融,这一方山水原是一方修养、一方境界。愿先瑞的山水是一方明镜,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责编雪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