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议“汉伐宛”战争之始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议“汉伐宛”战争之始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伐宛”战争是汉武帝时期因善马和汉使引发的西汉讨伐大宛国的战争。透过对该战争背景、经过及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汉与以大宛国为代表的西北外国之间关系的认识;“汉伐宛”战争的胜利将推动西汉与以大宛国为代表的西北外国之间新的交流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汉伐宛”战争;汉使;善马;大宛;西汉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8-02

文章所说的“汉伐宛”战争是指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发动的讨伐大宛国的战争。

一、“汉伐宛”战争缘由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到乌孙、大宛、康居等西北外国交流的汉使愈来愈多;同样,到汉交流的西北外国使也渐渐多了起来。通过双方的接触,西北外国认识到西汉王朝疆域的广大,物产的富饶。尽管西北诸外国知道西汉王朝的强大,但在待汉使与待匈奴使方面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匈奴使只要凭着单于的亲笔信,在西北诸外国往来便可享有“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的待遇;而汉使在西北诸外国则“非出(敝巾)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这主要是因为乌孙、大宛、康居、安息等西北诸外国靠近强大的匈奴,自身安全时刻受到匈奴的威胁,对匈奴使自然不敢怠慢;而西汉王朝尽管强大,但西北诸外国普遍认为他们离西汉统治中心非常远,汉兵很难到达,即使得罪汉使也不必担心西汉会发兵来攻打他们。基于此,汉使在西北诸外国的地位较低,得不到相应的礼遇。

汉武帝时期,汉使向皇帝进言,说“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藏匿不肯给汉使”。汉武帝喜好大宛善马,派壮士卓令等持千金及金马到大宛国去请宛王换贰师城的善马。宛国君臣认为:西汉和大宛相隔很远,汉又在盐水地吃过多次败仗,汉兵若出汉境往北走会遇到胡寇,往南走则又乏水草;从西汉到大宛往来途中又往往极少城邑,食物常缺乏;汉使数百人一批的来,因途中常缺乏食物,死者过半,又怎能致大军乎?如此,西汉则奈何不了大宛国;况且贰师城的善马是宛国的宝马,不能轻易给西汉。因此,大宛不肯将贰师城善马给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国贵人怒日:“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并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西汉皇帝得知后大怒,派兵攻打大宛国,此即为“汉伐宛”战争。

二、“汉伐宛”战争经过

(一)第一次“汉伐宛”战争

西汉皇帝即汉武帝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目的是教训宛国君臣,挽回自己的颜面,让西北诸外国不敢小看西汉王朝,最主要的是要换取贰师城的善马。此支伐宛大军中,赵始成为军正,故浩侯王恢使导军,李哆为校尉,制军事。此年为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伐宛汉军往西过了盐水后,沿途小国惊恐,纷纷坚城把守,不肯给食汉军。汉军便攻打坚城而守的小国,攻下一城便能补充下给养,几天都攻不下的便离去。就这样,等到汉军来到了郁成,到达者只剩下不过数千的汉军士了,且都饥饿疲劳。在此种境况下,汉军攻打郁成,被郁成打败,死伤甚众。于是,汉军将领便商议认为汉军连郁成都拿不下,何况要到它的王都宛城且攻打它呢?领军而回,往来两年,被汉武帝阻在敦煌。

该次“汉伐宛”战争未能取得大宛国的贰师善马,也未能到达宛国王都,可谓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是西汉君臣事前认识不足,对大宛国及沿途情况了解不够,以致在人员、物资等方面准备不足,导致其失败。

(二)第二次“汉伐宛”战争

吸取第一次“汉伐宛”战争失败的教训后,西汉皇帝即汉武帝没有气馁,态度坚决,仍专意攻宛。因为他认为“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0。的确,汉武帝所说不无道理。西汉连宛小国都攻不下,西北外国如乌孙、仑头、康居等更会看不起西汉,那汉使要往来于这些西北外国间,则会处处受到刁难,可谓是寸步难行;如此,则对外交流往来将可能陷入中断,宛国的善马也终将来不了西汉。于是,第二次“汉伐宛”战争在第一次“汉伐宛”战争失败不久后便发动了。

