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常茶话》阅读与仿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家范文】
汪曾祺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但是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为还有一种功能,是提神。《陶庵梦忆》记闵老子茶,说得神乎其神。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得茶理”。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我的家乡论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甚至是骂人。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期,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兴,要教我读书。“穿堂”的右侧有两间空屋。里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画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红的。临窗设一方桌,便是我的书桌。祖父每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剩下的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字各一张。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里拿来给我的。隔日作文一篇,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种叫作“义”的文体,只是解释《论语》的内容。题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义”,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题是“孟子反不伐义”。
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他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后来我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7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作“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于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到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菜可入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想不恶。裘盛戎曾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四川的樟茶鸭子乃以柏树枝、樟树叶及茶叶为熏料,吃起来有茶香而无茶味。曾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
技法解码
本文选材平常,下笔却有趣:茶乃日常饮品,作者笔下趣味横生。本文多短句白描。用短句,简单、平易,如叙家常,如“喝茶却颇考究。他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一个考究的喝茶人的品茶程序不会如此简单,泡、倒、喝、品,四个动词化繁为简,不让人觉得累赘;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如“曾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既表达对这两种食物口味完全不搭配的小小愤慨,又轻巧有趣地煞尾,寻常茶话就此戛然而止。体现了作者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叙事风格。
文风亲切冲淡,文字成熟剔透,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本文仅为选文,不足以管中窥豹。例如原文中“后来问陆文夫,文夫说碧螺春就是讲究用大碗喝的。茶极细,器极粗。亦怪!”“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各地风情迥异,都如闲话家常,亲切可感。
【学生跟帖】
辣 肠
李晓瀚
时近新年,火车站又迎来了高峰期,菜场里也迎来了一大批采购年货的人。
上好的猪肉,霜冻的白菜,鳞片如指甲盖大的鲜活草鱼,无不成了抢手货。坐在公交车上,缓缓经过一个菜场,“吱”地一声,公车停了下来。
上来了几个人,手里拎着一袋又一袋的猪肉和鸡肉,用本地话互相交流着:“这旮的肉蛮便宜的。”一个红色袋子里,依稀装着一串串的辣肠。这些辣肠一看就是纯手工的,因为和妈妈做的一样。前几年,母亲为了我这只馋嘴猫,特地向一个四川人学过。新鲜猪肉去皮,肥瘦分切,各切小丁,分腌,加入盐、味精、花椒、胡椒面、辣椒面、白酒和糖,调味,拌匀,腌制,制肠衣,灌肠,曝晒三四天,一串串儿地挂在竹竿上,风干,半月即成。外表红油色泽,切开后红白相间,可以在电饭锅上蒸,也可以在高压锅里焖,麻辣口味配上园子里刚摘的小青菜,浓郁的肉香中带着那么点微辣和丝丝白酒的甘醇,那味道好极了。有辣肠的那顿饭,事先做饭时必定多加一小碗米,因为大家的胃口都开了!制作辣肠时,腌制、制肠衣、灌肠都是最讲究诀窍并且很烦琐的环节。近几年,由于祖母年迈又卧病在床,妈妈身体也不太好,就懒得动手了,我已经好久没有吃到妈妈亲手做的辣肠了。
不知不觉中,终点站到了。车内广播传出“请携带好随身物品……”我恋恋不舍地瞄了眼那个红色的塑料袋,随着人群下了车。
街上,人头攒动,超市里长长的队伍映在玻璃门上,角角落落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年味。真好,又到新年了。握了握手中冰凉的钥匙,我快步走回了家。
院中的树已经好久没人打理,海棠树的枝干上还带着点点枯败的花托,灰绿色的,一碰便落。
家中的狗儿闻着我的脚步声与钥匙声跑来,爪子与地砖碰擦出一阵脆脆的声响。还未来得及拔下钥匙,狗儿就一下子扑到我的脚上,头转来转去使劲地往两脚间的细缝拱去,撒起娇来。待狗儿表示完喜悦后,一蹦一跳地跑到一张桌子前面,转过头发出呼噜声。
我抬眼一看,竟有一串串的辣肠挂在竹竿上,竹竿的一端架在桌子上,另一端架在电瓶车的把手上。点点的辣椒夹杂在肉末间,真真的白酒清香涌入鼻间。狗狗把头在我的臂腕处转了转,好像在说:“虽然闻着香味了,但我没偷吃。”
我兴奋地冲到电话机前,拨通了电话,叫喊道:“妈!我看到辣肠了!”妈妈在那一旁温婉地说:“嗯,前两天刚做的,知道你爱吃,就等你放假回来……”话语中带有一丝疲惫,湿意悄上眼睛,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阵甜蜜……
这应该就是幸福吧!小小的,却又实实在在的,就像那竹竿上的一串串红红的辣肠。
点评
本文借鉴了《寻常茶话》的写作风格,有如下亮点:
1.本文选材细小亲切,选取了过年时常见的辣肠,表现出家的温馨,亲人的温暖。文章由公交车所见年货辣肠为引,想起家里妈妈亲手制作的辣肠,家常食物味道却不平常,融入妈妈对女儿的关爱,孩子对家的眷恋。院中的树,家里的狗,均见生活之状,树因无人打理而枝叶枯败,狗因主人温善而活泼调皮。从妈妈学做辣肠到因家事不做辣肠再到犒劳读书住宿的女儿再做辣肠,辣肠贯串了全文,细小的选材充满浓浓爱意。
2.语言平和质朴。对辣肠的制作过程简笔带过,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馋嘴的丫头在母亲身边垂涎旁观的样子。且在句式上也多有变化,如女儿的话用惊叹短句表达兴奋和激动,母亲的话用省略号表达深沉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