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傈僳族独特的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

“阔时节”和“刀杆节”是僳僳族最为典型的传统节日。其中“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有“岁首”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一般在十二月下旬进行。“阔时节”一般过三天,这三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每家每户互相拜年。在节日中,家家户户都要宰杀猪羊、酿制水酒,舂粑粑。另外,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与粮食丰收,要将第一块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梨等果树上。“阔时节”头天晚上,要吃团圆饭,即使在外的家人,也要为他摆设碗筷。新年岁首,则在门口按家里人口数量插青松枝,并在堂屋正中铺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阔时节”期间,傈僳族群众多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射弩箭比赛、荡秋千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刀杆节”是僳僳族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进行。“刀杆节”主要流传于腾冲县猴桥、滇滩、明光等地。“刀杆节”有着“火海敢下,刀山敢上”寓意和精神象征,此节日证明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体而言,“刀杆节”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下火海”和“上刀山”。“下火海”主要是由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在许多烧红的木炭上为众人表演“跳火刀杆节舞”,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上刀山”顾名思义就是爬“刀梯”的意思。刀梯一般由锋利的长刀组成,刀口向上,勇士们在进行完相应的仪式后,纵身跃上刀梯,一路向上前进。刀杆文化是傈僳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傈僳族的风俗文化中,饮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僳僳族的饮食口味一般以香、甜为主要特点。制作简单但营养丰富且别具一格。如火腿包谷沙的可口喷香、烤乳猪的喷香扑鼻、漆油的补虚壮阳、杵酒的开胃健脾、苦荞粑粑的清凉解毒等,傈僳族的饮食主要是掌握烧煎煮炒火候,同时,注重各种调味品的适度搭配;在食物分配方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地方,还保留有原始的共同平均分配的原则,讲究资源共产和共同支配,即各家杀猪宰羊或上山猎获野味,将生肉分成若干份,向全村每户送一份;有些地区,家庭食肉亦由主妇将熟肉按人分配,不论大小,每人一份,谁也不多占,严禁贪食、暴食、独食;而在饮食礼仪方面:吃饭时,主妇要先将饭盛给老人、小孩,再盛给丈夫,自己最后吃;在吃饭时,要不停地给老人、小孩夹菜、添饭、舀汤;如有客人一起共餐,主妇要先盛饭给客人,并不间断地给客人夹菜、添酒;傈僳族多数喜欢饮酒。饮“同心酒”是傈僳族的一大特色,它充分体现出了傈僳族是开朗、热情、好客和重感情的民族。无论丧事喜事,朋友、伙伴或初次见面,通过短时间的接触交谈后彼此建立感情,都要饮“同心酒”,以此表示友谊和表达内心感情。

二、僳僳族的婚俗与丧葬文化

在婚俗方面,解放前,傈僳族内一夫一妻制虽已确立,但仍然残留着若干氏族的内婚,一夫多妻、妻姐妹婚、包办婚、买卖婚、指腹婚、互换婚、抢婚、转房制等婚姻都存在。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不断教育下,上述各种婚姻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傈僳族青年一般16岁以上开始谈恋爱。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由男方请上媒人,带上三到十斤酒,选吉日到女方家求亲。若女方家同意,就共同在热烈的气氛中喝男方带去的酒。男方带去的酒不够喝时,女方把自己的酒拿出来喝个痛快。如女方不同意,与之相反,当即就礼貌地婉言谢绝。第二,根据路程远近,仍选吉日先通知女方家,然后带上一只鸡、酒和其它肉食、糖果等礼物,按时到女方家杀鸡吃,缔结婚约。这一次是确定婚姻关键性的一次。第三,根据男女年龄情况,由男方提出娶亲要求,若女方同意,男方选的娶亲吉日约提前半年就通知女方,以便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双方商定具体的身价钱、奶母钱、针线钱、酒肉等数量。娶亲日一般女方都从属于男方。第四,按期娶亲结婚。在丧葬方面,傈僳族认为,人死了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是一种新生,但只有对死者实行丧葬,死去的人才能顺利地到达另一个世界。因此,一旦有人死去,死者的亲属和邻近寨子的人就给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傈僳族的丧葬习俗活动,初时因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简单。人死后,家人请来巫师为死者唱《丧葬歌》《指路歌》、跳丧葬舞,亲属和寨里的人为死者进行哭丧后即进行掩埋。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傈僳族的丧葬习俗也愈来愈隆重,停尸三至五天甚至七八天,通宵达旦饮酒、吃肉、哭丧的现象较盛行。人们因举办丧事宰杀牛羊、猪鸡,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否则,就被认为没有面子。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死者家属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傈僳族经济的发展。解放后,党和政府不仅尊重各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倡导移风易俗,傈僳族的丧葬习俗也有很大的改善。