第二次“汉伐宛”战争可谓是在人员、物资、敌情等方面做足了准备。西汉统治者态度坚决,专意诛宛,对“汉伐宛”战争给予了足够重视与大力支持,“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舆。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齑粗,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于是乃造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遍,及载精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据此看来,此次“汉伐宛”战争阵容强大,充分显示了庞大的西汉王朝的强盛与威严,这对西北诸弱小外国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慑!与前次“汉伐宛”战争沿途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汉军不同的是,此次伐宛汉军出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足见汉军气势之盛。汉军到达仑头,仑头不降,汉军用数日时间便将其攻下,并屠之。之后,汉军到达宛城,到达的汉兵此时仍有三万人。汉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不攻郁成而先到宛国都城即宛城,决其水源,令宛城忧困,汉军将宛城围攻四十余天,坏其外城,虏获宛贵人勇将煎靡,令宛大恐,逃入中城。宛贵人在此种境遇下,经过商议,认为汉军攻宛是因为宛王毋寡藏匿善马,杀汉使而致;如今杀掉宛王毋寡并交出善马,汉军对宛城的围困应该会解除;到时若汉军还不撤围,再力战而死也不晚。于是,宛贵人杀掉宛王毋寡,派人与汉军约和,答应尽出善马,任汉军择取,并给汉军食;若汉军不答应,宛军便会将善马杀尽,与康居内外夹击汉军。当时,援救宛国的康居国在附近观望,看到汉兵势正盛,不敢前进。汉军将领经过商议认为:宛城内新得知穿井的秦人,粮草又尚多;汉军伐宛目的也就是诛首恶毋寡,如今毋寡头颅已至,若这样还不撤军的话,宛军便会坚守,康居国军也会等到汉军疲劳时来攻打汉军,救宛国,到时汉军定遭失败。于是,汉军答应宛贵人的约和。宛国如约出善马,给食于汉军;汉军择取数千余匹善马,并立待汉使友善的宛贵人昧蔡为宛王,与其盟誓而后撤汉兵。

起初,伐宛汉军从敦煌出发,担心沿途小国不能给食,大军便分为数支军队好减轻军粮负担,从南北道出发。其中校尉王申生、鸿胪壶充国等千余人组成的汉军,单独去了郁成。郁成坚城而守,不肯给食汉军。而王申生所带的这千余汉军离汉大军相隔二百里。王申生有点自负轻敌,责备郁成。郁成不出食,窥见申生军少,派三千人攻汉军,结果王申生被杀,千余人的汉军败亡,只有数人脱逃向攻宛城的汉大军报告。汉军主将派搜栗都尉上官桀率军前往,将郁成攻破。郁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便追至康居。康居国听闻汉大军已攻破宛城,不敢与汉军做对,便将郁成王交付上官桀。郁成王最终被杀。至此,第二次“汉伐宛”战争可谓是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三、“汉伐宛”战争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汉伐宛”战争最终诛杀了宛王毋寡,换回了大宛的善马,它的胜利使西汉王朝挽回了西汉作为大国、强国应有的尊严,大大提高了西汉在西北诸小国中的地位;汉使在西北诸小国中的待遇也必将随之上升,这将大大有利于汉使与西北外国使的交流往来。

对于大宛等西北诸小国来说,“汉伐宛”战争使得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汉王朝,摒弃过去那种路遥、乏食,“安能致大军”的思想,不敢再像以前一样轻易攻杀汉使;“汉伐宛”战争也表明,只要西汉王朝决心攻打大宛等西北诸小国,即使路再远,它举全国之力也定能做到!这样,大宛等西北诸小国在对待汉使问题上便要慎重,不能再如以前一样“苦汉使”、“杀汉使”,否则便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次“汉伐宛”战争令大宛等西北诸外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西汉王朝不但物产富饶,而且实力强大,这必将吸引众多的大宛等西北外国人到汉交流往来。

(二)消极影响

对西汉王朝来说,“汉伐宛”战争从汉军出发到归来历时数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消耗了西汉国力,也可以说是劳民伤财。汉军伐宛过程中,沿途攻打不肯给食汉军的诸小国城邑,屠仑头,犯下了不少罪行,也加重了沿途人民的负担,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也给当地人民多少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

总之,“汉伐宛”战争取得胜利,其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它让大宛等西北诸小国重新审视西汉王朝,不再敢轻视汉使,这将大大有利于西汉与西北外国的交流往来。其积极影响还是大于其消极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