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电影《心之归属》的主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电影《心之归属》的主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电影《心之归属》是法国电影导演阿仑•雷乃拍摄的一部反映现实社会孤独与分离主题的电影。本文从6个主要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电影的叙事视角和颜色的隐喻为切入点,剖析人物的内心孤独和分离的主题,启发观众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并针对影片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探寻人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使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质变和飞跃。

[关键词] 孤独;分离;叙事视角;隐喻

电影《心之归属》改编自阿伦•艾克鹏的剧作,2006年由法国导演阿仑•雷乃拍摄而成,对白为法语。影片以舒缓的节奏叙述了6个孤独、忧伤、焦虑、悲痛、绝望的电影人物。孤独蛀蚀着他/她们的心灵,消耗着他/她们的激情,而分离的痛苦又将他/她们掷于无限的悲伤和绝望之中。无休止的暴风雪裹挟着寒冷袭入6个电影人物的生存空间,使其在寻找各自的归宿中雪上加霜。希望的火焰被漫天的飞雪熄灭,期待在慰藉的温暖中隐入雪花跳动的黑白屏幕中。影片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归宿,没有一个人获得真正的心灵寄托。本文从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电影的叙事视角、颜色的隐喻剖析电影人物的内心孤独和分离的主题。

一、6个主要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

(一)妮可与丹的生存状态

妮可一直周旋于寻找一套带有单独书房的结婚用房的漩涡中。妮可与未婚夫丹犹如一个个被分隔的房间无法建立直接的沟通。妮可在寻找住房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烦躁和苦恼,因为她不理解书房对丹的意义。影片反复叙述妮可寻找住房的镜头,充分表达了妮可所寻找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供结婚的房子,而是从中映射妮可对家庭的渴望,表达出她对自己未来归宿的寻找。

丹一直焦虑地等待着未婚妻妮可找到可以逃脱现实并聊以的单独书房。书房只是家庭住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放弃的。然而,丹固执己见地坚持要一套带书房的婚房。可见,丹寻找的并非是要结婚的房子,而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显而易见,妮可和丹的目标背道而驰。妮可寻找的是家的归宿,而丹寻找的是心灵的藉慰,两个人都在各自的寻找中挣扎、痛苦。妮可在与丹的争吵和寻找住房的疲惫中,似乎家的归宿离她越来越远,丹在与妮可的争吵和酒精的麻木中似乎心灵的归宿也离他越来越远。

(二)夏洛蒂和塞利的生存状态

夏洛蒂和塞利一起工作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两人的工作间相邻由透明的玻璃墙隔开。由于工作关系,两人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情感关系较为疏远。她渴望爱,也想将自己的爱通过一种方式传递给他人,她愿为塞利消除寂寞孤独,也愿为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阿瑟解除痛苦。

塞利渴望寻觅到一位可以解除寂寞孤独的心怡爱人,因为家里缺少女性的温馨。他的生活因为夏洛蒂的录像带而发生改变。录像带的内容使塞利开始对生活充满热情并激起勇气向夏洛蒂吐露爱意,而夏洛蒂打了他一个嘴巴进行回击。从此,塞利再度跌入生活的痛苦深渊。

(三)加利的生存状态

加利在影片中形只影单,每晚都冷冷清清地一人独坐。有时,她的等待还惹来一点儿非议,人们交头接耳地望着她。她一直生活在无果的等待中,等待消耗了她的自信和温柔,生活对她来说暗淡无光,惟一的希望就是胸前的一朵艳丽的红花。红花是她与男性联系的惟一标示,摘去红花就淹没在人海中。

(四)莱昂内的生存状态

莱昂内生命中的惟一女人是他的妻子。自爱妻去世以后,不再接纳别的女人。女人在他的生活中只是一个名词,不再有诱惑和魅力。他的生活空间只有父亲的位置,他只想照顾好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父亲。莱昂内的生活中没有亲情、没有爱,惟一的寄托就是父亲能安详地到另一个世界。

二、电影中的叙事世界

(一)电影中的叙事结构

《心之归属》中有7个电影人物,6个为主体人物,1个为陪体人物,这个陪体人物就是莱昂内的父亲阿瑟。阿瑟是一个从未出现形象的人物,导演对阿瑟的人物塑造是借助语言、叫喊的声音和第三者莱昂内的叙述完成的,阿瑟的角色是其他两个主体人物的陪体。6个主体人物在电影中具有同等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6个主体人物的叙述是通过镜头的转换完成的,各自的故事相互独立,在6个不同的空间展开,但6个人物却紧密相关地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叙述的主题:人类所面临的孤独和分离。

(二)电影中的三个视角

孤独和分离的主题是通过两个残缺的家庭、一个准家庭和一个笃信宗教的未婚个体女人解读的,即导演借助家庭、拟结婚的家庭和寻找家庭的三个视角展开。两个家庭分别是塞利兄妹和莱昂内父子,一个准家庭是妮可和丹,惟一没有家庭的个体人物是夏洛蒂,她游离在两个家庭之间。影片中的两个家庭是不完整的,甚至包括父辈。拟结婚的妮可和丹在激烈的冲突后走向分离,而夏洛蒂则成为没有家庭以宗教解除孤独和痛苦的个体代表。三个视角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三个群体都在寻求解除孤独和抚慰分离痛苦的途径,都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挣扎着。

