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比经外侧裂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比经外侧裂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定量比较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清除基底节血肿临床疗效。方法 系统的检索与题目相关的原始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再将数据录入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量共计659例,其中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组329例,经颞叶皮质入路组330例。Meta分析发现经外侧裂入路比经颞叶皮质入路的血肿清除率高(OR=2.361,95%CI:1.443~3.861);术后恢复效果好(OR=2.248,95%CI:1.598~3.160);其中术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和血肿量在28~70 ml的患者,外侧裂入路在术后恢复方面的优势比分别为(OR=2.063,95%CI:1.429~2.980)和(OR=2.068,95%CI:1.319~3.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比颞叶皮质入路在基底节区血肿清除率及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外侧裂岛叶入路;颞叶皮质入路;显微手术;Meta分析

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常见部位是基底节区,而基底节区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何有效的清除血肿和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在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时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尚未形成一致的标准。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定量比较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行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希望能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1 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 本研究以MOOSE声明清单为参照。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的以自由词和主题词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i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英文数据库的检索词分别为Cerebral hemorrhage in basal ganglia、Lateral fissure、Temporal lobe cortex approach、Microsurgery;中文数据库的检索词分别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外侧裂岛叶入路、颞叶皮质人路、显微手术。文献来自2015年4月20日(最新一次文献检索)以前,包括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献,对数据不全或只有摘要的文献,联系作者获取全文数据资料。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选的病例在术前影像学检查时均诊断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在显微镜下接受血肿清除术;②将接受经外侧裂入路行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定为外侧裂组,接受经颞叶皮质入路行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定为颞叶皮质组;③文献中观察的结局指标至少包括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④纳入研究的设计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⑤纳入研究是与题目相关的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排除标准:①基底节区出血已破入脑室者、或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②出血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破裂、脑肿瘤内出血、脑外伤;③利用完全或部分相同的病例资料重复发表的文献。

1.3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资料提取: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地依照预设的数据提取表格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本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u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NOS),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的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有分歧的地方经过商量或咨询第三方意见后决定。

1.4数据分析 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Q统计量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是否进行亚组分析和选择相关效应模型。首先计算外侧裂组比颞叶皮质组在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恢复方面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再分别评价术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和血肿量在28~70 ml的患者,选择外侧裂入路在术后恢复方面的优势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最后采用Egger法进行发表偏移检验。

2 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到文献共232篇(中文211篇,英文21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剩余14篇,仔细阅读全文后去除高偏移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4篇、重复发表文献1篇、出血破入脑室的文献1篇、重要数据缺失文献1篇。最后纳入7篇文献[1-7],总病例数量为659例,其中外侧裂组329例,颞叶皮质组330例。从7篇文献中提取的数据及NOS质量评分,见表1、表2。

2.2血肿清除率 对提取到血肿清除率>90%的3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2.71 (d.f. = 2)P=0.258,I2=26.2%,提示无明显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外侧裂组对颞叶皮质组的OR值为2.361(95%CI:1.443~3.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图1 3篇文献中血清消除率大于90%的患者的Meta分析森林图

2.3术后恢复情况 对7篇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7.65(d.f.=6)P=0.265,I2=21.6%,未见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外侧裂组对颞叶皮质组的OR值为2.248(95%CI:1.598~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图2 7篇文献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森林图

2.4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6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6.15(d.f.=5)P=0.292,I2=18.7%,未见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外侧裂组对颞叶皮质组的OR值为2.063(95%CI:1.429~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

图3 6篇文献中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森林图

2.5血肿量在28~70 ml范围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对4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4.35(d.f.=3)P=0.226,I2=31.1%,未见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外侧裂入路组对颞叶皮质入路组的OR值为2.068(95%CI:1.319-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图4 血肿量在28~70 ml范围的4篇文献中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森林图

2.6用Egger法进行发表偏移检验,结果P=0.684,提示无明显发表偏移。

3 讨论

首先在血肿清除率方面,笔者发现各纳入研究对血肿清除率满意程度的分级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仅能从3篇文献中提取到血肿清除率>90%的病例数据。外侧裂岛叶入路比颞叶皮质入路在血肿清除率方面有明显优势。经外侧裂入路可以有效的清除基底节区血肿,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

术后的恢复情况评价方面,因为各纳入研究间采用了不同的术后恢复情况的判断方法,包括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和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分,为了充分的利用数据,因此把ADL1-3级和GOS4-5分统一归为恢复良好。与颞叶皮质入路组相比,外侧裂岛叶入路组比颞叶皮质入路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有明显优势。亚组分析时发现,在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中,外侧裂岛叶入路组比颞叶皮质入路组患者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面有明显优势。亚组分析时还发现,当患者的基底节区血肿量在28~70 ml范围时,外侧裂岛叶入路组比颞叶皮质入路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面有明显优势。

总之,通过Meta分析方法发现: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比较,经外侧裂入路组在血肿清除率及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还提示后续相关研究在评价血肿清除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时需要参考统一的标准,以利于后续荟萃分析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福源,贺昭忠.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127-8.

[2]王昆鹏,张建党,张晓亚,等.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部皮质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5):52-53.

[3]Wang X, Liang H, Xu M, Shen G, Xu L. Comparison between transsylvian-transinsular and transcortical-transtemporal approach for evacua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J].Acta Cir Bras, 2013,28(2):112-118.

[4]翟安林,袁淼,苟志勇,等.显微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10):1544-6.

[5]关良,于本帅,荆一鹏,等.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25):90-91.

[6]杨地,戴黎萌,罗伟坚,等.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1):75-78.

[7]周新管.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2014.编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