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出浮华,“蛋”出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出浮华,“蛋”出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捏鸡蛋”的启示

【案例】捏鸡蛋

《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技小品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向自然界学习的收获。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其中第5自然段介绍了鸡蛋的“薄壳设计”。课前我让几位学生带了生鸡蛋,介绍到“薄壳结构”时,很多学生不相信自己竟然斗不过一只小小的鸡蛋,于是,开始了一场“捏鸡蛋”大赛。学生一双双高高举起、跃跃欲试的小手,一张张因“斗鸡蛋”而通红的小脸,捏完鸡蛋后又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成了很好的写作素材。第二天的学生日记本,让我收获了满满的信心、满满的感动。

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他的力量在班上算大的了,老师让他试了一下,只见他十分吃劲的捏着,脸红得发紫。同学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希望他能“创造奇迹”――把鸡蛋捏碎,但结果却令我们失望了。我压根儿就不信,老师终于叫到了我,我用力的捏呀捏,无论怎么捏它都不破。我还真就不信邪,仔细研究了一番,找到一个最佳点,放在胸口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但它还是毫无损伤。这怎么可能是鸡蛋?分明就是典型的“石头”,会不会是老师拿石头来忽悠我们的?

【思考】动手操作――写作总在体验后

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只能有50%,加上动手活动,则能达到90%。在这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完鸡蛋后,又让他们来捏鸡蛋。孩子们一个个使出全身的招数,最后都无奈地对小鸡蛋“甘拜下风”。有了动手操作的经历,有了切身的体验,学生当然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了。

为了炼就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能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写作价值的东西,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日积月累,定有收获。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多进行思考,随着认识和体验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写作时,源头活水充盈,文章自然就厚实了。生活积累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从实际生活、不同情境、广泛阅读中去写作,就能更好地品味人生,陶冶情操,这正是专家倡导的“体验式作文”的真谛所在。

“转鸡蛋”的快乐

【案例】转鸡蛋

一次早饭时,我习惯地把桌上的一只鸡蛋敲开,看到蛋液从里面流出,又给了我启发:让学生动手操作――找找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方法。我将一生一熟两只鸡蛋带到了语文课堂,当我神秘地出示了这一“谜题”后,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滚,有的说摇,有的说干脆敲开。

同学们的议论之后,我讲起了《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赛“隔板猜物”,羊力大仙有双“透视眼”,能隔着木板看到箱子里的东西。我问学生:羊力大仙的这种本领你有吗?能不能隔着蛋壳看到里面的蛋清,辨出鸡蛋的生熟?学生都睁大了眼睛。我神秘地把两只鸡蛋放在讲桌上,两手分别捏着一只鸡蛋上部,一拧,鸡蛋便旋转起来,用手一按,再将手抬起……然后我宣布“已经看出鸡蛋的生熟了”,接着让学生说说所见所想。

生1:今天,吴老师说自己能看出鸡蛋的生熟,她取出两只鸡蛋,放在桌子上,然后双手分别抓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拨,鸡蛋转了起来。突然,吴老师用手往鸡蛋上一按,又将手拿开……我发现,一只鸡蛋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另一只转了几下才停。吴老师举起其中的一只鸡蛋告诉大家:“这只是生的。”打开一看,果然没错。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呢?我百思不解。

生2:“两手分别抓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拨”表达不准确。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呢?

生2:吴老师双手分别捏着两只鸡蛋的上部,用力一拧,鸡蛋便飞快地旋转起来……

师:你为什么用“捏”和“拧”这两个词呢?

生2:因为老师是用手指把鸡蛋夹住,所以用“捏”,而不是“抓在手中”,也没有用手指去拨动鸡蛋,而是像拧螺丝一样把鸡蛋拧转的……

生3:今天的语文课上,吴老师又是“新招迭出”,竟然给我们表演起“透视鸡蛋”的拿手好戏,我们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仔细观看。只见吴老师拿来两只鸡蛋放在讲桌上,然后双手分别捏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拧,鸡蛋便在桌上旋转起来,就像两个小陀螺。突然,他将两手同时在旋转的鸡蛋上一按,又迅速抬起手来。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只鸡蛋顿时停止了转动,另一只转了几圈才慢慢停下来。我正奇怪呢,老师举起了那只后停止转动的鸡蛋,自信地说:“这只是熟的,另一只是生的。”磕破一看,果然如此!同学们惊讶不已,议论纷纷。(掌声响起)

紧接着,我揭开谜底,深化体验:谁知道我怎样分辨出生熟鸡蛋的呢?在学生的猜测中,我出示视频提示:生鸡蛋转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惯性,惯性,就是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的现象,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比如我们乘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车突然停下,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生鸡蛋内部是液体,与外壳没有完全粘住,因此,不容易转。用手一按,外壳停了,里面的液体仍在转动,所以一抬手,鸡蛋又转动起来;熟鸡蛋内部是固体,和外壳粘在一起,所以容易转,用手一按就停了。

【思考】动手操作――真理总在实践中

动手实践是对学习的效果形成影响并产生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会深化自己的知识,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书本知识,它更需要实践,亲身体验后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深刻。喜欢动手、乐于实践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家洛克强调:儿童学习有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让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在验证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作文缺乏素材,作文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指导缺少“抓手”,主导作用不够。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作文前缺少细心的观察与亲身的实践。教师要因势利导,即时生成,调整教学环节,才能更符合学生发现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兴趣。

“炒鸡蛋”的反思

【案例】炒鸡蛋

尝到了鸡蛋带来的乐趣,我继续在鸡蛋上做文章,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炒鸡蛋,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我看来,农村的孩子炒几只鸡蛋应该是“小菜一碟”,可是,我在学生的作文中感受到他们炒鸡蛋时的探索、快乐,更感受到他们在炒鸡蛋过程中升华了的情感。

作文片断:我把鸡蛋一一打进碗里以后,又切了一些香葱,撒上一些盐末,在妈妈的帮助下用筷子把鸡蛋打好。妈妈帮我把炒菜锅放到火上,倒进色拉油。只一小会,油锅就冒烟了。妈妈说:“快!把鸡蛋倒进去。”我紧张得头上出了一些汗,手忙脚乱地把鸡蛋倒进热锅里。“哧啦……”一声,吓得我往后一退,手里的锅铲也掉了。妈妈一边给我洗锅铲,一边说:“不要慌张。”我又站回到锅旁。只见鸡蛋的四周鼓起了一层乳白色的小泡泡,不住地向上冒热气,一会儿,蛋液凝成了团团。妈妈说:“快炒呀。”我赶忙用锅铲把鸡蛋翻了翻,可惜晚了,鸡蛋已经糊了。平时,我吃惯了妈妈炒的鸡蛋,安然地享受着妈妈一天天付出的辛劳,真惭愧!

【反思】动手操作――情感总在体验时

体验性作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体验,把作文写作当作与人交流与表达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作文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体验性作文教学的“体验”不能始于或终于一节作文课,写作的热望也不能总是靠外在的力量一次次地激起,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的自觉,把写作当成表达丰富生活体验的需要,写作的过程应当生活化、体验化、自觉化。

在“炒鸡蛋”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作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悟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切身的体验升华了对父母的情感。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浸润于现实的生活,在动手中探索,在体验中成长,必然能够走出一片精彩

(吴欣,金坛市水北小学,2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