(三)电影中的拍摄角度

影片中,导演采用了俯视镜头描述妮可在空荡荡的房间中穿梭,与房产商塞利谈论着房间的结构和用途,最后谈到房子没有满足她的条件而要被迫放弃。观众从俯视镜头可以看到妮可在狭窄的空间内受到挤压,感受到妮可极度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妮可在寻找房子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沮丧,未婚夫坚持不变的婚房条件使结婚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失败,暗示着妮可所寻找的归宿将化作泡影。

影片的结尾,导演也采用了俯视镜头拍摄主人公塞利、加利和夏洛蒂。这三个人物与妮可的命运一样,都面临着人生困境,他/她们的内心都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展示了他/她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失望。俯视镜头就像全知的叙述者窥探着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压抑的心理状态。

(四)电影中的空白镜头

塞利向夏洛蒂表达倾慕之情失败后,不想再看夏洛蒂借给他的录像带。经过痛苦地犹豫和彷徨后,孤独寂寞的内心又驱使他去看夏洛蒂的录像带,结果录像带的结尾并没有他所盼望的内容,最后电视出现了雪花跳动的黑白屏幕。妹妹加利赴约遭受打击后返回家里与哥哥塞利共同对视电视的黑白屏幕,这一拍摄手法使观众体会到兄妹俩人的绝望心境,传达了兄妹俩人未来生活的空虚。结尾的空白镜头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考:如何解决现代人面临的这种孤独的困境和分离的痛苦。

三、电影中的隐喻世界

(一)关于颜色的隐喻

电影导演在《心之归属》中采用了隐喻影射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成果产生了两个有影响的隐喻理论:一是以莱考夫、约翰逊为代表的从认知角度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另一个是以功能主义语言学家Halliday为代表的从语言的元功能出发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工具。隐喻的实质是去通过一种概念理解和体会另一种概念,概念隐喻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含义。

色彩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袁智忠,2004)。影片中,导演采用的红、白、黑的色彩恰如其分地影射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1.白色的隐喻

白色是《心之归属》的主调颜色,贯穿整部电影,尤其是空间转换采用了白色。暗淡的天空中飘舞着漫天的白色雪花,雪花飘落在电影人物的身上、臂弯间、脸上。白色使人产生了低沉、收缩、寒冷和严峻的心理感受。电影导演以白色表达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他/她们正处于痛苦、难挨的冰冻时期,经受着来自外部世界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同时也经受着走出困境的严峻考验。

2.红色的隐喻

红色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表示鲜血,鲜血是人体内奔腾的生命之液,象征着危险、紧张,也暗示出现代工业化给人带来的焦躁。丹与妮可每次发生冲突去酒吧消解愤懑的时候,电影导演都将丹置于红色的基调中。红色所表达的危机暗示着丹与妮可的关系已处于剑拔弩张的危险边缘,分手、分离正在孕育着。

3.黑色的隐喻

黑色给人以神秘、忧郁、昏暗之感。加利一直是单身女性,每天袭一身黑衣去酒吧等待梦中情人。加利的黑色衣服影射出她对生活的沮丧、失望,营造出忧伤、痛苦的氛围。加利黑色衣服上佩戴一朵红花是她与男性约会时的专用标示,只有在约会时加利才表现出热烈、激情、欢快、兴奋的情绪。与丹成功交往后,加利穿上一身红色衣服去酒吧见丹,但艳丽的红色只是加利生活中的昙花。

(二)关于物体的隐喻

1.半透明的玻璃墙

“墙,垣蔽也”,它标示与外人隔绝的一种遮掩物和人的空间活动范围。墙是一道屏障和依赖,一方面限制着人的自由流动交往,另一方面又起着安全的保障作用。影片中,办公室的玻璃墙就是隔在夏洛蒂和塞利之间一堵无法逾越的心墙。玻璃墙隔开了友情,隔开了爱情,隔开了与人的接触和活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玻璃墙是现代社会构筑在人与人之间一堵可视而不可触的心墙。

2.酒吧的垂体帘

酒吧的垂体帘将空间分割,使电影人物在不同的空间活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垂体帘作为一种媒质起到了阻隔和观察的双重作用,表达了电影人物与他人的隔离和他人在帘子后面的观察。垂体帘隔断了丹与外界的联系,隔断了与妮可的争吵和找不到工作的苦闷。垂体帘见证了丹的苦恼,目睹了丹与加利的约会、丹与妮可的分手。垂体帘犹如摄影机的镜头,移动着观众的视线,叙述着人物的喜悦与哀愁。

3.妮可家的屏风

屏风像办公室的玻璃墙和酒吧的垂体帘一样,都有阻隔的含义。镂空屏风将人物的面部分裂开,扭曲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愤怒经分裂和扭曲后变得更夸张,人物的情绪也被扩大。

四、结 语

影片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分离为主题,饱含了导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深沉思考。阿仑•雷乃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斑驳陆离的破碎影像窥探着人物的心理状态,全知的俯视镜头描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影片中,单调的叙事手法煎熬着观众身同体受,启发观众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并针对影片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探寻人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使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质变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万雪梅.叙事“视角”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0(05).

[2] 曾彦斌.华语电影2007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3] 赵晓瑞.高级英语中的隐喻类型和隐喻功能[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4] 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9-241.

[5] 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4(02).

[6] 袁智忠.影视欣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2-14.

[作者简介] 程丽华(1964―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