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为研究潘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消化性溃疡病90例患者,随机编组,两组患者都服阿莫西林+甲硝唑,这个作为前提。1组45例另服潘托拉唑,2组45例另服奥美拉唑,观测两组疗效和服药后反应。其中1组45例患者总有效率95.55%(43/45),2组为77.78%(43/45),1组与2组比,前者高于后者,P0.05,不存在统计意义。结果表明,临床治疗医生用潘托拉唑给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患进行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并且具被相当高的安全性,所以得到推广。

关键词: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工作任务的繁重,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及过分追求口感而忽略营养等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胃肠道健康,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高居不下[1]。消化性溃疡包含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病变两类症状,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失调而引起,具有季节性、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有可能导致穿孔、癌变、消化道出血等多种严重后果[2]。研究分析发现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失调的原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另外也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医治时,多数是使用潘托拉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甲硝唑等药物,来杀灭幽门螺杆菌。但是,这类药物品种多,作用机理和疗效异同,要临床医生不停地进行研究,发现最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我院以潘托拉唑给45例患者治疗,并奥美拉唑的疗效进行对比。现将治疗的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试验的90例患者,是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男42例,女48例,年龄14~85岁,平均(25.±14.4)岁,病程0.5年~7年,平均3.9年。入院时,有反酸、上腹疼痛、嗳气等病状,通过胃镜检查和临床医生诊断,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溃疡个数

1.2方法 1组:潘托拉唑(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40mg/片,1片/次,1次/d,在早餐前空腹口服;阿莫西林(海南海力制药有限公司):1.0g/次,2次/d;甲硝唑(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4g/次,2次/d。

2组:奥美拉唑(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20mg/次,2次/d;甲硝唑和阿莫西林两药物服用与剂量与1组全部一样。服药30d之后,经复查,检测病患的自觉病症治疗情况和不适反应,用胃镜进行检查,计算全体效率和不适反应率,实施两组数据对比。

1.3疗效判断痊愈 经胃镜检测,溃疡面完全不见或者痊愈,存在愈合瘢痕,炎症反应完全消失。显效:溃疡面痊愈,原来溃疡地方有愈合瘢痕出现,炎症反应仍然存在。好转:溃疡面半径显著减小,减小率>50%,一部分炎症反应仍然存在。无效:溃疡面没有改变,或有所减小,而减小率

1.4统计方案 此次分析选用统计软件是SPSS17.0,用χ2法计算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两组患者服药30d后,接受复查检测和疗效测评,疗效如下表1所示,1组和2组对比总有效率,1组比2组高,且P0.05,没有统计意义。

3 结论

将潘托拉唑当作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第三代,最新研发产品),用作于消化性溃疡病症等相似疾病的临床医用治疗,和奥美拉唑等药物有相同的对方,能够利用驱动细胞内 、小管内 ,作用于胃酸、胃蛋白酶两者的分泌活动并对其进行抑制作用,令胃蛋白酶、胃酸两者分泌转变成正常水平,从而达到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的[3]。我院选用潘托拉唑对45例患者进行治疗,总体有效率能够达到95.55%,疗效的确相当高。根据临床检测研究数据表明,治疗医生选择潘托拉唑作为消化性溃疡病症的病患进行治疗,服药安全度相对十分高,服药后仅仅出现头晕、皮肤瘙痒、皮疹等较轻微不适反应,不会造成十分严重损害[4]。我院采用潘托拉唑给45例患者进行治疗时,不适反应总发生率为4.44%,全部是较轻微头晕,且自行缓解,给临床报道结果提供了数据证据[5]。

根据以上所说,临床治疗医生在对消化性溃疡病症进行治疗时,选用潘托拉唑当作主要药物可以有效保证病患服药疗效,避免使患者遭受到不良损害,应当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莹莹.观察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100例的疗效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13,07:1273-1274.

[2]张军.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评价[J].求医问药,2012,07:811.

[3]刘德卫.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1:205.

[4]热汗古丽・米吉提.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性溃疡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24:27.

[5]申鸿俊.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08:145-146.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