三、僳僳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很多依附在傈僳族人民身上的特有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等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主要包括:“蔑葛”和“打歌”“打陀螺”“射弩”“嘟哒哒”“服饰”等,在这里仅列其中的几项进行介绍。“打歌”,傈僳语叫“刮欠”,是傈僳族的传统舞蹈,集歌舞乐于一体。“打歌”是傈僳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日祝寿、建房上坟都打歌。打歌时以三弦、口弦、短笛、葫芦丝等乐器伴奏,沿逆时针方向转圈,奏乐器的人先跳起来后,其他人陆续加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其基本动作为三步一跳或三步一擦靠,曲调多为“四二”拍子,风格粗犷,节奏明快,器乐曲一般较短,但可反复多次。从舞蹈的形式上看,有羊圈舞、双圈舞、两排对舞。根据人数的多少,也可以互相变换。“打歌调”有祝寿歌、情歌、生活歌、孤儿歌,也有的在打歌场上即兴而弹、即兴而歌,打歌调歌词十分丰富,有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有歌咏大自然景物的,有表现友情、爱情和婚姻的,如反映古代傈僳族贫苦生活的《铜盆咧》、反映姐姐思念离家出走妹妹的《麻牙罗咩启佳竹》、反映女孩山上玩耍情景的《娃奴木得格闷勒》、缅怀父母养育之恩的《啊鹅罗咧》等。婚丧嫁娶时,主要吹唢呐、大号;办丧事,唢呐吹起棺调、绕棺调、过山调、下葬调;办喜事,唢呐吹求亲调、隔娘调、贺客调、过山调等。“蔑葛”是傈僳族口传心授长期传承下来的长篇古诗。过去,因傈僳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这些优美的诗歌以口传文化的形式保存下来,故又称为“蔑葛”调。傈僳族中现在还在流传着的“蔑葛调”有:祝寿、建房、请工、娶亲、祭坟等一十二调。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祝寿时演唱《采药》,过年期间唱《创世纪》,起房盖屋唱《神娃》,女儿出嫁时唱《送亲》,取媳妇时唱《迎亲》等。龙陵县黄连河傈僳族女子服饰习俗、龙陵县平达乡傈僳族民间体育“嘟达达”、腾冲县滇滩水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四、傈僳族文化建设的传承与保护

僳僳族的民俗文化流传甚久,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和保护僳僳族民间文化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具体来讲,保护僳僳族民间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通过宣传培养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唤醒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意识,同时思考如何寻找更加合理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傈僳族文化的路径。我们认为,可以在广播、电视及网络宣传、学校教育等场所引入对傈僳族文化的重要性、价值及其保护目的和意义的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推介,才能够无限地激发傈僳族同胞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与社会群众对保护傈僳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感,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成为一种群众自发性的文化保护常态活动。

(二)充分发挥各级研究会职能作用保护传统文化。

一是充分利用傈僳族研究会人才、知识优势,对傈僳族文化实行分类别逐级保护。二是加强对傈僳族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确保后继有人。三是社会团体参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扶持帮助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对外做有偿表演,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乐意主动学习和继承傈僳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三)大力发展傈僳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强水、电、路、民俗文化活动广场、服饰和乐器展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组织和策划傈僳族节日庆典活动。三是组建各类民族文化表演队,充分展示傈僳族传统文化产品。四是建盖民族博物馆,借助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走文化经营的路子,进一步实施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工程,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五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与手段,比如,制作数字影像信息资料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在弘扬傈僳族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加强对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交流合作工作,使傈僳族传统文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挥其已有的或者潜在的价值,从而增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作者:侯兴华 单位:保山学院