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配合饮食调理治疗消渴症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配合饮食调理治疗消渴症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饮食调理治疗消渴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月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消渴症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分别给予消渴汤和消渴汤联合饮食调理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中药;饮食调理;消渴症;疗效

中医消渴症西医称为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异常疾病,以终身性为主要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甜、多尿、多食、多饮,同时伴有形体消瘦、疲乏等症[1]。西医治疗主要以注射或口服胰岛素为主,中医根据消渴症的辩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本研究我院2013年月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消渴症患者34例给予消渴汤联合饮食调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3年月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消渴症68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年龄18~65岁;符合《WHO 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消渴症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热重、肝气郁结、胸闷心悸、脾虚湿滞、多梦失眠;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其他症侯者;精神异常或不能正常表达自己主述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0.25±3.06)岁。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14±3.2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临床经验自制消渴汤治疗,临床处方为:生地黄、葛根、黄芪各30g,天花粉20g,山药、知母、山萸肉、桃仁、佛手各10g,丹参15g。热重加生石膏30g;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各10g;胸闷心悸及舌头紫暗加川芎、人参各10g;脾虚湿滞及腹满便溏除生地黄、天花粉加陈皮5g;多梦及失眠加女贞子、灵芝各15g。1剂/d,水煎150mL,早晚口服。观察组同时给予饮食调理,结合患者性别、饮食行为、血糖、体重、年龄以及身高等指标规划饮食方案,饮食限制糖分、盐分摄取,戒烟戒酒,食物以高维生素C、低油、低脂、高钾以及高钙为主,食富含矿物质果蔬,同时加强身体锻炼。

1.3 评价标准

疗程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消渴症症状显著改善,空腹血糖值≤7.1mmol/L,餐后2h血糖值≤8.2mmol/L,24h尿痛定量值≤9.9g;或血糖及24h尿痛定量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下降≥79%。有效:消渴症症状有所改善,空腹血糖值≤8.2mmol/L,餐后2h血糖≤9.9mmol/L,24h时尿痛定量值≤24.9g;或血糖以及24小时尿痛定量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下≥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11.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以P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差异有显著性(P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其中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便秘,给予相应处理后,未影响整个治疗疗程;而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消渴症(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程长,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中。传统中医认为,消渴症主要发病机制为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外感六邪而致,因而在中医辩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饮食调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且临床调查显示[4],消渴症患者对于饮食结构、饮食搭配等了解较少,往往因饮食不当而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加重患者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患者2个月的饮食调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中医配合饮食调理可显著提高消渴症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安红霞,樊宝凤,杨素芹.中医理论健康教育护理对消渴病的效果[J].华西医学,2010,2(3):111-112.

[2] 胡丹丹,陈春华,谭鄂,等.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153-154.

[3] 张松.消渴汤联合饮食调理治疗消渴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9):16-17.

[4] 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等.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2(03):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